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斌
新课改深入落实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开展的目标更加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在高中历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历史教材中不断深入探索,挖掘历史事件中所包含的德育素材,寻找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契合点,结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发挥历史事件、人物的教育价值,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充分挖掘历史学科中与德育教育有关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的开展应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作为核心教学思想,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历史课程的探究中。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以及人生目标。在进入21世纪以来,新课标中对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全球意識有明确的指向性要求。对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
历史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是为了夯实思政教育的基础,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开展德育,不仅是政治信仰教育,还是对高中生优良品质的教育、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是立足于高中生未来发展,促进其形成健全人格,具备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能力的教育。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明确其特点:
1.1 依附性
历史是以事实为基础评价启迪人的,高中历史中的德育渗透离不开事实,是依附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上的。历史事实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平整,脱离了历史事实教学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教育意义。因此在德育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渗透不能脱离事实。
1.2 暗示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其育人功能主要在对历史的评述中。教师需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借助史料或人物事件等等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通过这种润物无声的渗透给学生以启发性,从中领悟出做人的道理。高中生处在优良道德品质树立的重要时期,而德育渗透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需要教师全面掌握历史教材,找到渗透的契合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点点的不断渗透积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素养。
1.3 多样性
多养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方面。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活背景不同,能力水平不同,因此在德育活动中获得的启发和觉悟也存在不同,进而对学生的感知、情感以及意志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因此教师不需要用一个统一的目标去衡量效果,只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能够让学生受益的都可以。
2.1 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找准德育教育载体
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课程资源包含了图书馆、教材、教学设备等物质资源,同时还包含教师、家长、学生等人力资源。教师在教学时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从而达到预期的德育教育目标。比如说在教学《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相关的内容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先组织学生观看与之相关的电影,让学生受到电影的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图书馆、班级内的电脑让学生查找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相关的资料,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学习《国共的十年对峙》红军长征这节课的内容时,教师也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比如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梨园口战役纪念馆等等,将学生带到第二课堂中,让学生有机会到实地学习,领略到红军不怕苦、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让学生得到熏陶,并磨练学生的意志。
2.2 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资源
高中历史课程是发展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历史这以学科中包含了社会科学与跨人文科学,对于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历史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历史史料中的德育素材,并根据这些素材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价值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整理,构建出系统的体系,将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中。同时,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需要由以往的“重教”教育逐渐转化为对学生素质的养成,以情感作为学生探究德育教育的推动力,使其在历史的探究中对德育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
教师需要对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德育素材、案例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在每一阶段的教学结束后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反思与改进。高中历史课程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德育教育的渗透能够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满足学生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成长、发展所需的素质。此外,历史史料中所包含的信息较多,这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内容规划、设计阶段对各种不同的信息进行取舍,强调与教学目标相关的信息,弱化、删除不合时宜的内容,从而使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2.3 发挥历史史料中的价值观教育作用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所呈现的历史的客观性,尊重史料。发挥古为今用的原则,在讲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融入德育的内容,以历史事件结合当前的社会现象展开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历史史料中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在进行分析时要做到客观、公正。在引用历史事件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导入方式的技巧性,避免学生对历史产生抽象、不真实的感觉,影响学生的教学体验。价值观教育的开展还可以通过历史中的人物作为教学典型,通过分析正面、反面等不同类型人物起到德育的教育意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吸取古人的经验与教训,形成正确的善恶观,使历史教学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古代岳飞、秦桧两个人物展开对比和分析,了解两人的历史事迹及矛盾点,学习岳飞为国家民族付出的精神,以秦桧这种危害国家、民族利益的行为为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具体的事件进行呈现,或将两者的言语行为告诉学生,从细节上去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从未形成良好的道德。
2.4 寻找历史教材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能以生搬硬套的方式,需要以适宜的方式寻找历史事件与德育素材之间的契合点,对学生展开价值观教育。历史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一个核心的教学主题,在明确当堂课的重点讨论内容的同时,为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指出明确的方向。例如,在学习戊戌变法这一历史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以“山雨欲来风满楼”作为这节课的主题,在正式进入课程之前就渲染出紧张的气氛,促使学生由这一主题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此外,在导入德育教育主题与素材时,历史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使德育素材能够更加自然的渗透。同时,这种方式能够转变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以机械的方式记忆知识的模式,是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赋予多样性。在历史的探究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鼓励学生通过搜集相关的资料、文献,以历史论文的方式阐述自己在历史探究过程中的收获、思想意识的转变等。
2.5 联系实际开展荣辱观教育
高中历史教育中,不仅要歌颂和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同时还需要发挥出教材中反面人物的教育作用,比如隋炀帝、袁世凯等。通过这些反面人物的丑恶嘴脸,指出他们的为人所不齿的行为,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危害祖国的人是课时的,进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但是仅仅依靠课堂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比如革命烈士歌咏比赛、红色文化基地参观、观看优秀历史电影等等。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将内化的德育知识外化与行。
综上所述,将德育教育渗透于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从多方面、层次开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利用学校、社会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探究历史的兴趣。以历史事件、人物为教育典型,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国家发展展开思考,进而提升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甘肃省康乐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