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新
发现一词的意思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将发现和教育结合起来,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主张、理念、策略,意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逐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的能力、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并最终实现自我发现、主动成长。在研究与实践发现教育的过程中,我校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发现教学为抓手,从而让发现教学落实到学校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
以发现为内核的教学方法,在中西方教育家,如孔子、苏格拉底等的教育思想中皆有蕴含。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发现教学与发现学习,他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或方法”[1]。我们认为,发现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基于问题对一些事实、现象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并掌握知识,进而实现能力提升、情感陶冶的教学方法。
教学具有教育性,发现教学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视为使命与责任。一方面,我们需要让学生通过听听讲讲、读读背背等方式,接受基本的德育知识,并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各学科的发现教学进行德育渗透,通过生动的故事启迪学生思考、以有趣的活动诱发学生体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发现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品格、提升自己的思想。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现教学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激励、引导全体教师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以发现教学的理念、策略进行教学,不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亲身实践、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力。
发现是一种方法,是儿童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法,儿童掌握并运用这种方法,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之为发现素养。我们将小学阶段学科教学中重点培育的发现素养确定为内在学习动机(包括好奇心与成功感)、直觉思维(包括问题意识与预判)、深度学习(包括理解分析与评价创新)、自主性(包括自决性与个性化表达)和自我反思(包括总结与元认知)这五项,且五项发现素养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这一主张是我校教师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进行发现教学改革的草根命题,发现教学的各项研究均基于此生发。
我们倡导发现教学,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发现活动来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发展发现素养。发现素养能逐步积淀、内化,成为学生学习、交往、行事时的思维方式,这能为学生将来深入、全面、个性化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提供经验支持和能力保障。
教学规程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或理念指导下,旨在培养学生的某些特定素质或体现某种理念而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的若干规定及其相关的操作策略。[2]发现教学规程的研制,历经半年多时间。首先,学校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并通过读书沙龙,交流心得体会,对发现教育、发现素养、发现教学、发现教学规程等逐步增进认识、理解和认同;接着,学校向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征集教学经验,请他们梳理、提炼自己教学中促进学生发现素养培育的教学行为;然后,在专家的指导下,对教师提供的经验进行归类整理,并提炼出若干典型的教学行为。发现教学规程见文末表1。
发现教学规程研制后,我们从点到面逐步加以推广运用。首先,从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点辐射到教学全过程。开展指向学生发现素养培养的教材研究,分学科、学段,以备课组、教研组、项目组为单位研究现有教材,寻找体现或有利于发现素养培养的点;进行指向学生发现素养培养的作业设计,每课时或每单元、每天、每周设计一项作业,作业既要体现学科特点,又要指向学生发现素养的培养;开展基于发现教学规程的教学片段设计,突出一个核心问题、一次发现活动、一项发现作业。其次,从研究力量的关键点发展到全体教师。成立发现教学研究项目组,重点承担相关研究任务;对全体教师提出若干个“一”的研究任务,如参与一次校级相关主题研究活动、备一节体现发现教学规程的课并自主实施、写一篇教学反思或论文、提炼(修改)一份课堂誓词等。再次,从教研活动的关键点扩散到家常课。把省、市、区、校各级公开教学和教师的各类赛课作为发现教学研究的关键点。教师为这些公开课或赛课做准备时要兼顾两个“基于”:基于学科课程标准,基于发现教学规程。基于学科课程标准,意味着每堂课须关注学科特点、关注学生学习相关学科时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科关键能力的提升,从学科课程标准出发准备的课,上好了,就是学科中的好课;基于发现教学规程,意味着每堂课要对照发现教学规程改进教学行为,落实发现素养培养,从发现教学规程出发准备的课,上好了,就是有特色的好课。
随着发现教学规程运用的日渐成熟,一些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逐步设计、实施、总结出较为稳定的教学范型。而教学范型的形成,又使得发现教学在应用中扎下了根,并不断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如有音乐、美术和体育教师总结出了“实践发现式”教学范型。他们认为小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这些学科,所以常采用“教师初步示范—学生基于观察初步尝试实践、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师生讨论、发现解决办法—学生再次实践、发现关键要领—学生反复实践、拓展提升能力”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
几年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重视、探索发现教学,通过教研开放活动相互交流发现教学的实施心得、经验,在学校组织的主题研究中展示发现教学的最新成果,在省、市、区各级教科研活动中呈现较为成熟的发现教学课。以此为基础,学校引导教师整理这些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堂观察、教学视频,在校刊上发布,并向各级刊物推荐发表。一批发现教学的典型课例相继被发掘,经过整理,形成各类课例群,有同一学科针对不同发现素养的,也有不同学科针对同一项发现素养的,还有跨学科的。这些课例的形成引领发现教学逐渐成长为有理论依据、有实践根基的学校特色教学方法。
