杨小兵
摘 要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组织者与引导者。一堂有效的课堂,除了从达成学习目标、突破重难点、学生掌握较好等方面衡量以外,課堂上每一个环节的细节处理更是判断的重要依据。而作为聆听者,更是希望从中学到处理的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细节处理;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8,A,C9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0-0199-02
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是许多数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实践、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的目标。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细节上深入思考、有效把握,以主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参与教材的预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积极有趣地主动探索,使得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中有效掌握数学知识。
一、紧抓课前准备这个细节
课前准备是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预热”措施。教师教学导案构架与学生课前预习就像两台课堂助力器,发挥着不小的作用。教师首先要研读教材,吃透重难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预演组织教学过程、巧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其次,知晓学情。学习能力强、中等、一般、较差的,老师要做到了解到位,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最后,定位目标要准,善于和“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课前预习是学生能够上好课的前提。良好的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可以有方向地学习,可以了解新课重难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使学习有效。比如说学习《认识物体》,通过预习,学生就知道这是幼儿园里常见物体,平时搭积木的时候种类还比书上多呢。这样一来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了解了,也唤醒了对已学知识的再次呈现,在课堂上势必会积极踊跃,表现自己的欲望也强烈,课堂效率自然就会高起来。
二、捕捉情境设计这个细节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不能脱离实际,要以教材为主要内容,配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有知识背景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唤起学习经验,使得学生在直观观察、动手操作、互动交流、反思小结等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有较好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学习新知产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产生数学思考。
(一)创设故事情境。有人说:“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故事情境营造是有效教学的一种方法。比如为了帮助一年级学生形成同样多的概念,教师就用故事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兔子拔萝卜的故事吗?一只小兔拔不动,它们就团结起来一起拔。你们看,它们一起拔得多起劲呀!不一会儿,小兔子们就拔了好几个萝卜。兔子和萝卜的数量相比较会怎么样呢?”这样的引入,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无论认识同样多,或者比多比少,都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呈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活情境。教学认识平均分,以小华邀请小明来家做客为情境。爸爸妈妈知道家里要来小客人,准备了2瓶矿泉水,4个梨,1块蛋糕。为了让两个小朋友“公平”地吃到这些食物。爸爸妈妈叫小华自己解决。小华和小明讨论,要“平均分”这些食物,“矿泉水一人一瓶,梨每人分得2个,蛋糕一切为二”。这个“一切为二”的含义是什么?让同学们讨论交流并回答。这个情境透“平均分”的知识,孩子们既不陌生,也感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紧扣教材挖掘有趣的资源,抓住学生“好动”的年龄特点,激发兴趣,组织教学活动。比如上《拼搭游戏》时,让学生做“摸一摸”物体的游戏,在摸之前,教师就先提问:“假如规定你摸哪一种物体时,你怎么辨别呢?”学生一下子议论开来。有的说:“如果是长方体,应该是长长的、方方的或者是扁扁的、方方的。”有的说:“如果是正方体,应该是方方的,四周都是一样的。”有的说:“如果是圆柱,应该是圆圆的,长长的或是扁扁的。”还有的说:“如果是球,应该哪儿都是圆圆的、滑滑的……”这样问题情境创设,无形之中就加深了小孩子对四种物体形体主要特征的理解,降低了完成指定要求摸出物体的难度。
三、激发学生兴趣这个细节
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喜欢一门课程,讲得就是“兴趣”。孩子们如果对课堂感兴趣,学习就会有兴趣,就会有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则要想法设法地让自己有“魅力”。魅力的源泉可能来自教师的谈话水平、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巧妙的教学环节设计等。
(一)设计巧妙的谈话。比如一年级开学数学第一课上,教师以“大朋友”的身份接近孩子们,告诉他们从今天起,就要一起学习和生活,一起学习有趣的数学,比比谁学得最棒!看看谁做得最好。教师再出示校园里孩子们和教师亲切问候、孩子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等一些日常画面,告诉他们要懂礼貌,同学之间友好相处、相互学习的道理。这样的谈话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感,还学会了应该做一个怎样的学生。
(二)利用生动的语言。在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这样设计“1像筷子,2像鸭子,3像耳朵,4像小旗,5像钩子,6像口哨,7像镰刀,8像葫芦,9像蝌蚪。”以此来帮助学生记住数字的形状。这样的语言设计富有感情,生动形象,孩子们喜欢也乐意去想象,从而产生去记忆的冲动。
(三)设计互动的探究。教学“比高矮”时,教师请一个学生走上前来,先都站着比,在互动中和孩子比高矮,孩子非常开心,继而渗透“比高矮”的方法,让孩子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解决数学问题。接着教师坐着,同学站着,又有什么答案呢?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再让他们互相进行高矮比较,这样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问题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和实践性。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灵活使用多媒体来辅助,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有声音、动画、色彩等元素存在,容易对孩子们各种感官加以刺激,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接触了生活中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后,学生对物体整体感知有了。但是对12条棱(4条长、4条宽,4条高)、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12个顶点的空间感知还不够。这个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将12条棱按4红、4黄、4绿代表长宽高的12条有色线段组成长方体框架。把每个顶点加粗并着重显示,利用“翻转”模式,旋转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告知12条棱以及6个顶点的位置。接着再把6个面一个一个动态显示在相应位置,再次旋转这个完整的长方体,进一步告知长方体特征,正方体类似操作。显而易见,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在“高科技”辅助的气氛渲染之下,兴趣被调动了,就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演示讲解过程中来,在多媒体辅助的直观感受中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关知识。
四、关注练习安排这个细节
考查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新知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当堂小练习,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途径。常言说,千听万看,不如经手一遍。新授知识结束后,练习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所以练习要贯穿新授课的始终。因此,教师合理地设计和运用课堂小练习,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有作用,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寻找内容,要整合书本教材提供的内容和相关参考资料,注意灵活多样才能符合小学生的特点,难易程度要考虑班级学生的层次,考虑纸质或者课件展示的方式去组织,把控练习的时间节点,放在新授环节之后还是一节课的最后要细致安排。练习过后,要集中反馈、展示、评价,真正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总之,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是40分钟分分精彩的课堂,应该是在充分的课前准备基础之上,善于设计合理的情境,懂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合理地安排作业这四个细节方面的有机整合,这样建构起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