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辉
摘;要: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模式。在当前阶段,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本文就通过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阐述了生活化教学的一些意义与实践,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意义
引言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借助生活化教学,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并通过示例创建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在数学上的亲切感和主动性,并引导学生从中领悟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素养。
一、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趣味
进入初中时,数学知识的抽象使一些学生感到困难,其学习数学的热情将大大降低。以生活为导向的教学,依托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融入各种生活中,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热爱数学并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强化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在初中数学的日常生活教学中,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数学知识与特定的应用问题相结合,并与各种生活现象相结合,利用数学知识,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提供了了解数学本质,探索数学成因并寻求解决方案的条件。
二、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
1.充分利用教材,让数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正确指导需要利用教科书的内容和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数学学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和经验,教师需要利用这一点,将抽象数学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将通过挖掘教科书来寻找生活的要素,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课堂上创造数学环境,引导学生接受从知识转移到能力训练的素质教育,并促进数学学习的发展。数学本身是抽象的,初中的一些概念和公式更难理解,单靠黑板和粉笔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其含义。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来改变抽象的公式和概念,并使复杂性更简单。这样,学生不需要复杂的解释,并且学生可以轻松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容易理解。
2.重视动手操作训练
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够运用所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数学知识时,需要把重点放在知识转化方面,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会教材内容,还得学会灵活运用。所以,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知识的真正价值,实现学习数学的意义。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可以让学生去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比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一章中,教师可以根据该教材的内容去设置实践活动,准备好半径分别为10厘米和6厘米的圆,把其中一个固定,另一个圆从远到近并以两圆圆心的直线方向移动,其发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等。让學生动手去操作,调动他们的多个感官去参与学习过程,去丰富他们的数学知识与经验。
3.数学问题联系生活,体验数学乐趣
数学源于生活,当然也重返生活。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数学知识后,就需要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在为学生布置任务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使学生到处都能感受到数学。例如,在数理统计教学中,老师教完此部分内容后,学生可以开始对整个学校,年级甚至班级学生进行计数,并根据统计数字,根据每个季度的消费统计,计算每个月,每个季度和每年的家庭消费量,然后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作图表,最终制作分析报告。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系列任务,会有较高的成就感,并且可以从统计任务中了解自己家庭的消费以及同学和朋友的消费,从而实现数学价值,增强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并缩小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4.课题研究式教学
项目研究不仅是研究人员的工作,学生还可以进行项目研究。开展基于项目的教学,必须抓住学生的兴趣,不仅要涵盖数学知识,还要整合其他学科内容,并建立有针对性的项目,让学生深入思考,解决思考中的问题,并深入研究一个主题。这样不仅可以达到一种知识意识还可以加深印象知识点和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课题研究可以分组进行,联合研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假设和论证,培养学生应对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对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有着极大的好处。
结语
数学知识需要与生活紧密联系,以便更好地实现数学的价值,并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趣味。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就需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数学中的问题与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并真正地运用好所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凡洪霞.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探微[J].读与写:上,下旬,2016,13(10):96-97.
[2]蒋元军.生活中用数学——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探微[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7(7).
[3]尹玉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向生活化回归探微[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3(5):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