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朝东 魏献策
(泉州实验中学,福建 泉州 362000)
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引进影像史学的研究方法及成果,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相吻合,对于提升中学历史的教与学也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影像史学研究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的对象范畴问题,它即要符合影像史学的研究要求,也必须符合中学教学的实际,才能有利于中学师生有序地开展研究工作。影像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以影像史料即视听觉史料为主要对象研究历史问题的学科研究方向”[1]。中学阶段进行史学研究,由于受场所、资料和时间的局限,也受到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阶段特征的影响,需要在研究前明确适合其开展研究的对象范畴,才能有效推进。
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是确定研究对象的重要依据,在布置历史寒假特色作业即拍摄制作介绍泉州地方史影像作品时,课题组一方面分析了初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共性,即总体都体现出身体及心理特征逐渐成熟的过程,知识面不断扩大的过程,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及思维逐渐由感性转为理性的过程,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研究的对象范畴总体上须有一定的渐进性,程度及广度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同时,课题组也关注到高中生与初中生在身心上的差异,高中同学身心更具成熟化稳定趋向,初中同学总体仍处于相对幼稚不稳定性阶段,因此必须有区别地把两者的研究对象及范畴进行细分,根据初中及高中的不同实际选择布置不同的任务要求。(如表1)
表1 关于布置学生寒假作业“泉州文化遗存影像化”的通知节选
表1 体现了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年龄特征差别。初中组的同学侧重于地域文化的“泉州十八景”,体现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选材上往往只是涉及一个点,影像制作也尽量简单,由一组同学负责,录制时间也较短,易于完成。这种安排比较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也更能调动初中学生参与“影像史学”研究的热情。本次活动有几组同学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泉州文庙、洛阳桥和开元寺这些久负盛名的景点,他们充分应用自己的长处,利用他们所喜爱擅长的摄影、配音、配乐和解说等方式,采用直观的介绍,更多的是一种推介历史故事的叙事方式,让人一看一听就记住了这个景点。初中的学生能以动说静,虽然缺乏成熟的体系,但这恰恰是一种历史研究能力培养的开始。
而高中的研究与实践更多地体现出中学高年龄段学生初步的历史理性思维,体现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水平。寒假特色作业所选的题材涉及宗教、人物、华侨史、经济和地方信仰等社会变迁问题,进行较为深入剖析,呈现给人的是更长的时间跨度、更广泛的社会题材和更为深刻的思考,这样的探究与实践能发人深思,激发高中生的研究欲望。学生们的探究多数采用这个年龄段喜欢的纪录片的方式进行,问题的提出有情境的导入,有氛围的渲染,有扣人心弦的采访和作者自身的叙述,对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分析则步步深入,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如高二年陈炫梓同学制作的,反映泉州华侨史的影像纪录片《问故里》,就有作者对中国华侨史的理性思考,也突显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东亚文化之都的文化底蕴。
研究对象的选择必须符合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可操作性,切忌“假”“大”“空”。由于中学生的研究时间、历史视野和历史知识是有限的,所以研究范畴最好是不要超过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影像史学的运用和实践中,须做正确的界定和引导。课题组认为,研究对象范畴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对学生的史料研读要求是:“认识图像史料的价值,知道对图像史料的运用不仅需要历史学的方法,也需要借助艺术史等不同学科的方法。所涉及的主要图像史料应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2]影像史学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的研究要遵循课标的要求。其次是研究对象范畴要与现行教材和已有的校本课程资源相适应,以《抗日战争》为例。(见表2)
表2 《抗日战争》影像资源整理细目表
比对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查找可供选择的各种资源,以此来确定学生的研究方向,做到有的放矢,也让学生的探索与实践活动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内容展开,增强影像史学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联性。
从史实研究的角度来看,研究的对象和范畴的确定需要有利于影像技术的应用,应符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规律,即应体现出影像史学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关的“具象”“情境”“编辑合成”等要素和环节。当然,研究中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才能等因素,并选择合适的题材,甚至于“借助艺术性的感性手段”。因此,选择有利于影像史学技术应用的人文景点与自然景观作为研究载体,方能达到良好的研究效果。
表3 高中组与初中组优秀作品制作人简介节选
在表3 两组学生的简介中,初中学生有航拍、摄影、剪辑、配音等方面的特长和爱好,这些学生的个人素养对于影像视频的制作成败是至关重要的。高中同学有绘画、唱歌、主持等爱好及制作视频方面的经验和背景,对于其制作历史视频具有重要作用,得益于此,该学生的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同。
著名的影像史学专家吴琼教授说:“影像首先是具象的,通过镜头的衔接产生流动影像的叙述效果……因此,影像要完整叙述历史必须借助于影像编辑系统合成才能呈现。”[3]作为影像史学研究的对象范畴确立的依据之一,即影像制作技术在影像史学研究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影像史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须注意选择符合中学生实际的影像技术。
泉州作为“东亚文化之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与人文内涵,为影像史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丰富的素材,如:宗教民俗、商业历史、华侨历史、茶叶文化历史、外贸历史、对外文化交流史、近代抗战的历史等方面。泉州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遗项目正式更改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并新增安平桥、顺济桥、市舶司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青阳下草埔遗址、德化窑遗址等6 个遗产点。选择区域性历史文化题材一方面便于收集与整理,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通过采访、走访、实地考察等形式,使研究更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性,也为泉州申遗工作做贡献。
吴琼教授曾强调,影像史学在研究史料的选择上必须具有“熟悉性”和“可接近性”,而学生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自己的家乡,所以课题组第一阶段的研究对象选择泉州十八景,即体现了这样的要求。
总之,研究的对象和范畴要从研究的实际出发,联系中学生作为研究者的特定性和中学历史教学的具体要求、区域文化的地方性以及相应的技术适用性,方能体现影像史学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