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相继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重要文件,明晰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及实施路径。技术变革对实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深刻改变教育形态的同时,也强化了互联网与教研之间的关联,引发教研形态的转型。着眼于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发展需求,紧扣时代脉搏,本文将结合武汉市教研工作的发展脉络,从教研形态演进回顾、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教研特征及未来展望三个方面阐述技术变革下的区域教研形态转型。
区域教研形态演进
从1.0到2.0,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变革的内生变量,不断影响着武汉市教研理念更新与实践创新。总体而言,整个区域的教研形态演进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单向传递式信息化教研。在教育信息化1.0的起始阶段,受基础条件的制约,此阶段的信息化教研主要依托武汉市教育信息化网上的教育博客、武汉市教科院官网及武汉市教育科研信息化平台向全市教师分享教育教学资源与教研信息。为加快基层学校的信息化教育进程,提升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操作水平,市教科院发起了教育博客工程,并以教师教育博客评选活动为抓手,鼓励教师在网络上开设自己的教育博客,定期上传教育教学资源、更新教育日志。此阶段教研活动的信息化元素较少,其信息传递主要呈单向传递的特征。
双向交互式信息化教研。信息化教研单向传递阶段之后,随着信息化办公条件的改善及一线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整个教研形态朝双向交互式教研形态转变。在此阶段,翻转课堂、空中课堂、网络教研逐步被基层学校接受。市教科院以国家“教育云”试点工程为依托,通过武汉市教育云这一线上平台,积极推进优质线上教育资源征集和空中课堂实践,并通过课程社区和网上名师工作室开展群体性网络教研活动。正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所剖析的一样,由于一线教师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因此,在此阶段,教研活动的交互性有所提升,也能通过线上智慧评价系统开展及时评价,但囿于平台交流的局限性,双向交流缺少一定的深度与效度。
多主体式信息化教研。信息化教研走向深水区,得益于各类在线教学平台的出现。腾讯课堂、腾讯会议、ClassIn在线教室、钉钉及Zoom等平台的迅速风行,加速了信息化教研形态转型的进程。如:疫情期间,市教科院常依托腾讯会议这一平台,就某一教研问题发起即时会议。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每一位参会者均可通过屏幕共享的方式将自己的主张分享在屏幕上,通过思维碰撞,参与主体可在信息交互与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进行深度研讨。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教研的基本特征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教研的固有格局因技术的变革而逐步被打破,其基本特征如下:
多维互动。相较于传统的教研形态,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在线教研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诸多边界的限制,实现多维互动。因同一教研主题,教师通过线上教育平台,能与同地域和不同地域、同学科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师即时共研,在此过程中,来自本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的顶尖教育专家都能参与其中,指导教研、共享教育智慧。如,今年开展全市教师个人课题优秀成果展示活动,若是线下展示,受场地时间的限制,参会人员较为单一且数量有限。通过线上展示,整个展示观摩教师达32069人次。此类活动,让成果展示者、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群体及对科研有兴趣的一线教师均有所获。
媒介依赖。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在线教研对媒介的依赖程度日益明显。运用手机、电脑、平板等设备,教师个体可通过网络上的各类在线教育平台与其他教师个体或群体进行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共享教育经验、分享教育资源。在此过程中,手机、电脑、平板等媒介工具是网络教研必不可少的硬件。而教育云、空中课堂、腾讯课堂等平台上生成的媒介内容,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
过程留痕。每次线上教研活动完成后,整个活动过程的相关信息会保留在网络平台上,教研发起者可通过后台了解登录信息、签到情况、互动频率、互动内容等相关信息,及时了解每一次教研活动的基本情况,通过后台数据的精准分析,尽量减少教研活动中教师缄默现象。作为教研活动的参与者,则可通过视频回放、互动交流及已上传的教研资源等相关内容进一步加深对本次教研的理解。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教研形态展望
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未来要“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办学环境与教学形态的改变,将会加速教研转型,呈现如下的教研形态:
突破时空的融通式教研。无论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何种程度,教研的实质都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因此,未來教研的形态不会拘泥于线上或线下某一种形式。当各位教师正处于同一时空时,线下面对面交流的教研形态仍是最为便捷的存在;当各类参与者不是处于同一时空时,在线教研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当然,在一般情况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研将成为较为广泛的教研形态。信息技术的变革,使教育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也为教研形态的转型提供了更多的拓展途径。人、信息平台、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的联结,形成了一种相互融通的力量。
内引外联的集智式教研。在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和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教研最大的突破口在于“人”。在推进区域教研转型过程中,引进业务水平高、信息化素养高的高学历人才充实教研队伍是做好高质量教研的关键。在做好内引工作的同时,无论哪一层面的教研活动,都需要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尝试打破边际效应,向外拓展交流途径,以开放的态度与不同区域的专家及同仁开展纵向或横向的动态交流。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集合各方智慧,共同解决某些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在提升教研实效的同时,彰显教学的品质与品位。
教研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在为我们勾画未来教育发展的美好蓝图的同时,也对未来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研是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力量。伴随教育形态的变革,教研形态的转型也迫在眉睫,且势在必行。未来,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将会在融通式教研与集智式教研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力求突破。为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智力支撑。
责任编辑/鄢志勇
栏目主持人:李碧武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华中科技大学专业学位兼职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校外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