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课缘起】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作文语言风格可以窥见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方式。恰逢高二新学期教学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索性挖掘其语言的诗意技术,引导学生用“诗心”观察体验生活,让学生刻意模仿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创课思路】
本节作文课,采用“词语——句子——语段”层层深入的写作训练程序,重视学生作文的技术指导,一共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以“诗情”激发“诗意”。以教师的小诗导入课题,用诗情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唤醒学生用“诗心”观照生活,用“诗意”进行文字 表达。
第二,用“头脑风暴”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用几个叠词,几个比喻句,几个画面来形容风。
第三,从“经典语段”探究散文语言的“诗意技术”。提供范文支架,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 奥秘。
第四,在“刻意模仿”中让作文教学落地。一切技能的习得始于“模仿”,在“模仿”中习得散文语言的诗意技术,让学生有“写作成就感”。
【教学现场】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最近写了一首小诗《思念的风》,跟大家分享一下。
(屏显,生读)
思念的风
刘礼娜
思念的风
将家乡的木门吹醒
奶奶坐在门前眯着眼打盹
萤火虫
飞过我的头顶
青蛙还在水田里闹腾
思念的风
不要停啊,不要停
吹过绿草地 菜园子
吹过一座座山岭
我什么都不想
只想静静地
静静地躺在橘子树上数星星
师:你们觉得写得怎么样?
生(鼓掌):好!
师:好在哪里?
生:有诗意。
生:很美,很有画面感。
师:今天我们也来写写“风”,学习用语言的诗意技术来让我们的笔下生“风”。
二、头脑风暴
师:接下来我们要开动脑筋,用几个叠词来形容风。我们刚刚学过的《听听那冷雨》用了很多叠词,老师归纳了两种常见的叠词形式。一种是AA式,看看,听听,嗅嗅,这些词都有动作性。还有一种是AABB式,淅淅沥沥,点点滴滴,具有拟声的效果,而清清爽爽,是雨带给人的感受。大家可以从动作、拟声、风给你的感受三个角度来写 叠词。
(生写叠词,约1分钟后小组交流,并派代表到电子白板上写)
师:同学们的用词挺丰富的,我们一起来看大家写的,哪些叠词是拟声的?
生:飒飒、簌簌、呼呼、啸啸、沙沙。
师:哪些叠词是形容风中感受的?
生:轻轻柔柔、凛凛冽冽、清清洒洒。
师:清清洒洒感觉像自己造的词,可以吗?
生:清清爽爽更好些。
师:还有听听,抚抚,从动作角度写,也不错。接下来,我们尝试用几个比喻句形容风,可以用句子“风是什么”来表达。风有什么特点呢?什么东西跟它有相似的特点?不同季节的风有不同的特点,大家也可以具体来思考。
(生动笔写比喻句,师巡视。约3分钟后,小组交流,代表展示)
生:风像丝绸一样划过我的手臂;风是一个妙龄舞者,翩翩起舞。
生:风是人间的天使,风是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孩子的脸,那么亲切。
……
师:同学们选择的喻体都比较有诗意。我们还需要发挥想象力,用几个画面描写风,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老师的诗中也写了诗意的画面,“风吹过绿草地、菜园子,风吹过一座座山岭”。大家不妨也用“风吹过……”这个句子来写吧。
(生动笔写画面,师巡视。约3分钟后交流)
生:风吹过我的脸,清清爽爽;风吹过小树林,树叶翩翩起舞;风吹过湖面,泛起阵阵涟漪。
生:风吹过昏黄的街道,将微微的路灯光吹得摇曳起来。
……
师:大家除了用画面描绘,还会自觉地用到叠词,而画面的意象选择也很有诗意。
三、经典研读
师:同学们,我们不仅会写句子,还要能写出诗意的语段。我们再次重温一下最近学过的课文《听听那冷雨》,读一读,这一段语言有什么特 色呢?
(屏显,生齐读)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师(纠正字音):舔舔吗?看清楚。
生(笑):舐。
师:余光中在这篇文章中最喜欢用叠词,叠词有什么效果?
生:具有音樂美。
师:音乐美也是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大量的叠词使得文章也有了诗意美,我们来找找。
生:绵绵,潇潇,听听,冷冷,咕咕,潮潮润润,舐舐。
师:这一段中有没有用到比喻句?
生: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
师:余光中把雨比作音乐,但这里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我们再看看,有没有用到画面叠加?
