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高校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探析

2020-08-06 10:34纪超凡
教育文化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育路径来华留学生现状分析

纪超凡

摘 要:来华留学生认同中华文化,有助于“一带一路”的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针对当下来华留学生接触中华文化出现的文化休克、文化冷漠等问题,本文认为: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需要强调中华文化内容的共性与特色,通过校园、城市、国家的叠加教育场域,运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有效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知华、友华和爱华人士。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分析;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0)04-0081-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4.013

Abstract:The ident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 Chinese culture is helpful to th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cultural shock and cultural indifference in the current exposure of Chinese students to Chinese culture,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educ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needs to emphasize the common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al content. Through the overlapping educational fields of campus, city and country,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is applied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identity of Chinese culture by foreign students coming to China, ultimately cultivating people who know China, are friendly to China and care for China,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Key words: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the identity of Chinese cultur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ways of education

隨着我国国际交流的深入,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这是改革开放提升了国家吸引力的表现。但我国整体实力在稳步上升的同时,也面临国际上的一些质疑与挑战。培养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士,有助于我国应对国际挑战,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建。

一、培养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文化是人们在与自然交换产物、与他人交互合作、自我镜像反思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习惯性思维。文化认同是人类对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它可以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1]。全球化时代,不同地区文化不断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同时,地区的沟通也容易造成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寻找地区文化认同与全球文化认同的契合点,形成全球文化共识,可以有效避免冲突,使地区文化找到其应有的归属,有利于全球人类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一)培养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寻找全球文化共识,避免不同文化的冲突,这是我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根基,也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前提。中国的发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青年来中国学习。青年留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积极主动,是传播与推广异国文化的主力,且该群体的文化传播时间跨度长、空间辐射广。鉴于此,第一,提高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知晓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原因和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可以消除国际上存在的对中国崛起的误解和中国复兴的误读;第二,提高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是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提升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我国的软实力;第三,培养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提供“一带一路”建设亟需人才,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友人,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四,对中华文化从认知到认同对来华留学生个体亦有积极意义,在不同文化中学习和成长,有助于增强留学生个体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培养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可行性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可以培养的。首先,中华文化与其他地区和民族文化有交集。远古时期,各地区和民族形成的图腾神话都是人类祖先探索自然的经验总结与精神升华,饱含对自然的认知、自然规律的遵循等;各地域和民族在总结人与自然、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宗教意旨,是人类社会的交往原则,如和平、尊重、友爱、自由等,这都是中华文化与其他地区、民族文化相通之处。其次,中华文化认同可以通过中华文化实践培养与塑造。文化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产生,文化认同在人类文化实践中形成,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在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文化实践产生对中华文化的倾向性接受与认可。

二、 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分析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2万名留学生来华留学,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2]。留学生人数激增的同时,关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文化休克和文化冷漠。

第一,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是指个体从熟悉的文化环境进入不熟悉的文化环境,原有社交符号暂时失效而产生的心理困境,具体表现为孤独无助、焦虑担心。例如,由于语言不通、沟通不畅,无法正常购物、存款、求医和出行等;难以承受中国学校的严格管理而厌学、弃学甚至要求退学;无法适应中国某些地区的气候,焦躁不安、频繁生病等。

第二,文化冷漠。文化冷漠是指留学生由于主观或客观因素,对中华文化不敏感、不关心、不参与,具体表现为囿于熟悉的留学生小环境故步自封,或者对周围接触到的中华文化因素浅尝辄止。例如,只与自己国家的留学生同学交流和共处,较少与他国留学生或者拒绝与中国学生交流合作;求学生涯只限于校園活动,不想也不愿意走出校园去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

留学生适应异国文化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从初始的好奇兴奋到面临文化冲突,经历文化认知重建后完成基本适应。留学生在面临文化冲突时,会审视主客体文化异同,或者因为对客体文化产生认同危机,固守主体文化排斥他者文化;或者因急于融入客体文化则完全放弃主体文化,却又一时无法找到合适的融入点而陷入僵局。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文化休克。留学生在面临文化冲突尝试了解客体文化时,或由于渠道不通而未果,或由于了解途径不多则对客体文化认知片面和零碎,或由于感知的场域不够而认同不高,或由于了解方式不当而对中华文化没有好感。这些情况都会造成文化冷漠。文化休克和文化冷漠都是留学生来到中国面临的文化冲突造成的。

