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家图书馆馆藏中医古籍概况与利用对策

2020-08-05 07:23温佳雨王育林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总目国家图书馆古籍

温佳雨,王育林,付 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中医古籍传世数量巨大,是中医学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古医籍存世情况的调查及相关信息的整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都不言而喻。2007年出版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以下简称《总目》)著录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医医籍(不含法医、兽医类著作)13 455种,除去约4 600种民国医籍,著录古医籍近9 000种(含部分国外医籍)。据推断现存古医籍应不少于8 000种,占现存所有古籍的1/25以上[1]。经调研发现,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古医籍收藏在北京地区的各公共图书馆和科研单位图书馆(室)。据《总目》载录,北京地区共有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的16家收藏机构,中医古籍共计6 383种,其中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数量达到1 898种(包含没有计入丛书的善本296种)。由上可见,国家图书馆立足于北京地区、服务于全国,馆藏中医古籍数量占北京地区藏书量的近1/3,其中还包括许多孤本。如何全面了解并利用国家图书馆馆藏古医籍成为中医文献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现从总量及分布、版本情况、登载问题、利用对策4个方面对国家图书馆馆藏中医古籍情况进行概述。

1 总量及分布

1.1 总体情况 据《总目》记载,国家图书馆共收录12类古代医籍共1 898种[2]。其在国家图书馆馆藏医籍分布情况与所占比例见表1。

表1 《总目》记载的中医古籍与国家图书馆馆藏的中医古籍总量比较

数据显示,《总目》记载的国家图书馆馆藏中医古籍总量占《总目》总数的14.1%,且各类所藏也与总量百分比相差不多。从数量上来看,临证各科的医籍较多,国家图书馆共藏639种,伤寒金匮类最少,仅有34种,与《总目》收录概况一致。

根据国家图书馆网上检索信息与《总目》所载的藏书信息进行比对,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能在国家图书馆查到。究其原因有二:一为原书正在进行修复、重新编目、外出展览或者因其他原因信息丢失;二为《总目》登载时便出现信息漏登及错误。另有一部分民国医籍目前不可查看原书,但制作成了缩微胶卷供读者查阅。

1.2 国家图书馆查询存疑医籍 基础理论类中,《国医病理学》(总目号00579)目前在国家图书馆查询不到。

伤寒金匮类中,《要略厘辞》(总目号00612)、《王氏家宝伤寒证治明条九卷》(总目号00939)在国家图书馆查询不到古代版本信息,但《王氏家宝伤寒证治明条九卷》在2016年郑金生主编的《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中有影印本。

诊法类中,《中国旧有医学研究——四诊》(总目号01493)、《医学汇编脉学摘要》(总目号01842)、《叶天士先生辨舌广验》(总目号01878)、《舌苔辨讹》(总目号01889)也未在国家图书馆查询到。

针灸推拿类中,《针灸学讲义》(总目号02059)未在国家图书馆查询到。

本草类医籍中,未查询到的有《力氏灵验本草》(总目号02744)、《药物学备考》(总目号02778)、《国药规范配典》(总目号02855)、《和汉药物便览》(总目号02956)、《万病治疗皇汉药草图谱》(总目号02959)、《编注本草骈文便读十卷》(总目号03001)。

方书类中,《食治秘方》(总目号03108)、《中西药典》(总目号03294)、《温隐居海上仙方》(总目号03345)、《永类钤方》(总目号03369)、《群书抄方》(总目号03390)、《(新刊)鲁府禁方》(总目号03440)、《医集杂抄》(总目号04502)、《集左方》(总目号04765)、《百病秘方》(总目号04935)、《审查征集验方》(总目号04959)、《经验良方集编》(总目号04961)、《家庭实用良方》(总目号04964)、《汉药成方汇编》(总目号05337)、《应用汉方释义》(总目号05494)未在国家图书馆查询到。

临证各科类医籍未在国家图书馆查询到的有《医学指迷》(总目号05745)、《医学易通》(总目号05855)、《中医学修习题解》(总目号06316)、《温症朗照》(总目号06391)、《女科万金方》(总目号07379)、《妇女病经历谈》(总目号07661)、《幼科金针》(总目号08168)、《片玉痘疹》(总目号08417)、《谦益斋外科医案》(总目号09408)、《性病》(总目号09810)、《皮肤病》(总目号09813),此外还有《视传眼科秘方》(总目号10179)、《黄桥嶽眼科全集》(总目号10248)、《尤氏喉科大法》(总目号10325)。

