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斌
摘要:笔者作为剧院管理人员,常年来往于各个艺术专业院校。随着扩招政策出台,全国众多院校都开设起了艺术类专业,但是每年真正能招到的演员却是寥寥无几。与此同时,艺术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趋突出。如何解决这种困境呢?本文通过分析现状,解析造成此困境的原因,最后提出艺术院校教育与剧院如何互相适应的一些相关建议。希望能在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形势下,给予艺术院校学生就业和剧院的发展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艺术院团;艺术院校;就业;教学;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4;J6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1005-5312(2020)11-0275-01
一、院校就业“难”与院团招人“困境”之现状分析
近年来,就业难一直是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同样,扩招后许多大专院校纷纷开设了艺术类专业,艺术毕业生人数激增,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也成一大难题。于此同时,摺人难”一直是院团的普遍现象。扩招后的“毕业季”,院团依然难以招聘到好的演员。在瞬息万变的当下,市场的多元化给予了毕业生更多的就业选择,毕业生就业期待值偏高,院团不再是艺术表演毕业生的优先选择。院校就业“难”,院团招人“困境”。那么院校和院团要怎样匹配才能缓解这一困境,促成两全其美,达到双赢呢?
二、造成困境的原因
1.院校教学理念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由于受学校的教材及教学理念影响,这种脱节主要表现在大部分院校偏重基本功及舞蹈组合训练,忽视了表演能力的训练。一方面,院团以排练成品、节目为最终目的,排练节奏快。相反,院校一学期只开5-6个组合的课程,很多毕业生到院团工作后很难适应院团这种快节奏的排练;另一方面,院团对基本功要求普遍不高,更注重的是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力和张力,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力。但是,院校教学中却缺乏了对学生表现力和对作品理解能力的培养。
2.毕业生择业多元化。择业方向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对城市的选择,大部分毕业生往往考虑留在北上广或一线城市发展;对单位的选择,在选择演出院团过程中往往优先考虑中直院团或省级院团;对薪酬待遇的选择,优先考虑实景演出;对职业的选择,优先考虑进中小学、大学或少儿培训中心当老师等。因此,扩招后的艺术专业毕业生虽多,但是多元化的选择导致毕业生择业时选择进入艺术院团的人却很少,尤其是到基层院团的人就更少了。
3.院团吸引力不够。就业的多元化,意味着艺术表演毕业生就业除了可以选择剧院以外,有了更多且更具有吸引力的选择。比如,实景演出,有更高的薪酬;选择少儿培训,薪酬高、时间自由等。但是,归根结底,毕业生的选择都与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这两个因素有关。从另一方面又可以反应出,剧院这一选择在当代艺术表演毕业生心目中吸引力不够
三、关于艺术院校教育与剧院互相适应的建议
1.院校层面。第一,增强校“企”合作,以剧团为平台打造“艺术实践基地”。通过剧院这一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排练演出中。方面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院团的工作节奏,同时还有机会接受名师名家的指导。另一方面,还能解决院团人员不足的问题,达到双赢。第二,邀请院团的一线演员进入课堂传授表演经验,一方面传授最新的表演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可以补充学校老师教授的知识盲点。同时,优秀演员的专业能力能够吸引学生,进而起到“偶像崇拜”的效应,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学校积极引导学生的树立良好的择业观,择业应考虑到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能力。学校应针对艺术专业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或毕业校友分享工作经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每行每业的优劣势以及所需具备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引导择业应先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个人理想应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院团层面。决定毕业生就业的众多因素中,职业发展是其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因素。因此,院团应帮助演员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同时能给予剧院演员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比如,为演员争取更好、更顶级的表演平台。除了表演平台以外,为演员搭建系统的职业发展平台。如,帮助表现力强、专业能力强的演员参加大赛提高知名度,帮助学习能力强的演员与学校合作参与教学。
决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另一个关键性因素是薪酬待遇。因此,艺术院团应该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剧院经济效益。首先,创新剧院功能,剧院功能多元化:开拓新业务。比如与教育产业链相联系,开设各类培训班。其次,是营销模式要创新,比如利用抖音、微博等新媒体作为宣传载体,提高剧院知名度。
另外,艺术院团普遍有着发展资金匮乏以及缺少扶持政策等困难。因此,院团积极鼓励编创优秀剧目,成立团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等扶持性项目。同时要建立奖励机制,比如编创出优秀剧目的编导给予物质上的奖励或者提供免费学习进修平台。
参考文献:
[1]燕东升.全国专业剧场发展基本情况[J].演艺科技,2015(09).
[2]张金来.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