三、 来华高校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教育路径  对于高校留学生来华易于产生文化冲突,应注重留学生的文化重建工作,帮助留学生寻找主客体二元文化交融的平衡点,继而逐步培养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了解和认同。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重建应当注重留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内容、感触中华文化的场域、认知中华文化的方式三个方面。

(一)从内容上把握中华文化的共性与特色

1.共性文化

人类的文明具有精神的抽象的共性,展示中华文化中蕴含人类文明共性的文化因子,可以弥合中外文化差异,缩小文化交流障碍。

其一,用民族共源与交集培养高校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知。每个民族的神话传说,不外乎是其祖先在远古时期对自然界的理解和交往的记录,讲述中国神话故事时挖掘其他民族中有相似主题的神话故事,以构筑人类文化互通和交流的认知桥梁。面对来华留学生,我们可以追溯中华民族与之历史的交集,分享我们祖先的故事,构筑沟通的桥梁。例如,面对来自欧洲的留学生,我们可以追溯古老的丝绸之路、马可·波罗以及600年前郑和远航曾经留下的足迹;面对来自菲律宾的留学生,我们可以讲述菲律宾国父黎刹的祖父来自中国福建,新中国叶飞将军出生于菲律宾,他们是两国人民共同的骄傲;面对来自印度的留学生,我们可以讲述诗人泰戈尔与林徽因夫妇的故事,追忆红色医生康利华的感人事迹等。让留学生认识到文化因交流而发展,各国文化都交融有他者文化因子,各国文化都有着向善的价值追求,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的“和”文化传统,理解中国“和”文化现代表征,在追寻共同价值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

其二,用中华文化培养高校留学生构建人类思想道德共同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提出,教育应让受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教育思想。笔者曾询问多届来华医学留学生一个问题:在生命结束前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留学生的回答或是要做一名优秀的医生救死扶伤,或是要攻克人类某疾病难题,或是要找到长生不老的方法,或是要寻找到合适的另一半组建幸福的家庭,或是要带着父母环游世界,等等。由此可见,青年留学生与中国大学生有着青年群体的共性,都要追问人生的意义,进行是非的判断和职业的选择。尽管各国文化有差异,但道德教育的思想与实践对中西方来说都是重要的。所以,讲授中华文化知识时,要加强对外国留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分享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成果。我国的留学生教育在为人类培养优秀的医者、工程师、翻译家等时,也是在彰显中华文化所具有的世界价值。

2.特色文化

共性文化的讲授,有助于培养留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情感认同;特色文化的学习,可以满足留学生来中国求学的文化期待。

其一,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象的文化载体是留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素材。例如,让留学生参与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中国欢度春节,通过体验贴对联、拜年、发红包,可以了解中国对时光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长幼序的规则;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帮助留学生了解屈原的故事和中国人民刚正不阿的本性;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可以展示中华民族对家庭团圆与和平美满的珍惜。又如,向留学生展示我国少数民族民俗,有些留学生与我国少数民族同根同源,这样可以激发留学生的多重文化认同,同时彰显中华民族多民族的“和”传统。再如,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理解中国从鸦片战争被裹挟进现代化浪潮以及到改革开放主动迈上现代化道路的奋斗史,向留学生展示中国近两百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现实变化,使之体会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奋发拼搏的精神品质与珍爱和平的民族性格。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几千年,生活中的点滴都在彰显“和”的价值追求,挖掘更多中国传统民俗包含的现代意义,凸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注重现代表达。提取具有明显标识性的文化标签,将现代流行元素融入文化标签的设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介绍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可以增强中华文化对留学生的吸引力,让留学生直观、感性地认知中华传统文化。此外,现代媒介的运用本身也是中华文化的内容展示。