养生类中,《养老奉亲书》(总目号10743)在《总目》中记载国家图书馆存清经锄堂抄本的缩微胶卷,但经查询,国家图书馆存此书的最早版本是1988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版。

医案医话医论类医籍中,《药盦医案全集》(总目号11761)在《总目》中记载国家图书馆存有1936年上海民友印刷公司铅印药盦医学丛书本,但国家图书馆查到的为2007年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版本。另有《圣余医案诠解》(总目号11574)、《中国医学通论》(总目号12189)未在国家图书馆查询到相关书籍。

医史类中,仅有《关于国医之商榷》(总目号12772)未在国家图书馆查找到相关信息,《总目》记载国家图书馆存1929年北美印书局铅印本。然以其作者赵树屏为关键词进行查询,发现国家图书馆藏其著作有二:一为《肝病论》,一为《异哉旧医学校系统案驳议》。经查看原书,阅览其封面及前言,得知《关于国医之商榷》与《异哉旧医学校系统案驳议》实为异名同书,但因目前研究成果中未记录其别名,故查阅时存在一定困难。

综合性医著包括通论、合刻、合抄、丛书、汇编类丛书中的中医著作以及教材5种。这一部分因一种书涉及书目众多,残缺的情况会比较多。但也有查询未果的情况,如《总目》记载《徐灵胎医学全书》(总目号13171)在国家图书馆存1936、1948年上海广益书局铅印本,但国家图书馆所存均为现代版本。又如《公余医录五种》(总目号13195)、《寿世新方二种》(总目号13227)、《国医小丛书》(总目号13328)、《宛委别藏》(总目号13374)也未在国家图书馆的查询系统中找到。

以上是《总目》载国家图书馆存有,但经查询未找到的医籍。在查询过程中还存在国家图书馆存有,但《总目》收录不全的情况。如清代著名儒医陆懋修的稿抄本,《总目》未记载但国家图书馆存有的抄本就有4种:《水饮治法》《世补斋医论》《随息居霍乱论》《内经遗篇病释》。

综上,虽根据《总目》统计出国家图书馆藏有中医古籍1 898种,但经过实际调查,近50种医籍目前在国家图书馆查询不到,且还存在因别名而难以查阅、仅存现代医籍而不见古本等问题,尤其是《总目》登记遗漏的医籍仍是未知。因此,国家图书馆实际馆藏中医古籍情况亟待进一步的整理和研究。

2 版本情况

笔者在《总目》记录的国家图书馆馆藏的1 898种医籍中,选取除丛书外的1 736种进行统计,发现《总目》在版本信息方面与国家图书馆馆藏的医籍版本信息有很多偏差之处。经统计,《总目》记载有,但国家图书馆并无存书或者其网站联机目录暂时检索缺失的医籍版本计351种;国家图书馆检索到的版本,然而《总目》未记录国家图书馆有此版本的医籍计639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国家图书馆所藏医籍版本是多于《总目》所记载的。版本差别尤其体现在医经类、伤寒类等书籍,由于其中某些医籍成书年代较早,流传时间长、范围大,现存版本丰富,所以《总目》的记载中遗漏较多。如伤寒类书籍《伤寒论浅注补正》(总目号00778),国家图书馆存民国上海锦章书局本;《伤寒表》(总目号01295),国家图书馆存1915年神州医药书报社本。两者均为《总目》所未载。《伤寒杂病论集注》(总目号00620),《总目》记载国家图书馆藏有1926、1935、1936年中和堂黄氏铅印本。然而,目前国家图书馆仅存1935年中央国医馆审定本,该书系《黄氏医学丛书》之一,故应补充国家图书馆存《黄氏医学丛书》本。《伤寒论脉证式校补》(总目号00855),《总目》记载有1935年成都义生堂出版的《汲古医学丛书》本,但该版丛书子目中并不包含《伤寒论脉证式校补》。国家图书馆藏书中有1937年出版的《汲古医学丛书》,其子目中包含有《伤寒论脉证式校补》,且与1935年本略有不同。《最新伤寒问答》(总目号01167),《总目》:“《最新伤寒问答》,萧屏撰,现存有1923年无锡锡成印刷公司铅印本。”国家图书馆藏书中也包含此版本,但《总目》藏书地中未标注“国家图书馆”[3]。

