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燕
摘 要:留守女童教育是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社会问题,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女童教育的现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辍学现象相当严重;人身安全让人担忧;心理健康状况使人担忧。这一系列问题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且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女童;教育现状;对策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民工大军越来越多,不仅加快了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而且大大改善了农村经济面貌,农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限制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分化体制的同时,农民工继续涌向城市,千万名的农民工子女成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当前农村留守女童现状
农民工“空间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市民的身份认同,也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享有与公民同等的社会权利和公共服务,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作为一种屏蔽机制仍然起着身份认同的作用。子女或妻子问题主要表现在入学机会、教育途径、保障资金等方面,受制于家庭经济能力、社会网络、城市社会排斥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城市生活,未成年的孩子只能留在农村,由留守父母或祖父母监护照顾,长期不能共同生活造成亲子问题。
二、农村留守女童教育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1.家庭教育缺位,亲情缺失
简单来说,部分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较低,与孩子思想沟通较少,教育方法相对简单、粗鲁、不耐烦、不科学,在教育孩子时,骂孩子、打孩子的情况比较多;很多祖父母监护人经常感到疲倦,对孩子的行为监控不力,无法控制孩子发生的情况。另外,留守女童一两岁与父母分离,缺乏一个清晰的榜样形象可以模仿,再加上没有父母的及时教育,当留守女童在面对复杂的道德判断、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时,在理解复杂的道德情境产生强烈的内在冲突和困惑时,没有一个人来教导她们。留守女童有着独立的生活能力,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留守女童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她们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她们缺少来自父母的教育,所以她们很少有机会得到正确的教育和指导,导致她们更喜欢从同学、朋友、伙伴和同伴那里获得信息了解和认识生活经验,缺乏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能力。
2.学校优秀教师的缺乏
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进步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不高,留守儿童教育会因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而遇到很多麻烦,由于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因此很多人不想在农村教書。同时,随着越来越多优秀教师进城,教师流失在农村贫困地区中普遍存在。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是向上流动。如果乡村教师教得好就能进入镇里面的学校,镇里面的教师如果教得好就能进县城里面的学校等。
三、解决农村留守女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发展农村教育的背景下,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前提下,必须加大政府对学校的投入,合理利用城乡教育资源。一是国家财政教育支出要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使农村学校获得必要的现代化硬件设施,同时以优质教育的形式给予优惠政策或经济补贴,吸引人们加入农村教育行列。
二是在农村建立完善的农村寄宿制度,寄宿制学校需要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顾、学习困难、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为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发挥农村社区教育的作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爱体系。政府有责任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关爱体系并为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完善监管体系,学校也应建立学生留守父母和监护人的个人档案。
三是改变监护人重养育、轻教育的现象,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孩子加强与父母的交流,使家长与子女亲近。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构成儿童的成长环境。在家庭留守儿童中,家长要积极采取更多可靠行动,补偿因自身原因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我们应该鼓励父母和孩子住在一起,鼓励家长在工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孩子送到学校上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女童留守教育的对策和建议很多的研究已经证明,留守女童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大多数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希望既能照顾孩子又能工作,但要实现这一愿望还存在许多障碍,流动人口子女普遍适龄上学问题远未根除,人文科学、教育过程不公平现象明显,远程教育等突出问题趋同。
参考文献:
[1]周镇忠,蔡芸,顾天安,等.大数据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福利政策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9(5):79-87.
[2]李琦.社区工作提升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意识研究[D].井冈山大学,2019.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