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08-04 08:32朱建花
知识文库 2020年13期
关键词:直角三角形数学知识笔者

朱建花

初中数学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给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结合当下社会的发展,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信息与数学课程整合,借助信息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刺激,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1 导入新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数学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为将来的学习铺好路。新知讲解对学生知识掌握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课堂导入对学生接受新知具有直接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數学课堂中,最终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度。例如,直角坐标系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的基础。但本节教学内容具有枯燥的特点,所以,笔者借助信息开展“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活动。在上课前,笔者首先借助信息展示人们在看电影前的宣传片,学生在观看“观影须知”的过程中以为是要看电影,便积极参与到视频的观看中。其次,在播放完“观影须知”后,笔者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怎么才能快速找到自己的座位呢?”一名学生说道,电影票上都会有座位号,只需按照座位号进行入座。“那座位号是如何写的呢?”笔者追问,学生说“几排几号”。因为电影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笔者的提问中,创设一种灵活、有趣的课堂氛围。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开展“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笔者根据学生关注点合理利用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初中生的身心逐渐走向成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发展特征,创设趣味情境,合理运用信息导入新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

2 课堂讲解,展示生动的数学内容

凭借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等特征,数学被学生视为学习中的难点学科,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在于对数学内容的掌握。在初中数学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将数学知识进行解剖,将课堂讲解的内容细致化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吃透”。例如,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几何知识凭借特有的抽象特征,被学生视为学习难点。同时,很多学生由于几何知识基础的弱化逐渐对数学几何产生厌学心理。笔者在讲解几何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借助信息对学生生活中认识的几何场景进行展示,如长城、天坛、金字塔、鸟巢以及水立方等。学生在观看几何图形的过程中开始讨论,有的说去过的地方,有的对场景进行描述。笔者根据学生的讨论提问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大家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开始小声讨论,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说“有的是中国的,有的是外国的”、有的学生说“都是几何体”。随即,笔者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对常见立体图形进行学习。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向右射出一束光线,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用不同色彩分别在射线上闪烁出第二个亮点和两点间的一部分,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将左边一个端点向左延伸,就形成了一条直线;将直线向左右两边适当延伸后,问学生直线还可以向两边延伸吗?引导学生想象出直线无限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再如讲“角的比较”一节时,可以通过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的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了解角的分类,从运动的观念认识角的概念;通过两个不同色彩的角的叠合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形象认识用叠合法可以比较两角的大小。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笔者借助信息对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场景进行展示,在学生观看图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几何体知识进行学习,有效抑制学生对几何知识的讨厌心理。初中数学是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基础性知识,教师在教学初中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信息,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展示,有益于学生高效学习数学内容。

3 设置动景,易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信息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充实直观内容,丰富感观材料,能够较彻底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程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化过程,充分传达教学意图,运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表现手段可以很好地突破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有些知识的获得学生感觉很困难,有些地方需要向学生展示过程,但有些不便于操作,有些操作又太浪费时间,有些操作又不太可行......,比如在九年级上册《概率的意义》中的掷硬币的实验,由于实验条件及次数的限制,最后正面向上的频率可能跟我们所期待的结果有一定的出入,但若用信息课件演示这个游戏,不但节约了时间,效果会更直观。又比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中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这个难点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及之前的内容,有学生提出疑问“如何把实际问题和解直角三角形联系起来呀?”,教师利用信息演示由实物到直角三角形的过程,大部分学生恍然大悟,此时再追问“离地面10米处”、“离树根24米处”对应直角三角形中的哪些元素?“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相当于求解直角三角形中的什么?学生立刻就可以回答出来,然后再用信息演示加以证实,一个难点无形中就这样化解了。

4 构建网络课程,丰富学生视野

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意识,其能够在多元的网络学习渠道中挖掘出符合自身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故而,初中数学教师在构建网络课程时,就要牢牢抓住这一优势,丰富教学模式、拓宽学生视野。比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弧长和扇形面积》内容时,就可让网络课程建设与学生发展建立有效联系,进而实现双向发展、共同推进的目的。在课前,教师可先将该堂课程的微课视频发布到班级学习的群中,引导学生根据视频内容进行轮廓性认知。同时,教师要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渠道收集与挖掘与该堂课程内容相关的趣味知识或新鲜资讯,并将该部分内容整合成图像、模型、图画等资源。在课上,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平台将自己带来的趣味知识或新鲜资讯分享给其他同学,并通过多媒体手段逐一讲解其中与该堂课程内容相关的部分。在某一同学进行展示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讲述效果和知识完整程度为其“评星”,星星数量最多者则为该次活动的优胜者。接着,教师要将学生整理的知识生成个性化的资源包,并引导学生突破分数限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刻的资源包内容开展更进一步的探究,并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再次进行反馈。最后,教师要将该堂课程中出现的精彩部分或优秀言论以微课视频的形式记录,并再次发送到班级学习群中,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的薄弱点展开反复学习和探究。(三)尊重个体差异,构建个性课程网络课程不仅让传统教学变得更加趣味和高效,也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互更加多元和便捷。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就要在构建网络课程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具体学习情况,构建出个性化、差异化的评价体系,实现班级整体性提高和发展的目的。比如,针对学习能力、感知能力、迁移能力相对欠佳的学生而言,教师要通过网络课程和网络交互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和基础知识。

总之,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体,这样信息辅助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成效。

(作者单位:甘肃省和政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直角三角形数学知识笔者
老师,别走……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性能相差达32%
直角三角形初步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