其二,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明确要求:“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基本文化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志。”[3]我们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中国法律法规教育、中国发展规划告知和每日新闻报道时,注重具体内容的强调与讲解,培养留学生对中国当下发展的认知与了解。向来华留学生介绍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让其理解中国秉承的互尊互重、合作双赢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指南;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体现了中华民族关切人类未来发展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带动留学生一起思考人类的未来发展以及自身的使命定位和担当。

向留学生传输的中华文化内容,需要有共性与特色两个维度,留学生对共性文化的共鸣越强,越容易接受特色文化,而特色文化是达成文化认同的关键。多元文化氛围促使留学生重审主体文化并辨析客体文化。客体文化的特色越明显,吸引力越强,留学生会对主客体文化进行积极整合与重组,形成新的主体文化。该文化既不是旧版的主体文化,也不是完整的客体文化,而是有着完整内在逻辑、包含对客体文化认同的新的主体文化。

(二) 从载体上强化校园、城市、国家的场域叠加

1.以校园为场域构建高校留学生的归属文化认同

提高高校留学生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学者调查发现,较之课程设置,高校管理服务水平和师生互动频率更影响留学生对中国的评价高低与认同程度[4]。所以,高校邮寄录取通知书时,可附带本校明信片、校徽等,表达对留学生的热烈欢迎。对初来报到的留学生,应开展新生入学指导工作,帮助留学生的生活尽快步入正轨。同时,食堂应照顾留学生的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校医院应考虑留学生能够顺利就诊,宿舍应保证留学生居住条件的便利与舒适。推行中外学生结队互助,帮助留学生尽快融入校园生活。建立留学生社交平台,为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信息资源。建立留学生心理服务站,帮助解决其心理困惑,等等。总之,高校要努力营造“家园”气息,对留学生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周到的后勤服务,会提升“家园”的温度,这也是中华“和”文化的具体展示。

构筑有留学生元素的校园文化。鼓励留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融入校园生活,展示自我风采。例如,举办留学生美食展、服装展、舞蹈表演等,展示高校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欣赏,有助于中国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同时能增强留学生的自我认同,激发留学生校园互动的参与热情。学生互邀参加自己民族的节日庆典,同台进行文化演出、结队外出旅游、同队进行体育竞赛等,在互相协作的过程中加深认识、深化友谊。建设留学生校园网络板块,在校报、海报和展板中开辟专栏,展示留学生的校园生活风采,体现留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分子,有助于留学生形成对该校的归属感。牢筑留学生对中国“家园”的认同感,才能增强留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

2.以城市为场域构建高校留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

高校和城市相关部门彼此合作,共同挖掘其所在城市的人文资源,为留学生搭建“城市课堂”,培养来华留学生对该地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建立地方留学生互动组织,通过高校、社区和群团的合作,有计划地帮助留学生认识并融入所在城市。例如,组织留学生参观具有城市代表性的建筑,培养留学生对该城市的熟悉感;帮助他们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与当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留学生对该城市的亲切感;搭建留学生志愿活动平台,开拓留学生对该城市的体验渠道,为当地民众提供语言翻译、加入地方公益组织、兼职做工等,留学生与当地人的长期深入互动会让他们对该城市产生归属感。这些举措可以促使留学生较快认知一座城市,通过具体的体验感知该城市的文化,通过正向的交流互动产生对该城市的文化认同。

3.以国家为场域构建高校留学生的整体文化认同

搭建全国留学生互联的组织与平台,开展全国范围的留学生文体活动,培养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整体认知与认同。例如,举办中国留学生全国演讲比赛、体育竞赛、汉语知识竞赛、临床实践操作竞赛等,增强留学生与所属高校的凝聚力,增强他们对高校所在地域的归属感;举办全国中外学生文艺演出,开拓留学生视域,增进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和感情;组织来华留学生开展文创活动,鼓励他们用掌握的中华文化进行有国际视角的创意表达,创新中华文化的推广方式,以此为平台,促使更多国际人士接触、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

加强全国留学生校友会的建设。建设留学生校友制度,推动来华留学生建立海外校友组织或加入现有校友组织,开展来华留学生校友活动,推动来华留学生校友和高校共同发展,鼓励来华留学生校友为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人民友谊、深化国际合作做出贡献。这有助于留学生在两国文化交流中形成自身的交融文化,明确自身在两国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主动传播中华文化并自觉担起两国友好交流的责任。