3 登载问题

3.1 作者信息不全 如《保生余录》(总目号03397),国家图书馆网站及《总目》均载其著者佚名,根据国家图书馆所藏明弘治十六年王杲刻本,卷首有王杲于弘治十六年二月序,未录撰者。然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为《新刊袖珍方大全》撰写的提要记载,朱橚为之序有言:“尝集保生余录,普济等方”,故知《保生余录》作者应为朱橚。

3.2 成书年份阙如 《记瘥原委录》(总目号05999)是清抄本,《总目》未载其成书年代,考察原书,可见书首“戊辰四月”之言,信息仍不充足,通过进一步检索文本信息,据书中“弦”字末笔阙点和“闰四月初二”,可推断本书成书于清同治七年戊辰年(1868年)。

《螽斯秘诀》(总目号07406)国家图书馆存明刻本,但无具体年代。据实查原书,书末题“嘉靖戊戌蒲月望丹由元默甫书”,故本书成书时间为明嘉靖十七年戊戌年(1538年)。

3.3 卷数记载错误及残卷未标明 《内经截要》(总目号为00063)《总目》未记载其卷数,国家图书馆网站记录为2卷,但实为5卷。国家图书馆网站记录或与其题款有关,查看原书卷一、卷三题为“《内经截要》目录”,卷二、卷四题为“《内经摘要》目录”,卷五题为“脉诀目录”,但五卷本为一人所抄,本为一整体存于同一函套,故应为5卷。

清代姚凯元所撰《黄帝内经素问校义》(总目号00216),《总目》及国家图书馆网站均记载共11卷,存两册。但经考察原书目录,该书共10卷:卷一,溯源(计11部);卷二,读句;卷三,通证(计289条);卷四,摘衍(计275条);卷五,考异(计608条);卷六,订误(计352条);卷七,辨穴;卷八,检注;卷九,正审;卷十,祝由。且原书虽为两册,但内容仅可见卷一,未见其他9卷内容,可知此书是残本。

4 利用对策

4.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现有的研究成果,如国家图书馆整理的著作《国家图书馆藏稀见古代医籍钞(稿)本》[4],该书收录了国家图书馆收藏的部分稿抄本医籍并进行影印,为研究者提供了珍贵资料。另如国家图书馆研究馆馆员陈红彦发表的《国家图书馆藏抄本述略》[5]一文,对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所有抄本进行了概述。这些成果虽然汇集了大量可资利用的材料,但是仍然存在尚欠研究的空白地带,如缺少对国家图书馆馆藏中医古籍整体情况的介绍;且目前虽然有部分对于稿抄本医籍的研究,但对于刻本医籍的整体情况研究仍属空白;另对于医籍利用除影印外,仅有对个别善本书籍的简介及考证,如钱超尘对国家图书馆藏宋代孤本《洪氏集验方》《伤寒要旨药方》的考释[6],现在仍缺少对国家图书馆所藏中医古籍全面的考察考证研究。宏观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体裁方面,已有研究,不论是目录类还是考据类,都以辑录体为主,即主要工作是对资料的搜集,而缺乏必要的提炼和考据。二是地域性方面,目前尚未见对国家图书馆馆藏中医古籍所做的专门整理。三是时代性方面,目前能够较全面反映时代水平、立足于版本目录整理的医籍考据类成果尚不多见。

由于国家图书馆没有对中医古籍进行专门的著录,故研究者查询困难,且存在医籍分类不清、查询网站登载信息错漏、诸多医籍缺失内容提要、利用率低等问题。

4.2 对策及建议 针对国家图书馆馆藏中医古籍的基本情况,提出以下利用建议:

(1)成立专门的中医古籍整理小组,对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进行全面性普查,形成专门的中医古籍目录,并撰写书目提要(目前本课题组已初步完成《国家图书馆中医古籍书目提要》),更正补充网站登载内容的错讹及缺失。

(2)建立与北京地区高校的图书馆联盟,达成资源共享与优化,并与高校有关学科进行合作,提高中医古籍的利用率,推动相关学科与学术发展。

(3)建立图书馆馆藏中医古籍检索数据库,充分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与资源。在整理医籍材料的同时,也可为其他方面古籍的整理提供范本。

猜你喜欢
总目国家图书馆古籍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总目次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第36 卷总目次
我是古籍修复师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2016年3月)
《安徽园林》杂志继续为国家图书馆收藏
2014年第1—6期总目次
中国国家图书馆报库智能架位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