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儒刚
摘 要:以《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教学为例,通过对比传统教学和核心教学,提出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各环节进行渗透,课堂教学要抓准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实验探究;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素养;教学过程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核心素养”这个名词频繁出现在教学的各个场所,甚至有教师在公开课的一开始就抛出化学五大核心素养;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反复追问“同学们,我们的国家强大吗”从而来凸显“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实际上,教师要清楚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应体现在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而不是课堂上喊喊口号。接下来,我将结合《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教学设计,浅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将化学核心素养渗透到课堂教学。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学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以“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形式呈现,内容编排上从已学过的过滤、结晶等分离方法切入,利用“交流与讨论”顺利地引入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固液分离、液液分离的操作方法。然后在“观察与思考”中运用实验,引出萃取、分液、蒸馏等分离方法,最后学生对各种分离方法的适用条件、操作目的进行比较和归纳。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2.学情分析
教材只是知识呈现的载体。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要剖析教材及教学内容,还需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探究出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故应该摸透学情。关于分离提纯的知识,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一部分,比如过滤、蒸发、蒸馏等。图2是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关于蒸馏操作的对比,可以看出,初中教材已讲得很明确,完全可以在兴趣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组装装置来完成。
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核心教学设计
1.核心理念下的课堂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关系
从图3可以看到,核心知识的学习是基础,只有扎扎实实地建构好整个知识体系,才能在核心知识的熟练应用中,不断强化、提升自我的核心能力,也正是在这种不断强化下,学生才能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去处理复杂的任务,最终培养拥有个性化的核心素养,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2.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新教学设计
在“核心”的理念下,我设计了七个环节(如图4)。
本课设计环节虽然较多,但课堂内交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环节只有两个。这样可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充分讨论,而不是为了有“讨论”而讨论。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3.具体教学设计
(1)引课——最新科技直接呈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萃取。
【PPT】科学著名杂志——《Nature》“化学的合成与分离技术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进展”;《Nature》专栏文章——七种化学分离方法改变世界。
【视频】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时的演讲片段。
设计意图:著名的科学杂志和屠呦呦事例是真实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载体,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
(2)萃取实验——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观察、自主讨论、自主总结,四大自主学习核心知识(萃取)。
【学生探究实验】以四人为一小组,利用已有的实验仪器和试剂,完成实验并记载现象。
设计意图:本堂课学生实验选择了碘水、青菜汁萃取。选择青菜汁,体现化学的生活化与趣味化,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应来源于生活而服务生活的理念;选择碘水,体现实验现象的明显性,教材使用溴水,但考虑到其易挥发,从安全着手,改用碘水,且实验现象也较溴水明显。
由学生的实验记录(图5下)可知,学生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仔细的观察、客观的记录,例如用CCl4萃取碘水时,学生没有盲目写上标准答案——无色,而是根据实际记载黄色;特别是碘水与植物油的实验,学生能通过实验现象发现问题,自我假设,自主讨论,并解决问题,个人认为有效地避免了为探究而探究,同时也防止了探究过程程序化和表面化,使“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培养得到具体化。
(3)过渡——用熟悉人物的话及实例,告诉学生科学实验的重复性及好的实验仪器的重要性。
【PPT】过渡1:屠呦呦“第一次的成功是在经历190次失败后才出现的”。过渡2:拉瓦锡“要取得不一样的发现,要有不一样的器材”。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名人,激发学生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学习热情。
(4)实验仪器的设计——创设发散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讨论和想象力;“我阐述你反驳”的教学模式,引发课堂教学高潮。
【教师】如果你是分离专家,将如何设计实验仪器对萃取的两层液体进行分离?
学生自主设计互不相容的液体分离仪器成果展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素养。从设计装置可以看到,学生已经有将化学与生活联系的意识;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总体而言,学生已经会利用已知的知识来建构起陌生的模型,从而解决相关问题。
采用学生自主阐述探究成果,其他小组提问反驳的模式,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能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及与同伴之间的沟通能力。
(5)分液实验——教师演示连贯的实验过程、标准的实验操作,教科书般地向学生展示分液的整个流程,体现科学的一丝不苟。
【教师】演示实验——将加入CCl4的碘水进行分液。设问:分液的原理是什么?具体有哪些操作步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对于新仪器——分液漏斗采用直接演示、
讲解,目的在于规范学生对分液漏斗的使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严谨性和标准化。
(6)课堂总结——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对萃取、分液形成系统认识。
【学生活动】总结萃取、分液的异同之处,总结它们的使用范围、实验仪器、注意事项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个人为单位进行独立思考,学生在没有外界帮助下,独立思考问题、自主总结和提炼要点,有助于提升学生知识网络的体系化。
(7)结课——介绍不同状态下的萃取剂及萃取在我國化学中的地位,向学生展示萃取的多样性与辉煌。
【PPT】①徐光宪利用稀土溶剂进行萃取;②中国化学会4次召开全国性的“萃取”大会。
设计意图:简单的两张PPT向学生展示萃取在我国的发展,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8)开放性习题——习题形式从定量评价转变为定性评价,更多采用过程评价,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课后练习】以4~6人为一小组,查阅相关资料,利用植物油等生活中的溶剂,尝试萃取西红柿、玫瑰花、桂花、蔬菜汁、果汁等,并完成课题报告。
设计意图:利用真实情境的课后练习,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在体现化学应用价值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反思
整堂课进行的过程中,完全没有提及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但从学生活动参与度、成果展示来看,学生对模型的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素养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当然也要看到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每节课的设计中有意识地进行问题设计和活动展开。本堂课在教学效果的反馈上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但是我在不断反问自己:在处理教材与教学内容时,有没有使得知识偏向于碎片化?本课在教学时能否采用综合问题解决的主题式的教学方式,从而使知识达到一个整体化与结构化?这有待于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