比如:教师普遍认为内在动机对于发现活动的启动和维持具有关键作用,具有内在动机的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但教师也认识到,一方面,小学生天生好奇、好动、好问、好学、好研究;另一方面,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所以,在发现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利用内在动机启动学习,同时通过学习强化内在动机,形成良性循环。如有体育教师运用课堂中的合作竞争活动,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让学生在练习中对体育产生兴趣。
在发现教学的研究与实施中,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一些教师不满足于通识性的发现教学规程,希望能基于发现教学的理念,深入学科内部,探索学科特质更为凸显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与路径。他们秉持教学为学生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为学生未来幸福人生奠基的信念,以促进学生发现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融合发展为目标,系统学习本学科的相关教学理论,从大量的实践案例中寻找共性并进行锤炼提纯,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建设内容。比如:学校的数学教师在研究发现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小学生学习数学,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重要的,同样重要或者更重要的是发展思维。而在数学学科中发展学生的思维,非常重要的是重视过程、重视直观、重视直接经验。通过反复实践、思考,数学教师将数学实验普遍用于日常教学,梳理现行教材中适合开展或应当开展的数学实验内容,以“一课一箱”(指基于数学实验的需要,以一节数学课为单位,进行实验器材开发、使用及整理,器材装入一个箱子,既突出主题,也便于保管、借用、整理、携带)的方式开发实验器材,逐步建设数学实验室,使小学生能基于直观手段,通过动手操作来学数学、用数学,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研究和实施发现教学,学校的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基于国家课程,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探索之路,同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首先,促进学生学业质量提升;其次,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再次,促进学校工作水平提升。当然,反思发现教学的研究历程,我们也有以下一些体会。
首先,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互结合,佐证了发现教学的可能性、可行性。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认识到主体性是人的根本共性,是人成长发展的动力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和作为专业发展主体的教师,在学习和教学中表现出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发现教学具有了可能性。通过教学实践,我们研发了发现教学规程,建构了发现教学范型,提炼了发现教学典型课例。层层推进的教学实践,是在发现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同时又反过来促进我们对理论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两者结合,凸显了发现教学的可行性。
其次,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互结合,推动了发现教学的创新性、持续性。一方面,培养发现素养,要在国家要求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着重思考如何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各科教学的特点,从激发内在动机,鼓励直觉思维,促进深度学习,发挥自主性,引导自我反思等方面改进教学,体现理论指导下的教师群体的实践智慧,具有创新性;另一方面,教学规程的提炼,针对各项发现素养的培养,教师群体共同约定教学行为准则,它是理论指导下民主协商的结果,在实践中具有可持续性。
如果说,发现教学是我们共同的教学理念,它以发现素养培育为目标,通过教学规程约定了一些行为,那么将这些理念、目标、行为规则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则是最为关键的。事实上,在发现教学研究肇始,教师对理念的理解和观点的认同都不一致,对教学行为的改变也不自觉。后来,一次次研讨活动的开展,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中相互交流、自我反思,一节节日常教学课的探索,教师在反复揣摩、实践验证中修改完善、精心提炼,才有数十种教学范型的形成。
我们深深认同“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的看法。[3]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发现教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当然,我们也对发现教学推进中遇到的困难保有清醒的认识。
首先,发现教学主要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进行,但国家课程的实施并非全部要用发现教学的方式,且即使运用发现教学的方式,对于具体的课堂而言,既要完成国家课程的内容,实现国家课程的目标,又要关注学生发现素养的培育,努力通过发现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挑战性不言而喻。
其次,发现教学改革的实际主体是教师,教师既可能成为改革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从当前我们的实践看,直接且较为充分参与这一项改革的教师,在发现教学的研究与实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本身的专业成长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应该看到,他们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为研究所付出的“额外”的努力与辛劳。间接或少量参与或“形式性”参与的教师,对发现教学的认知还较为模糊,离自觉并有效运用发现教学还有一段距离,其中有这些教师自身教改热情不足、学习能力不强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推进中管理体制陈旧、机制僵化等原因,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加以智慧地化解。
总之,发现教学的研究和实施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面向未来的发现教学,要努力研发支持学生发现性学习的教学新常规,且除了国家课程实施中的发现教学,还要研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发现教学。通过教学方式的改进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实现以发现为内核的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能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发现的经验,形成发现的思维方式和个性品质,从而更好地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表1 发现教学规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