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教育观认为: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现代教育更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强调一味知识的获取到理解科学的过程,从简单的知识叠加到探究知识的转换。科学教育的目标更是关注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探究问题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精神。于是,“探索性学习”正成为一种时尚。从课堂到理论,从讲座到课题开设,各地紧紧围绕“探索性学习”的主题,可谓开展得轰轰烈烈,充分反映了广大教师积极的参与意识和饱满的改革热情。但是,在实际参观和考察中也发现,除了在形式和语境变化外,课堂教学模式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甚至还存在“为探究而探究”的尴尬。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现状;探究性学习;问题情境
情况一:“探究性学习”口号化。问题根源是,一些老师有困惑和担心:我的学生能有多少发明家?花时间去探索,没有时间去做题,考不好怎么办?今天又不是观摩课,我以前就是这样教的也习惯了?因此在平时教学中,他们宁可采取保守观望的态度,仍坚持习惯性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探索性学习”成为他们“观念更新”的标志。
情况二:“探究性学习”的空泛化。所谓空泛化,是指我们部分老师在授课活动中开展了一些让学生进行动手、质疑、小组讨论等活动,不分知识的难易、不分教育对象年龄的大小认为就是所谓的“探究性学习”了。其实,他们这种模糊的教学方式在任何课堂上都无法实现真正的“探究式学习”。因为他们的“探究性学习”的内涵缺乏理解和分析,缺乏探索和实践,激情和欲望还不能促使现代课堂发生阶段性的变化。
情况三:“探究性学习”的浅层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和深入,不少老师找到了适合学生“探究”的载体,也认识到了“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并大胆地在教学中进行课堂探究,遇到了不少问题与困惑:
第一,教师在教学前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预习教材,在课堂上让学生被动“猜测”和“探究”已经得出的结论。其实,演绎知识的呈现方式往往使学生很被动,学生在已经知道结论的前提下,一般不会进入真正的发现和探究过程。
第二,教师对探究目的、探究的过程不明确、不清晰,涉及的问题太过简单或复杂。学生不需探究或探不出个所以然,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齐声或由个别学生或老师给出结论。
第三,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完成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舍不得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轻易做出判断或结论,不注意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精神进行探究。
第四,教师虽然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但他们往往不注重学生对探究习惯的培养。
近年来,本人参加了初中思想政治新教改的培训并担任新教改的中心组成员,在教学实践中对探究式学习进行了一些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肤浅的经验。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1.实践活动性
“探究性学习”不只是理论式的学习方式,不局限记忆、背诵,本课程强调实践第一的观点,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的学习发展。
2.全程跟踪指导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同于发明家的研究,本课程强调全程跟踪指导,如选题的确定、活动的组织、疑难问题的解答、最后的考核评价等都离不开老师的点拨、组织、鼓励和评价。
3.全程开放性
这主要是指“探究性学习”课题的融通。从课程态势来看,“探究性学习”的主题,既可来自本学科课程,也可来自综合课程;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范围来看,可以从自然、社會和学生自身经历中选择,因而研究的主题不是恒定的,而是一种变化、发展、开放的过程。
4.全程综合性
主要是指“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综合应用。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和手段是多样的和可互操作的。因此,教师应摒弃机械单一的教学方法,注重各种教学方法的整合,这是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益的重要途径。
二、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1.情感渲染,创设了探究性的情境
用声音、图像搅动心弦、震撼感情。例如,我在“增强生命的韧性”的教学中,适时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并伴之以相关材料的解说,学生很是激动,争相发言,要发掘自身生命的力量,深刻理解了增强生命的韧性的意义,又如“爱在家人间”的教学,我事先让学生观看:汶川地震中,正在吃饭的母亲,在地震袭来的瞬间,一位妈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一旁的女儿,在死亡的最后一刻,母亲依旧保护着她的女儿。汶川地震的母爱:“宝贝,如果你活着,记住我爱你!”感人至深的片段、真情真景一下子触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强烈的心理共鸣,班上几个调皮的孩子也流下了眼泪,大家饱含真情倾吐父母对自己的爱,诉说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纷纷表示不辜负父母的拳拳之心,要理解、关心、体贴父母,今后更好地孝顺父母。在此过程中我们师生一起总结出教材中的知识结构,教学目标也水到渠成。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撞击探究性的火花
例如,在讲“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为培养学生尊重大自然的意识,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本周学校决定在全校征集爱心草坪、鲜花和树的口号,请用几分钟设计一些保护环境的标语。此时,学生抛开课本的宣讲,自由遐想,几分钟后创造了许多令人叫绝的标语:如“小草幽幽,足下留情。”“我为你献美,你对我呵护。”“对我的行为,反映你的品格。”多彩的词句,委婉的劝说,句句入心,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引导实践,激发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探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可采取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观察那些我们平时司空见惯而又不知其所以然的事物与现象,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可以对本地区经济、环保、文化市场、外来人口的管理等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交往中研究(重过程,轻结果)。如:本人在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利用我校位居市经开发区中心的区位优势,适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精心设计专题“港闸,我为你骄傲”。我把本次活动分为三大组:第一大组调查港闸经济开发区的昨天,第二大组调查港闸经济开发区的今天,第三大组调查、展望港闸的明天。参观了港闸经济开发区的远景规划设计,使学生明白了港闸的明天将更加灿烂、前途将更加辉煌。在此活动中,他们始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学生根据获得的大量的生动的感性材料,写出了研究报告,在研究成果交流上,大家踊跃发言,气氛异常活跃,深深体会到港闸发生如此巨变,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溢于言表。因此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教育功能在这里就更显得淋漓尽致了。
4.因势利导,抓住“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机会
比如:学生提出问题时,是最佳的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教学机会;当学生表现对学习内容感到疑惑时,是激发学生智慧学习的教学机会;当学生不注意听讲,厌倦时,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自省、教学创新教学机会;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展示自己,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观点,这是最好的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机会;当学生学习自信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不强时,是人文关怀的最佳教学机会;当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逻辑不强、表达水平不明确时,是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等的最佳教学机会。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性的现实问题。如何设计探究流程、如何处理好教学任务与课堂探究时间冲突,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是今后每一位教师在教改中应时刻关注、研究并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彭启文.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思考:中学政治教学,2013(36).
[2]付美娜.探究教学的特点和有效实施条件[J].教学与管理,2014(26).
[3]柯新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建构与衔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5(5).
[4]王敏.思想品德课如何突破学生“被动接受”的瓶颈[J].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12(11).
[5]曹瑞青.作为假设的“新闻真实”新闻报道的“知识合法性”建构[J].国际新闻界,2017(5).
[6]李安梅.浅析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J].大学教育,2014(15).
[7]刘旸.初中历史课程探究性学习研究[J].吉林教育,2017(40).
作者简介:朱明祥,出生于1968年4月9日,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江苏省南通市,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越江中学,学历:本科,职称: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方面。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