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德育融入计算机文化的教学探索

2020-08-04 17:36陈勇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摘要:结合计算机文化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发掘信息科技丰富而独特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意识和科学创造等科学精神。为此,计算机学科教师需要在目标上彰显精细化德育要求,在内容上构建体验化德育载体,在方法上创新多样化德育方式。

关键词:学科德育;计算机文化;信息技术教学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从诞生到发展还不到百年,却在所有科学中发展最快速,对于社会生活、社会形态和社会意识的影响之大,也超过其他科学的影响。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等多种现代化科学技术,其中计算机技术是主体和基本。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的主要学习工具是计算机。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所探讨的计算机文化是以电子计算机及计算机技术为对象,研究计算机技术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人类文化。计算机文化,一方面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人、事、物,技术、产品、理论等真实叙述和记录;另一方面包括对由计算机技术发展而带来的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改变进行思考、归纳、应用,使之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历史观,从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计算机文化也是一种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类文化,它强调计算机科技发现和计算机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曲折艰难的,是在不断试错和迭代的过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才取得的结果。

新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设计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思想、文化内涵和育人因素,引导学生健康的技术价值追求,提高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发展与创新的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8页。可见,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德育功能有明确的阐述,同时也对教师的育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结合计算机文化进行信息科技教学,可以发掘信息科技丰富而独特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意识和科学创造等科学精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信息科技学科德育方式。

二、学科德育融入计算机文化的困境省思

尽管学科德育融入计算机文化从价值论证上得到肯定和认同,但是德育与计算机文化的融合,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无论是学科德育目标、内容,还是学科德育方法,都对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困境如下:

1学科德育目标笼统化

学科德育融入计算机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为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认识,但是具体到日常教学,不少教师教学时,存在德育目标过大、可操作性不强、形式主义、学科育人效果不佳等问题。例如,学科德育渗透案例“探秘二维码”,教师把学科德育目标定位为:“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惊叹国家科技的进步和改革开放取得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但是,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并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培养出来的,显然这样的学科德育目标就过于笼统。因此,如果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在“了解移动支付被外国人评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原因,体会移动支付技术成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形成对中国创新技术的自豪感”会更加适切。

2学科德育内容理想化

学科德育融入计算机文化应该坚持“有一说一”的原则,若渗透的点过多、过广,学生则难以从情感上达到认同。

齐纲:《学科德育渗透要做好三件事》,《观察》2019年第15期,第10-11页。例如,学科德育渗透案例“VB程序的调试”,教师设计了8个德育点,包括华为麒麟芯片的研发、程序调试的历史小故事、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些技术规范和标准、中国知识产权法等,每个教学环节都进行科学史方面的德育渗透。此外,教师还尝试让学生体会数字化环境学习的优势和局限性。教师的初衷是想让学生通过一节课感悟很多德育案例,事实上这么多德育点反而会让教学主线不清晰,学科德育目标不聚焦。因此,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程序调试,体会程序规范和标准,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最后再运用数字化工具协作完成任务。聚焦理性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既能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能实现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同时,领悟到信守信息社会道德与伦理准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学科德育方法简单化

学科德育融入计算机文化是学生学科素养积累的过程。但从学科德育融合的實际现状来看,教师往往采用问题引导分析法、直接说教法两种策略进行引导,而诸如体验法、探究法等能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方法却因实施有难度而未得到广泛运用。例如,学科德育渗透案例“计算机发展之路”,教师把计算机发展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是通过“提问—看视频—交流总结”的问题引导方式,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因此,教师除了以视频为载体进行问题引导分析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畅谈计算机发展现状,或者上网查找计算机未来发展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以多种视角分析计算机发展情况,增强自主感悟和理解学科德育内容,从被动性德育思想引导,过渡到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三、学科德育融入计算机文化的目标探寻

1计算机文化为学生树立科学精神价值导向

计算机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是科学家汇成的研究奋斗史,如果说丰富的计算机知识是学科“茂盛的树叶”,那么一代代坚韧不拔的计算机科学家就是学科的“树的主干”。把科学家的成长和研究历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的挫折、失败与成功,会让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闪光的名字下蕴含的坚持和探索,会让学生不断去体会、去反思。科学家们日积月累的努力和长期坚持可以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科学发展中的诸多次技术变革,从计算机科学发展领域的人文角度、道德角度、思辨角度,走进计算机发展的本质,感悟科学家、计算机技术,以及技术背后的科学精神。

2计算机文化为学生提供优质育人知识资源

教师在讲授计算机文化产生的过程中,融入信息科技教学内容,把计算机科技学家知识、计算机技术知识、计算机概念及应用等科技成果介绍给学生,将传统教学内容与计算机文化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让学生掌握信息科技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到计算机发展历史中的人、事和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革。

