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芳
摘 要:在当前的教育中,学生需要有效应用知识,灵活选择数学定理来解决各种问题。学生需要结合生活情境,通过归纳、观察等方式来规范解题,做到有理有据。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水平,教师需要重视这方面的教学,让学生突破应用题学习的瓶颈。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能力;培养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小学生的思维水平还不高,他们没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解题思路并不开阔。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应用题学习效率,发展综合数学素养。
一、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水平,并且能够理清应用题解题的思路和顺序,这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升解题能力。比如,在讲解“平均数”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整理相关知识内容,让学生明确例题的解决思路,让学生发展正向思维,深入理解题目,掌握常规应用题的解决方法。等到学生掌握常规的方法之后,带着学生学习逆向思维方法。可以给出这样的问题:小芬、小王、小红一起练习毛笔字,小红写了23个毛笔字,小芬写了28个毛笔字,他们三个人平均每人写了25个毛笔字,那么小王写了多少个呢?这个题目可以让学生进行逆向思考,大胆思考有效解题策略。通过有效分析题目和审题来明确题目的意思,这样能够有效提升解题效果。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案,教师需要及时指导,让学生通过反思来改进思路。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明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不同类型的题目可能解决方法各不相同,同一类型的题目也可能需要利用不同方式解决。但是不管解题方法怎么变化,题目类型怎么变化,其中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比如“柳树的高度是苹果树的一倍”,这样的应用题条件可以利用逆向思维进行转化,得出“苹果树的高度乘以二等于柳树的高度”。利用逆向思维能够推出具体数量关系,进而使用基本运算方法来处理,可以保障准确性。
二、培养学生的应用题审题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需要从头做起。既需要让学生具备基础的知识,还需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应用题讲解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把题目弄清楚,明确哪些是问题、哪些是条件,这样可以理清思路。
在指导学生审题时,让学生明确关键词。找关键词是解题中的必要流程,如果学生没有注意到某个字,他们可能就会使用错误的解决方法。在读题的时候,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用笔划出关键词,养成勤动手、仔细审题的习惯,这样可以显著提升解题正确率。例如购买五支铅笔需要0.6元人民币,如果需要购买16支铅笔,一共需要多少钱?其中的0.6元人民币和五支铅笔是关键词,如果没有仔细审题,可能把0.6元人民币当做每支铅笔的价格,进而得出错误答案。一个服装厂原来需要使用3.2米做一套衣服,通过革新裁剪方法之后,使用2.8米布匹就可以做一套衣服。原来能够制作112套衣服的布匹,现在可以做多少套?这个应用题的关键词是“原来”,学生需要注意改进后的用料数量以及原来的数量,通过有效规划,明确需要使用的关键词,进而确保解题的正确性。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
对于小学生来说,逻辑思维能力会影响解题正确率。因为应用题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只有通过正确的逻辑思考,才能综合应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通过正确分析条件和应用条件,搭配有效解题思路,最终正确解题。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理清条件和思路,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水平的过程。例如,小红正在读24页的书,她12天就读完了,如果这本书36页,需要多少天读完?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首先明确总数量,才能更有效地解决这种归总问题,而后需要结合相关条件求解。这里所说的总数量,可以是指总产量、总工作量或者货物总价。只要学生可以理清其中的关系和邏辑,就可以显著降低解题难度。
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常常需要依赖同学或者教师。他们碰到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求助别人,而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如果学生仅仅是看题目,并没有动笔,那么这个学生根本没有进行深度思考,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尝试[1]。这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多读几遍题目,并且回忆自己的解题经验,划出重点的内容,如果题目中有图片,则可以标记相关的数据,通过结合数据和图片,理清题目的要求,接着需要写出相关的公式内容,明确解题思路。如果应用题是使用图形结合方式无法解决的,学生需要利用自己的联想能力来思考,利用其他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处理,这样就实现了知识迁移,解题的灵活性显著提升[2]。
综上所述,学生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审题、解题和检查等多个流程。为了提升学生的准确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何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153.
[2]齐继虎.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3).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