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兰
摘要:作文能力能集中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文章论述了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丰富学生的语言;通过引导学生勤于观察生活以及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注意指导学生通过修改作文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作文能力;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认为写作文难于上青天。因而对于写作文,学生如临大敌,脑袋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笔。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学生对写作文兴趣不浓,写作缺乏自信心,作文素材积累少,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不强,写作训练少等。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写作文的能力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的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作文教学应切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尽可能做到让作文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成为书写自己人生的足迹。结合二十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笔者对引导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行了相关探索。
一、丰富学生的语言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体验少,口头表达、想象、概括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对初学写作文的小学生而言,怎样描写人物、记叙事物、描述场景等根本不知该如何下笔。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在广泛的阅读中丰富语言,增长知识。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方面,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一些与习作要求相符或相近的佳作,通过借鉴和赏析来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积累好词好句,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加强课内阅读的指导,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材料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品读、理解、感悟每一篇文章,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读一边画,再通过与同学交流、讨论,从而理解词句,感悟文章主要内容,并把文章精彩的言语或片段熟读背诵。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会把积累的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二、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水平有限,即使在课本和课外书中学到并积累了一定量的词语和句子,但缺少好的写作素材,再优美的语句也会让作文变得空洞、乏味。素材是写作的前提,无素材的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如何积累写作素材呢?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可见,写作的素材源于生活。为了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教师就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事、景、物,勤于观察。在引导学生观察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一是要观察的事物的特点和重点,避免喧宾夺主。二是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或者按参观、游览的顺序等。三是充分利用感官。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把事物观察得细致入微,同时还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四是勤动笔。把自己看到的、灵机一动得来的好词好句或是观感及时记录下来,以备后用。这样日积月累,材料有了,写作文时就容易下笔,内容就丰富、生动了。笔者有一次要求学生写校园的一处景物的作文,很多学生抓住了教学楼前面的花坛进行描写,但语言平淡、内容杂乱、没有重点,毫无生动性可言。在评讲作文时,笔者找出一篇质量较差的作文投影出来,指出不足之处,然后对学生说:“老师有办法把这篇《校园的花坛》口头修改成优美的作文,能让我们熟悉的花草都‘活过来,你们相信吗?”学生立刻用兴奋而期待的目光看着笔者,笔者用优美的语言当堂对习作进行精加工。当笔者声情并茂地朗读结束后,学生羡慕极了,把热烈的掌声送给笔者。笔者趁机告诉他们:“老师之所以能够口头讲出好作文,把花草说得好像有生命似的,是因为按顺序认真观察了花坛,对花坛的植物生长情况已经很熟悉了,抓住它们的特点,通过想象,准确运用了积累的好词好句把景物描绘出来,所以老师成功了。”笔者抓住契机,告诉学生,只要留心观察生活,把感兴趣的事做好积累,就能获得富有特色的写作素材,写作文就能水到渠成。
(二)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创造素材
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素材,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具体做法有三。一是先玩后写。让学生尽情地玩耍、做游戏,然后择机现场指导学生作文。如:利用课间活动组织学生玩“贴鼻子”游戏。上课时便引导学生回想课间活动过程,然后让学生动笔。这样,让学生置身于有趣的作文情境中,就有物可叙、有情可抒,写出的作文也会充满趣味。二是先演讲后写作。如写作文《我喜欢的照片》,在动笔前,笔者先让学生做充分的准备,然后在班上组织别开生面的演讲比赛,学生兴趣高昂、争先恐后上台演讲,一边把自己喜欢的照片展示给同学看,一边绘声绘色地向同学讲述关于照片的故事。在演讲、观察、写作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流畅性。三是先听故事后写作。即听一个故事或一则寓言,然后写作文。例如看图口头编童话故事,先出示动物图片,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编故事。首先分小组互讲互听,然后每个小组分别推荐一名代表讲给全班同学听,集体评议后再写作文。这样通过开展活动,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写作。
三、反复修改,字斟句酌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不光是写出来的,也是精心改出来的。因此,必须让学生学会并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从修改中提高认知能力、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笔者常指导学生自改、互改作文。自改主要查找文章的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修改病句,看文章是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互改,不仅看布局谋篇、文章真意,还要看全文选材是否新颖、挖掘是否深入。教师在评改中,除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秀习作和较为成功的部分片段对学生给予肯定外,还要指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必要时投影出来,让学生在详改中受到启迪,提高自改能力。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修改《记一次拔河比赛》这篇习作时,在讨论过程中,有学生指出:作为重点段,原文只用了“队员们都使劲往后拉,终于把红标拉过来了”。这一句过于简单地描写拔河的紧张、激烈的场面。怎样才能写具体呢?大家纷纷提出修改意见。有的说应该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有的说应该写出一两个队员的言行;还有的说要写出观众的反应和场面的气氛……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做了修改的补充。这样修改,不但启发了作者本人,而且对全班学生也有很大的启发。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要多阅读,丰富自己的语言、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累写作素材、勤写作文、会修改作文,作文能力就可以逐渐提高。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選择适合学生实际的方法,也需要教师辛勤、细致且长期不懈的努力。当写作不再成为学生一种沉重的负担,当学生面对写作不再大吐苦水,而是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时,笔者相信学生不但能克服“作文难”的畏难心理,而且能写出更多妙笔生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