陈勇,王丽丽,刘毅然,王鸣九,王奇伟:《写给中学生的计算机文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页。学生受到深刻触动,要努力学好信息科技,甚至立志创新计算机技术和产品,更好地为人们生活服务,从而达到学科德育“无痕”融入计算机文化的目的。

3计算机文化让学生成为科学方法的探索者

计算机的原理、概念和产品是科学家们长期努力研究得到的。这些成果以应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学生只知道应用成果而对此成果形成的过程一无所知,就容易对信息技术盲目使用。如果对计算机科学家从事研究活动中如何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思路、艰难历程认识不足,那么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无法得到更好的提高。因此,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经历与科技工作者科学探究相似的过程,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考过程,在这种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学科德育融入计算机文化的路径选择

1融入学科德育目标,彰显精细化德育要求

学科教师要确定适切的德育目标,准确地把握计算机文化知识与德育目标之间的结合点,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教育,教育的意图“隐藏”得越好,育人效果就越理想。计算机文化中的德育点要与知识点之间建立有效的架构,一个德育要求往往是由多个知识点通过一定周期甚至日积月累方得以逐渐落实,这些知识点可能分散在同一学科的不同模块,还可能会在不同学科中都有体现。要结合信息科技学科核心概念和重要概念进行德育要求的挖掘,寻求切实可行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科中日渐夯实德育要求。例如,让学生了解“5G”发展,可以在班会课中挖掘、感受“5G”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而在信息科技课中,可以立足网络教学内容,从知识技能层面了解移动通信网络系统各代的主要性能特点;从过程与方法层面讨论“1G”到“5G”技术发展过程,体会技术与需求的互动发展关系;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树立我国“5G”技术世界领先的自豪感。学生共处同一课堂,面对同一知识,但所感、所获却不尽相同,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计算机文化知识点如多棱镜般闪耀着多个德育点的光芒,教师要建立在学科概念的基础上,挖掘学科能力发展和德育要求,从三维目标的角度细化德育目标,将三者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知识、道德、能力全方位发展。

2融入学科德育内容,构建体验化德育载体

信息科技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最好的平台,教师要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记录探究过程,不断修正和完善信息技术作品。例如,王选是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教师在进行汉字编码教学时,可以提出当年王选遇到的汉字在计算机内是如何存储的问题,设计对汉字进行编码的小组实践体验活动,加深学生对汉字编码演变过程的理解,使其体会到我国汉字编码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激励学生学习并继承王选的创新精神。另外,学生分组实践过程中,需要小组不同成员分工合作来完成,要求不同成员之间必须团结协作,相互配合,保证实践的效率和成功率,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合作与协商,共同提升合作解决问题的劳动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协作共享的数字化学习与生活环境。在體验科学家探究方法的同时,学生同样也会经历“实践—失败—再实践—再失败……成功”的过程,感受到科学家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耐挫折能力,树立科技报国的责任感。

3融入学科德育方法,创新多样化德育方式

要想做到“立德树人”,有效达成德育目标,就要遵循德育规律,这就需要教师将学科德育融入计算机文化时要选择好方法。一味采取灌输式、说教式和命令式的方法,对开展学科德育工作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浸润式、渗透式和说理式的教学方法往往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易于让学生接受,更容易达成目标。在学习抽象的计算机概念时,教师要将抽象的知识还原到它应有的生活背景中,一方面可以借助计算机文化相关视频或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面对问题时的思考历程,激发学生技术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教师在讲述完基本的IP地址定义规则后,播放央视财经V讲堂的视频“想成为网络强国,挑战在哪里”,学生既可以加深对IP地址划分的理解,又能了解中国科技工作者对IPv6发展的努力目标和决心,见证科技者创新思考的历程,增强科技兴国的使命感。另一方面可以模拟计算机文化产生的情境,呈现科学家面对问题时实验探究的历程,这些都会有助于学生领悟科学家在创新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再如,针对认识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广播式通信”和“网络点对点式通信”两个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广播式通信和网络点到点式通信的特点,体会科技家从问题出发来改进网络通信设计的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对改进通信效率的思考。在学习可视的计算机硬件知识时,教师要积极将计算机文化发展与学科知识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爱国热情。例如,学习计算机硬件组成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学校中心机房、存放报废计算机设备的教室等,让学生在亲眼见证实物的过程中,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情况、硬件的性能指标等,感受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改变,激发学科学习的责任和担当。

总之,学科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不断反复强化过程,学科德育融入计算机文化也是如此。计算机发展史中每件事、每个人、每篇史料都好似一颗颗闪光的珍珠,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诉说着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历程、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为了帮助学生探求浩瀚计算科技史中的智慧,教师教学时要积极主动深入挖掘并分析德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使之“体现”出来,只有掌握学科德育渗透规律,选准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的结合点,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教学
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漫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革新的探索与研究
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能力培养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