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
摘 要:对小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既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在对小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时,教师要抓住教育时机并创造教育时机,做到:立足学生特点,融入爱的教育;渗透教育故事,产生情感共鸣;融入生活实践,深化价值认同。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小学;德育教育
在“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大背景下,对小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是德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时代呼吁。对小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需要抓住良好的时机,采取恰当的措施,否则往往适得其反。无论是抓住机会还是创造机会,都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并能在恰当的时机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措施,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价值观及价值观教育
小学生价值观指的是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社会环境,小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及外界正面的、积极的、必须具备的基本认知与判断,并能以此作为道德标准,辨认是非对错,指导并提升自己的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最终对他人及社会形成积极影响的一套系统性思想认识。由此可知,小学生价值观是一套系统的思想认识,而思想认识的形成和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决定了对小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特点:第一,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需要时间的积累,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第二,对小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需要恰当的时机,价值观教育不能一味地灌输,在恰当的时机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学生领悟得会更真切;第三,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不是显性的,而是隐性的,但是可以表现在具体的言行中,教师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问题并采用恰当的策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对小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时机
(一)抓住恰当的时机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步入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认知由“印记时期”转入“模仿时期”,他们模仿父母、兄弟姐妹、教师等,同时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探索知识的欲望越来越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积极主动地接纳。然而,现实世界复杂多样,充斥着各种不健康的因素,这不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要在课外多了解学生,及时发现潜在危害学生的不利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积极探索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方法和途径,在日常的生活中抓住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注重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有机结合,因为这些规范当中很多都是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或形式。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上出现的不道德行为、违法行为等反面案例,向学生传递一些正确的价值观,或者是结合一些有正能量的事件,为学生树立榜样,培养他们正直、乐观的品质,让他们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
(二)创造教育时机
教育时机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客观存在的可以获得最优化教育效能的一段时间内的一种机遇。教育时机潜藏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抓住时机。当然,教师也可以创造教育时机,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受到思想的洗礼。对小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周期长、涉面广等特点,仅凭日常生活的教育往往是不够的,教师还需专门创造时机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可以开展课堂教育、模拟情境教育、渗透学科教育等,将正确的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直观性、具象性等特点,对于抽象的事物理解得不是很深刻,教师可以借助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事件等,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体悟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初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价值熏陶。例如,笔者会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让学生模拟事件发生的情境,用表演的形式给予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基础,他们可以对一些热点事件进行评论和发表观点,并能在情境体验中更深入地感知新闻事件人物的感受。这样的形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还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在不断的参与和思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认识。
三、对小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一)立足学生特点,融入爱的教育
小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不强,情绪不稳定,行为习惯也处于逐步定型的状态,教师要把握这一时期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一味批评,应多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且随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变化。小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坚持价值观的正面引导,为小学生树立榜样,加强学生价值情感体验,促进小学生的价值实践。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把握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应该以饱含爱的方式,关注学生的优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允许学生犯错,同时要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例如,笔者班上有个学生很调皮,他上课爱交头接耳,不遵守课堂纪律,还喜欢在课堂上做各种小动作,笔者之前只是一味地批评,但是收效甚微。后来笔者反思自己是否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于是笔者转换思路,首先与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对他的同桌以及平时的小玩伴进行了观察。全面地了解情况之后,笔者发现他是一个爱帮助人、喜欢劳动的学生。于是笔者试着挖掘他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当众表扬。该生在受到多次的表扬之后,感受到了师生的爱。渐渐地,他的价值认识也发生了改变,对自己和同学、教师的判断有了新的观点,体现在行为上就是更爱帮助同学了,也改掉了不良的习惯。
(二)渗透教育故事,产生情感共鸣
当前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往往是以说理教育和行为规范的灌输为主,其时效性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教育模式下,学校和教师的关注点是纪律规范的讲授、行为的约束,缺乏适合小学阶段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采用故事法进行小学生价值观的教育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小学生听故事的过程也是情感参与的过程,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情感升级”,故事中所融入的价值观也能更容易为学生所内化。在课堂上通过教育故事的渗透进行价值观教育,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故事对于小学生有一种天生的亲和感,是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有效学习方式,能够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成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故事的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感受;二是教育故事的情境性和示范性,能够为学生树立榜样,易于模仿。
(三)融入生活实践,深化价值认同
价值观是对生活的感悟、世界的理解,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要避免枯燥无味、空洞说教,应该结合生活、融入生活,以学生能夠理解并体验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形成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是人们对某类价值观念的认可,并形成产生相应行为的过程,价值认同是情感认同的基本内容,而情感认同又是实现价值认同关键。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学生的价值认同。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认识,在生活中抓住良好的教育时机是关键,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班级的各种活动进行情感的调动的价值观教育。如在体育活动中融入奋斗、团结的教育,在传统文化学习中融入家、国的情感体验,在学生的打架事件中渗透友爱的教育,在讲述自己路上遇到的交通事件中融入安全教育。这些价值观念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学生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思想观念并调动情感参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价值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彭仕弘.对如何确立小学生价值观教育德目的思考[J].小学德育,2010(16).
[2]胡志刚.教育时机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张春明.情感渲染,渗透德育[J].教书育人,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