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冲
一、相关概念界定
关于“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很简单:“平日的修养。”从中国文字辞源的意义上来“说文解字”,会更有意思:“素”为未染色之丝,“养”乃长久的育化。在今天,“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艺术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
1.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2.乐学教育。“乐学教育”,即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发展出发,改革与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式学习向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转变。“乐学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对于确立和稳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善师生关系、满足学生认知和情感的需要及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状况。
“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经合组织1997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研究项目。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受到经合组织研究项目的影响。欧盟的一个研究小组在2002年3月发布的研究报告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中首次使用了“Key Competencies”这一概念,并认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2006年12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以核心素养促进终身学习(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标志着8项核心素养最终版本的正式发布。21世纪素养的研究始于美国。2002年美国在联邦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21世纪素养合作组织”,该组织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新加坡和日本受美国影响较大,新加坡教育部2010年3月颁布了“21世纪素养”,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于2013年3月发布了题为《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与能力的教育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的报告,提出了日本的“21世纪能力”。
从“乐学教育”的相关研究来看,西方古典教育思想也有类似的表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的教育思想已经开始产生“乐学教育”的萌芽,夸美纽斯对于“教学的艺术”的描述则更全面地论述了“乐学教育”这一概念。意大利教育家维多利诺创建了反对压制儿童个性的“快乐之家”,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洛扎诺夫创立的“暗示教学法”则被誉为“加速学习进程,开发人类潜能的一次革命”,这种教学法引起了西方对“乐学教育”的广泛关注。
2.国内研究状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事实上,“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等素养指标已经明确地指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正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导语中所说的:“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乐学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寓知于乐,以趣激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无不折射出“乐学教育”的思想火花。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綱要(试行)》提出课程的目标是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在品德、才智、审美、体质几方面分别构建认知、情感、技能目标甚至更深层次的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对于人才培养观念、体制要求和培养模式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认为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手段。事实上,实行“乐学教育”与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导方向是相吻合的,“乐学教育”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和探究性,更加注重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统一,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依据学校文化和实际情况对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
我国对于“乐学教育”的研究集中在对“乐学教育”的思想探源、内涵分析和实践操作三个方面,在思想探源方面主要对“乐学教育”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和关联性做了深入探讨;在内涵分析方面主要关注“乐学教育”功能方面的拓展及与教育改革方面的适应性问题;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为宏观的学校教育改革,如上海市的“愉快教育”、北京市的“快乐教育”、天津市的“金色童年教育”等诸多教育改革实验,但更集中于“乐学教育”思想在特定课程中的运用,即教学法层面的研究,探索和建立了相对完备的“乐学教育”实施模式,并从不同的学科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有效建议。通过分析可知,目前还缺乏针对特定地区学校、特定受教育人群实施“乐学教育”的系统研究,对“乐学教育”的评价模式也仅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缺乏相关的实证检验。因此,“乐学教育”的实践性研究还有较大的空间可以挖掘。
三、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养”乃长久的育化,也就是说,素养不是“教”出来的,不是“训”出来的,而是“浸润”出来的,是在长期宽容的、开放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生活场景中熏陶出来的,正所谓“养之有素”。
对于“学会学习”,小学阶段应更多地关注“乐学善学”,即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中学阶段应更加注重“勤于反思”,即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大学及以后,应自主地进行“数字学习”,即具有信息意识;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趋势等。只有循着这些素养“种子”的生长规律,学生的核心素养才可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让学生受益终生。
四、探索小学语文乐学教育的几点做法
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教育正发生巨大的变革。由以前的“一考定终身”开始向培养全面发展综合人才转变。基础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大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在经历了几次全国大讨论,深刻反思之后,也逐渐走向了理性化的轨道。
“万丈高楼平地起”。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又是基础的基础。小学语文应该坚持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做起,读好书,写好字,说好话,做好文。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七彩云南小学从培养学生语文兴趣入手,在以下几方面扎实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语文的“乐学课堂”,应该是幸福的生态课堂。学校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一是加强学习,统一认识,让每一位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二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培训与学习,请教育专家、教学名师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与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師的专业素养。三是开展校本教研,以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为主,以学校教师为主,以学校的实际问题为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教师学会研课、备课、上课、反思、开发课程资源,成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反思者、研究者,成为乐学的先导者、示范者,成为乐教的践行者。
2.坚持不布置语文书面家庭作业。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要求教师不给学生安排家庭书面作业,在学校,每天为学生安排两节四十分钟的辅导课做作业,教师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完成各科作业,回到家后有参与玩耍、运动及与爸爸妈妈相处的时间,能自主选择课外书籍阅读,能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坚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参加呈贡区期末检测,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均位于全区前列,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十分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每天读课外书籍半小时以上。课外读物由各年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阅读能力进行安排,分步骤实施。学校每年都要购买十多万元的书籍充实图书馆,并在每层楼的拐角处安排图书角,让教师、家长与学生都参与阅读,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
5.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让学生不仅会读书,还能写一手漂亮的中国字。学校规定,教师首先要练好字,要写一手规范的中国字,做学生的榜样。学生每天中午要练字,在优美的古琴音乐声中按照年级的统一要求,静静地在教室里练习写字,学校还通过开展“七彩书法社”为学生提供书写汉字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