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尤其是中考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教师要紧扣课程标准,深入研究考试说明,注重对教学大纲的理解,强化教学能力,尤其是要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重视夯实基础知识,注重理解与运用,并且用文明史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关键词:中考复习;培养思维能力;思维导图;多角度分析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尤其是中考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寻找新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科学。七年级主要学习地理环境知识;八年级主要学习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九年级主要学习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历史与社会”学科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教学大纲中的要求,而且更是中考中教师所必须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力要求有:“提高历史的阅读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境想象;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問题的能力。”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只有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重视夯实基础知识,注重理解和运用,运用文明史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复习课中的情境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与八年级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思维比较活跃,求知欲望强烈,这些都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学习。虽然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受认知结构、认知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停留在表面,思维还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尤其在中考复习中,这个过程比日常教学更加枯燥,学生大多认为老师读考点,学生画考点,这样容易把复习课上成重复课。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学生也累。我认为,在中考复习中,也可以适当运用情境法,增强直观性来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
复习课中的情境,可以选择史料、时政热点、乡土资源、课件等形式,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信息的分析达到对历史事件的掌握,通过阅读、理解、归纳、识图和概括组织等,进一步深化理解基础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如在复习考点17中的北宋赵匡胤所采取的措施时,我选用了一段史料“唐末以来五十多年来,更换了五个朝代,八姓十三君,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终宋无强臣之患。今人眼中,赵匡胤是三百多年来赵宋皇朝的立国者。”首先通过阅读史料请学生分析古文的意思和其中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①为什么赵匡胤能成为三百多年的赵宋皇朝的立国者?②他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措施?③从中央对地方的关系方面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些问题中包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赵匡胤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等的探讨,既避免了单调的说教,又能调动学生更好地深入理解和运用考点内容,教学效果会更好,因而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史料类型来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好地巩固基础知识。
为了提高复习课的实效性,教师必须精选情境,优化教学资源,密切关注时政热点,深入研究中考说明,把握好考点的层次、能力要求,把握好深度和广度。
二、树立正确历史观
“史观”即历史观点,就是人们对历史上的人和事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观是价值观的前提,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要丰富学生的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需要教师尝试运用各种新史观来指导教学活动。近年来,各地历史中考和历史水平测试卷的命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文明史观指导下的试题命制,因而越来越多的老师在历史复习教学中,更新史学观念,引入了多元史观,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重新整合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教学和复习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文明史观也通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创立者是德国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他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强调以文明视角来透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认为“世界历史”就是各种文化的“集体记忆”。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文明的发展包含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从历史课标和各种版本教科书的内容来看,都已注意了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和阐释历史。所以在复习某一个国家、某一个阶段的历史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探寻这三个方面的文明成就,整合中国古代史,在把握历史线索和阶段划分时,教师要改变按社会形态“由低向高”的传统做法,以中国文明的发展演变为主导线索,引导学生按照中国文明在某一时期最突出的时代特征进行历史分期,并突出各阶段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文明成果。整合中国近代史时,我们要抓住中国近代化过程,即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主线。
三、历史学科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历史学科讲究系统性和连贯性,尤其在中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纵向联系、横向比较,甚至逆向推导。这样比较容易准确掌握历史事件在历史中的位置与影响,从而有利于记忆和理解,而思维导图正好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开发的一种思维工具、学习工具,是运用箭头、线条、图像、关键词连接起来以表达复杂的知识结构、逻辑结构的一种记笔记、做规划的方法,是一种全方位的视觉和图解思维工具。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思维导图十分适合历史课的复习和讲评课,如果能灵活运用,将比传统的复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思维导图的设计简单,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尤其是复习课,运用思维导图能使学生更加有条理,同时有利于学生的联想性思维,从而形成一个清晰明了的脉络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如复习课“近代西方的兴起”中“中国近代史”部分。
梳理清主干知识体系和框架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通过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把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更好地理解主干知识,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做思维导图的时候,会不断对所学知识产生新的发现和新的联想,并逐渐激发思维的灵活度。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在中考复习中,尤其在解題时有效帮助学生找到方向和归属感,哪一篇、哪一专题、哪一考点,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了解题的正确性和速度。
四、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就事情本身而言,它只是个事件而已。但历史的魅力在于时人和后人对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使历史保持长青的生命力。”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对历史事件多角度思考是寻找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多角度思考、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多样性和灵活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判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近年来的中考试题来看,命题的综合性很强。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寻求不同的答案,以适应开卷考试的开放性特点。近年来出现的SOLO 分层评价法,也有类似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的补充,解释,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一般来说,中考大纲中比较常见的典型多角度问题有雅典民主制度的利与弊、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洋务运动的积极消极影响、辛亥革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工业革命的利与弊、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科技的作用等;另一方面,要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角度解释历史现象,如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就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来分析。此类问题一般教材中只选取其中的一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挖掘,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补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归纳分析,逐步形成完整的多方面的认识。
五、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如何提升中考复习课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成为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教学本来就是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跟上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作者简介:王颖(1972—),女,汉族,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本科,职称:中学教师一级;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