生:有,江南的雨,下在桥上和船上,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等等,都很有画面美。
师:诗意的效果是叠词、比喻、画面叠加技术的综合运用,接下来请大家进行模仿训练。
四、模仿训练
师:请以“风”为题,写一个段落,要求采用叠词、比喻、画面叠加技术。
(生动笔写段落。约10分钟后交流)
生:坐在摇椅上,闭着双眼听风的足迹,听听,风吹过高高的山峰,吹过一望无际的稻田,吹过炊烟袅袅的村庄。“呼呼……”她将高山的清凉,稻田的稻香,小巷人家的菜香吹到我的耳旁;“唰唰……”那是风抚过碧绿的竹海,将乐章奏响;“簌簌……”那是风将落叶捧起,送到我的眼前。闭着眼触摸着风的痕迹,冰冰凉凉,如孩提时最爱的冰镇西瓜,将燥夏驱赶。
(生鼓掌)
师:真是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当中,多个画面的叠加、意象的选择都很有诗意。这是一个富有童趣的喻体,很难得。说到童趣,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读读顾城的诗,他的诗很有童趣。
生:秋风萧瑟,阵阵吹过,吹入边塞,几阵清寒,肃杀般引起了边疆战士之怀乡情。吹进蜀地,微微渐冷,掀起了漂泊游子对仕途的渴望。吹到潇湘,洪波涌起,乘着人们览物之情,秋风,共我, 长游。
(生鼓掌)
师:这个同学的画面跟前面两个同学的画面有点不同,有历史感,同时还化用了古诗,如“洪波涌起”,最后三个短促的词,很有余味。今天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作文课,精彩不在于老师,而在于同学们,妙笔生“风”,用到了老师教的诗意技术,也写出了自己心中的风,写出了自己的体验。也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学习到的诗意技术融入整篇作文当中。
(屏显)
课后作业:以“风”为题,写一篇散文。要求:不少于800字,采用叠词、比喻、画面叠加技术。
【创课所得】
1.引导学生用“诗心”观察体验生活。在中国古人那里,“诗”是人心的自然流露,拥有一颗“诗心”是古人的自然生活状态。现代人的内心深处仍然有一颗“诗心”,只是需要外在的激发。学生的“诗心”,需要教师课堂的激发与培养,需要以“言语写作”为载体来落实。
2.给学生较好的写作支架。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或者说,写作是思维律动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写作支架和范文支架作为学生的模仿范本,“刻意”模仿,但不“刻板”,允许个性化创作。从学生交流展示的成品来看,不乏精彩 语言。
3.重视程序性作文指导。整个作文课的环节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由写作激趣,“诗心”激发,到“头脑风暴”式的零碎写作,到语段诗意技术探究,再到刻意模仿训练,最后交流展示,使得作文教学不再停留于陈述性写作知识指导,而向程序性写作知识转化,由传统的静态写作指导,向动态写作指导变革。
【学生作品】
风
高二(15)班 刘凯
听听那风。
风,从东方的太平洋吹来。金黄的沙滩,宝石蓝的海面,风吹过,带来海洋的呼唤。风,从北方的草原吹来。一望无际的草原,绿色的原野上,一群马儿在肆意地奔驰,风吹过,那是不羁的鸣叫。风,从广阔的森林里吹来。茂密的树林间,时而飞过一只杜鹃,时而闪过一只麋鹿,在诉说一天的行程。风从叶间的缝隙吹过,那是只有你我才知道的 秘密。
风,不但可以听,更可以嗅。风,从稻田间吹来秋季特有的稻香,躺在树荫下,闻着稻香,渐入 梦境。
如果风也有颜色,那该多好啊!
我希望它是粉色的,这样每当我走在路上被寒风吹得哆哆嗦嗦时,会觉得有一点梦幻。可我又希望它是绿色的,当它吹过荒无人烟的沙漠时,可以带来一片生机。如果风,是彩色的,那就更好了,当我们携手漫步在路上时,可以欣赏到绚丽的“彩虹”!
如果风也有形状,那该多好啊!
我希望风是风筝形的,这样驻扎边疆的将士们能看得到远方亲人们对他们的挂念之语、想念之情。我又希望风是笑脸形状的,漂泊异乡的游子能看得到父母那期盼又担心的表情。我还希望风是心形的,情侣们就更幸福了,他们每时每刻能看到自己爱人可爱的心语。
风还是人类的好朋友。当你有不开心的事情时,不妨把煩恼告诉风,风会把你的烦恼吹向远方,慢慢地,越吹越远,你的烦恼也会随之消失。
风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人类的福祉。风改变万物的形态,却不改变自己的初衷,因为风的心里时刻充满着善意与温暖。
〔本文系中山市教育科研2018年度重点项目《聚焦“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技术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立项课题编号:A2018028)阶段性研究成果〕
(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中学;528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