(三) 从方式上强化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

1.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避免理论教育的单向灌输和留学生的被动接受,可以提高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学习热情和理解程度。例如,通过精彩传神的小故事,表达和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吸引留学生学习兴趣;借助影视资料,帮助留学生多视角多层面地认识中华文化;探索双边教学模式、联想式教学方法等,帮助留学生梳理和记忆中华文化知识,提高他们学习中华文化的效率;通过翻转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留学生在主动探讨、争论和辨析的过程中吸收中华文化等。

搭建理论教育的网络平台。高校等机构可以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发面向留学生的汉语知识和中华文化知识的教育平台,兼顾思想性与艺术性,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可以有效增强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此外,网络平台还可以为留学生提供相关的生活咨询信息,方便来华留学生的生活;搭建中华文化宣传板块,使留学生在课上和课下、线上和线下都沉浸在中华文化的氛围中。

2.实践教学

社会生活实践有助于留学生快速掌握汉语并理解汉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因此,可以设计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文化体验,培养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

文化体验可以采取“实地考察”“专题活动”和“任务体验”三种方式。一是“实地考察”。组织留学生实地考察我国历史名山、传统建筑、美术馆、博物馆、传统民居、民俗风情等,使之实地观察和触摸中国特色文化。二是“专题活动”。开展专题文化体验实践,让留学生有针对性地系统地了解中华美食、书法、戏剧戏曲、民族乐曲、民族乐器、传统节日、茶道、服饰、中医、功夫等中华文化。专题活动的具体开展,可以结合高校所在地的城市特色,这有助于留学生快速认知和融入所在城市。三是“任務体验”。高校可以布置任务,促使留学生尽快融入所在高校和城市。例如,要求来华留学生结交一个中国朋友,并分享故事;完成购物、出行等某项生活任务,并分享体验;参加文艺演出、文体竞赛、社团合作等,与中外学生交流互动,并记录感受;参与志愿组织、分管留学生工作等社会实践,并记录心得。

组织留学生体验中华文化需要注意以下五点:第一,以文化符号为文化体验的切入口。文化符号是文化内涵的浓缩,其简洁、形象和醒目的特点可以增强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记忆,有助于留学生深入了解该文化的内涵与意义。第二,文化体验要注重课上课下的结合。留学生课下进行中华文化体验活动,要与课上理论内容紧密结合。实践活动是将理论内容具形于现实生活,通过实践参与真切感受和理解课上理论内容,课下的文化体验最终要回归课上的理论总结,完成留学生对中华文化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第三,文化体验实践活动设计要有完整性和系统性。每项文化体验活动都要做到活动前的知识预热、活动中的知识引导、活动后的知识总结,才能让留学生深切融入文化体验活动,且文化体验活动要根据留学生的专业、年级和对汉语的掌握程度而开展,由浅入深、由表入里地构建留学生中华文化体验系统及其长效运转机制。第四,文化体验要具有现实性。调查显示,较之书法、剪纸、太极拳等历史性较强的中华文化,来华留学生对吃火锅、逛商业街、看中小学生做操等中国的当下生活方式更感兴趣 [5],具有现实性的中华文化体验有助于留学生积极了解中国和适应中国。第五,文化体验要具有实用性。留学生来华求学各有其具体目的和未来发展规划,留学生的中华文化体验要与其职业规划相结合,以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及其对中华文化的深层次认同。

参考文献:

[1] 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3.

[2]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EB/OL].(2019-09-12)[2019-11-09].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9n/2019_zl76/201909/t20190924_400551.html.

[3] 教育部關于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EB/OL].(2018-10-09)[2019-11-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810/t20181012_351302.html.

[4] 韩瑞霞.外国留学生中国认同研究——基于对中国十所高校留学生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5):103.

[5] 郭翰齐.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体验式活动探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6):33.

(责任编辑:杨 波)

猜你喜欢
教育路径来华留学生现状分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民族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