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的“大问题”阅读教学

2020-08-04 17:49何素华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问题思维发展阅读教学

何素华

摘要:“大问题”阅读教学是建立在教师对文本和单元内容全面、深入的解读之上,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的前提下,提炼出一至两个统领整节课的核心问题,成为贯穿整节课的主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究的整体性课堂架构。文章以部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下册为例,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设计大问题提供一些具体建议和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发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由此可见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问题引导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上的问题,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有的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不少,但是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似乎没有明显的发展。究其原因,是教师唯恐学生对课文理解不透彻,对知识掌握不到位,在一节课中把文本内容进行大量分解,切碎成一个个繁琐的问题。这些问题,或答案单一,无助于进一步挖掘文本;或脱离了实际,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的关注。长此以往,课堂教学收效甚微,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

教师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交流过程中去,激发他们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要走出“小问题”的教学误区,笔者认为教师必须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问题”的设计,让问题为学生服务,为整个阅读教学服务。

一、博采众长——提炼文本“大问题”

大问题的“大”是相对于繁琐而价值不大的“小”问题而言的,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是涵盖面大,大问题不仅建立在文本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方法、情感等方面的要素上,还涵盖了整个单元的知识和方法,甚至能兼具整个学段的教学特点,帮助学生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第二是价值大,大问题是有研究和拓展的意义,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的。第三是作用大,大问题能直指文本及单元教学的核心,解决课堂的重难点,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兴趣,帮助构建整体性学习的课堂。

(一)聚焦课文的重点、难点

大问题的设计可以聚焦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上,切中文本要害,起到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草船借箭》,是一篇经典的课文。第二课时的重难点就是“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上课伊始,在回顾了课文内容后,教师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并提出一个小问题:“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得差不多的时候,教师趁势抛出大问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接着让学生通过圈画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和汇报,教师做简单的点拨,最后让学生梳理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会天象、晓地理、识人心等方面。整节课通过思维的聚焦一分散一聚焦的形式,围绕大问题进行学习交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不断地推动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二)立足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

部编版语文教材特有的双线结构,即每单元都包含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里面安排的课文都是服务于这结构的。因此,大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立足于此。如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童年往事”,人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在学习《祖父的园子》时,教师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一开始,学生通过圈画、批注,很快找到了答案,教师先肯定他们的答案,接着再次提出问题:“让作者念念不忘的,只有这些景物吗?祖父的园子里还有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其中一个学生说:“有跟祖父一起栽花、拔草、种菜的经历。”教师赶紧抓住这个契机:“对啊!原来院子里除了有值得怀念的小动物和植物,还有跟祖父一起的美好回忆,你真会读书,读到作者的心坎上去了!”其他学生得到了启发:“园子里还有作者童年的快乐时光。”“园子里有自由自在的心情。”……同一个问题,一叹三咏,引发学生思考。

(三)借鉴文本的导读和课后问题

部编版语文教材里,每一篇精读课文后面都安排了思考问题,而略读课文前面则有导读问题,这都是我们设计大问题的来源。

如第一单元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导读部分提到:“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抒发了哪些感受。”《梅花魂》的导读部分有:“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第二单元《红楼春趣》的导读部分则提出了:“宝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第五单元《刷子李》的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刷子李这个人的特点。”……如此种种,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问题作为贯穿课堂教学的大问题,不必费心思把文章切碎,絮絮叨叨地满堂灌小问题。

(四)链接人物的背景经历和写作情感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投影,要读懂一篇文章,可以从作者的生活经历入手,触摸到作者的内心。大问题的设计,可以在充分參考了作者的背景经历和写作情感中提炼出来,这种方法在古诗教学中尤为突出。笔者曾经听过一堂优秀的古诗阅读教学课,一位教师把《渔歌子》和《江雪》进行对比,赏析了两首诗中景物描写的异同后,抛出了直达核心的问题:“诗中两位垂钓者在‘钓什么?”学生一下子顿住了,难道除了钓鱼还可以钓其他东西吗?这时候,教师出示了作者张志和和柳宗元的身世经历及一些相关作品,学生的思维逐渐打开了,感悟到他们并不是真的想钓鱼,钓的也许是希望,也许是孤独,也许是……至此,“钓”字蕴含的内容一下就丰富起来了。大问题的巧妙设计,把学生吸引到进一步的思维深度的文本研读中,正是新课标中“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最好体现。

(五)结合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无论什么问题的设计,都不应该脱离学生。事实证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问题,更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因此,大问题的设计,可以结合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

第二单元的单元内容是“四大名著”,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但是离学生生活的时代太过久远,而且字词比较生拗。于是,在学习《景阳冈》的时候,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愿意拥有武松这样的朋友吗?为什么?”于是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人说不愿意,因为他太固执了,做事鲁莽,完全不听店家善意的劝告。有人说愿意,因为他很勇敢,能赤手空拳打死大老虎……也有学生反驳学生:“武松虽然固执,但是一点不鲁莽,你看他怕老虎不死,还继续打了一回。”这时,笔者再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描写进行分析论证,也就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应放手给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让他们在思维创新的空间享受学习,勇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二、步步为营——精心设计“子问题”

提出“大问题”教学,并不是杜绝出现其他问题,但这些问题应该始终围绕着大问题,是为大问题服务的“子问题”,否则一堂课里问题太多,不但达不到“一课一得”的目标,更是违背了大问题教学的整体性原则。要精心设计出既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又能促进整节课的有效性和完整性的子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

(一)延伸性子问题。这是从思维活动的广度来说

即在大问题的基础上,做一些补充性或拓展性的问题。在第二单元的《梅花魂》中,大问题是“通过与外祖父有关的几件事感受外祖父的感情”。后面还可以设计这样的子问题“具有梅花精神的人,你知道的还有谁?”引导学生把目光放到历史人物中去,搜寻更多具有梅花精神的人,这些就是外祖父说的具有“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樣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民族精神的人。这既对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又让学生联系到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加深了印象。

(二)梯度性子问题。这是从思维活动的深度来说

这是承接大问题,对文本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例如《祖父的园子》中提出大问题是“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最后总结全文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让作者最念念不忘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自然是更上一个台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到作者的中心思想。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潜心钻研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大问题”,实现真正的“小”课堂,“大”问题,把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大问题思维发展阅读教学
例谈“大问题”导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设置“大问题”,提升“思维度”
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四种能力”的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