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琦珍
摘 要:朗读教学历久弥新,但在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讲轻读、单调生硬等误区。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朗读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定目标、找方法、设情境、挖拓展等方面阐述有效性朗读需要读之有趣,读之有情、读之有味,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关键词:随文练笔;现状;对策;规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进行有效性朗读,并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达到积累、體验、读出语境,培养语感,品味文章语言。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定目标,读出层次
针对学生认知起点,注重了朗读指导的层次性、渐进性和规律性,有位教育专家指出对于一篇新授课文要把握好四个朗读阶梯:1.认读正确,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2.连读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3.精读有情感,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4.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在教学《秋天的图画》时,我是这样制定目标的:1.初读课文,指导读正确;2.再读课文,反复读流利;3.品读课文,学习感情朗读;4.熟记成诵,强化阅读积累。这段预设的过程,指导学生以朗读为主线、循序渐进,读识结合、读想结合、读诵结合、读演结合,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尊重学生的语感发展规律,让学生自由读、探究读、合作读、体会读,真正把朗读的权力交给了学生。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的“栩栩如生”了。当然,学生进入角色初步感受字词的韵味魅力是有效性朗读得最低层次。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找方法,读出个性
(一)范读,该出“声”时就出“声”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孩子们认真的朗读着课文,一字一词,一句一段,很努力,可是朗读还是不到位。尽管教师提出哪里读得还不够好,可是孩子始终无法表达。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不妨亲自露一手,在学生先读的基础上再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聆听、比较,用教师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再读,那么学生在在老师的“以‘声作则”的带动下,就能轻易辨析自己与老师在语音、语调和情感上的差异,从中领悟正确与偏颇,语感也就出来了。这时老师的范读,就好比教练指导运动员投掷、跳高做的示范动作,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作用。
(二)表情、动作朗读,该出“手”时就出“手”
加上表情、动作后的朗读形式在低年级比较常见。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想让他们规规矩矩地坐端正,恐怕不到10分钟,他们便不耐烦了。记得我听过的一堂《世界多美呀》执教过程,课上老师就让孩子们一边读文一边做“母鸡孵小鸡”“小鸡用小尖嘴啄鸡蛋壳”“他用力一撑,就把蛋壳撑破了”“叽叽叽地叫着,慢慢地站了起来”等动作。孩子们可高兴了,他们的头脑、眼睛、嘴巴、脚、手并用,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得非常投入,非常有感情,孩子们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角色朗读,该出“演”时就出“演”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分角色朗读”设置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可以激发兴趣,启迪心灵,点燃思维的火花。分角色表演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达到了以读导悟、读中感悟的目的。另外也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淡妆浓抹总相宜”——设情境,读出情趣
(一)利用图像引入,创设朗读情境
在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中,配有大量的插图,这些图片对于理解课文有着画龙点睛之妙。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文本插图,配合朗读。这样,不但能对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拓展思维,而且还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二)通过语境的对比,朗读入情入境
课文中的许多内容,用词精确、到味。通过对句子中语境的改变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部编教材(下)《画杨桃》一课中有这样一部分内容:“不像!”“像五角星!”“不……像。”“像……五……五角星。”相同的内容,却表达出完全不一致内容。我让课文内容情境再现。第一次,学生回答得很干脆,“不像!”又带着嘲笑的语气答道:“像五角星!”第二次我来到同学的位置上,从“我”的角度来观察杨桃。同学们的回答却支支吾吾。经过这样的对比,不仅使朗读深化,还使读者体会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提高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三)在配乐中朗读,声情并茂
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适宜的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进行配乐朗诵,学生的朗读定能声请并茂,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指导《荷花》这一课的朗读时,播放着轻柔的民族弦乐,音乐如高山流水般阵阵激荡人的心房,学生的朗读和阵阵的音乐声相应成趣,大家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声中容景,景随声出。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挖拓展,读出感悟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入挖掘并拓展文本内容,并凭借朗读引导学生意会文章中不可言传的细微之处,唤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激情。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精神领域,通过让学生质疑、课外拓展,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使学生的灵魂得到洗礼。
综上所述,真正要把一篇课文读出感情来,首先要让学生深入文本,多接触文本,与文本充分对话,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出感情来。朗读时还要善于创设情境,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容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朗读水平。当然,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做到有感情朗读,如一些科普文章本身没有感情,那就不可强人所难。
参考文献
[1] 周静妹.巧用多种形式 体验朗读魅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8):71.
[2] 张艳红.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