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词
(徐州市第一中学 江苏徐州 221000)
近年来,学习动机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一些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动力不足、没有主动的学习意识的同学,他们的学习成绩往往不是很理想;而那些对学习有着浓厚兴趣,也知道积极主动学习的同学,他们往往能取得不错的学习成绩。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和维持学习活动的一种启动机制。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是复杂且多样的,不同的学者将其分为了不同类别。其中,Vallerand和Bissonnette(1992)定义了学业动机的三种类型:无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无动机的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学习目的,也不关注外在的奖励;受内部动力驱使而学习的人,其内部动机分为三种:想知道、接近完成、刺激体验。想知道的动机来自个体内心对新知识的好奇和兴趣;接近完成的动机是个体对完成任务产生的兴趣和满足感;刺激体验的动机是由对身心感官刺激的渴望而来的动机;因外部动机学习的人,其兴趣在于超过学习行为之外的目标或奖励,个人对将来能否收益的判断、因未完成学习任务而产生的内疚感自责感、完成学习任务后的自豪感满足感影响着个人外部学习动机的强弱。本研究对高中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展开相关性研究,旨在发现其中的关系,以期更好地引导高中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研究具有实践意义。[1-4]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中国普通二线城市的高中生,共171名高中生。其中,男生71人,女生100人;高一137人,高二30人;班级干部56人,非班级干部115人;理科114人,文科42人。
1.学业动机量表(AMS)
Vallerand(1992)编制了Academic motivation scale(AMS)量表,来自包括三个维度:无动机、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其中,外部动机包括外部调节、认同性调节。[5]问卷共二十题,无动机4题,如“我找不到继续学业的理由”;外部动机12题,如“我上学是为了以后能赚到更高的工资”;内部动机4题,如“学到新知识时我会感到快乐和满足”。问题均是有关“你为什么上学?”原因的描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采用李克特5点记分,分数越高则认为此类动机越高。
2.学习成绩
统计学生上学期期末的语数外三科成绩排名(包括班级排名、年级排名),以衡量其学习成绩。
本问卷以实地分发调查问卷的方式传播,匿名回收作答。数据经初步处理后用SPSS 24.0进行分析。
1.各子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及性别差异分析
表1 各子量表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2 学习动机子量表在性别上的统计学分析
上表显示,男生在无动机上平均得分为8.03,高于女生平均得分7.72;男生在外部动机上的平均得分40.15,低于女生的平均得分40.99;男生在内部动机上的平均得分16.71,女生的平均得分为16.22。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来进一步检验男女生的差异性,结果发现不同性别的高中生在无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3 学习动机子量表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分析
2.学习动机子量表在是否为班级干部上的差异分析
表4 学习动机子量表在是否为班级干部上的统计学分析
上表显示,班级干部在无动机上平均得分为7.11,低于非班级干部平均得分8.20;班级干部在外部动机上的平均得分41.80,高于非班级干部的平均得分40.05;班级干部在内部动机上的平均得分16.37,非班级干部的平均得分为16.45。为了进一步检验在班级干部上的差异性,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是否为班级干部的高中生在无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5 学习动机子量表在是否为班级干部上的差异性分析
3.学习动机子量表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表6 学习动机子量表在年级上的统计学分析
上表显示,高一同学在无动机上平均得分为7.91,略高于高二同学平均得分7.70;高一同学在外部动机上的平均得分40.76,高于高二同学的平均得分39.96;高一同学在内部动机上的平均得分16.46,高二同学的平均得分为16.08。为了进一步检验高一高二同学的差异性,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高一高二同学在无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7 学习动机子量表在年级上的差异性分析
4.学习动机子量表在选科上的差异分析
表8 学习动机子量表在选科上的统计学分析
上表显示,理科同学在无动机上平均得分为7.41,高于文科同学平均得分9.48;理科同学在外部动机上的平均得分40.43,低于文科同学的平均得分41.53;理科同学在内部动机上的平均得分16.72,高于文科同学的平均得分15.32。为了进一步检验文理科同学的差异性,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文理科同学在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无动机这一子量表上,理科同学显著低于文科同学(p=.021<.05)。
表9 学习动机子量表在选科上的差异性分析
运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发现在本研究样本中,高中生的无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与班级排名、年级排名均无显著相关。但学习动机的无动机与内部动机子量表呈明显负相关(相关系数为-.473,p<.01),同时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268,p<.01)。最后,本研究样本中,高中生班级排名与年级排名之间也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787,p<.01)。
表10 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本次研究中,班干部在无学习动机上平均得分低于非班干部的同学,在外部动机上平均得分高于非班干部同学,可能是因为教师在选择、或学生在投票选举班干部时,会特别注意那些学习认真、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同时,“被选为班干部”也会作为反作用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但这种差异经统计检验并不显著,即是否为班级干部在学习动机上并无显著差别,可能是因为处在同样的环境和学习氛围下,大家有着类似水平的学习动力。
本研究中发现,理科同学在无动机上显著低于文科同学,可能是因为在中国普通高中的大坏境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依旧影响着学生及家长的共同选择,“文科就业率低”的普遍情况让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同学对文科望而却步。再者,上述情况造成了文科同学严重的两级分化,一部分是真正热爱文科,学习成绩优秀且有较高学习动机的学生,另一部分则是因为觉得文科简单,想着学习省力,无学习动机的学生。这些原因都造成了理科同学在无动机上显著低于文科同学。
学习动机的无动机与内部动机子量表呈明显负相关可能是因为在学习生涯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外部动机可能会带来一时间的心理刺激,但要让学生保持长时间高效率的学习状态,只有学生从内心喜欢学习,能从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乐趣才能做到。如果内部动机不强,无动机的概率便会大大增加。
此次研究也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这可能是因为学校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过于细节化,学生基本上是同时学习、同时休息,并且老师会频繁巡查、批评指正心不在焉、态度不端正的同学。因此,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更大一些。
本次研究的实际意义是向家长、老师真实反映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引起家长、老师的重视,从而努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大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对学生现在以及日后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同时,本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和局限性。此次研究虽然获取了近200名有效被试,但样本主要集中在中国普通二线城市徐州市的普通高中,对于其他地区的情况还有待讨论。另外,研究采用的是横向研究的方法,相比于纵向研究,这种方法虽然缩短了研究时间和成本,但只能研究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变量自身变化的前后关系还需要后来的学者们继续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