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小传
梁吴芬,正高级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荆州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荆州市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持过“触发·感悟与写作教学”等课题,参与编写《鄂教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新课程金牌教案》《创新实用教案》《名师同步教学设计》《名师这样教作文》等书籍,多次获国家级、市级竞赛课一等奖。现任教于深圳市龙华区第三实验学校。
“不能。”他听到风对他说:“如果我事先告诉你,你就看不到金字塔了。它们很壮美,不是吗?”
——保罗·柯艾略《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
自由自在的燃情岁月
1989年,我中专毕业,回到我的母校—— 一所乡镇中学任教。报到那一天,我来到校园的西北角去寻找初一时我亲手栽的那棵白杨树。它果然还在,只是已经长到碗口粗,而且有两层楼房那么高了。正值盛夏,油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随风摆动,发出哗啦啦的声音,仿佛在欢迎我一般。
18岁的我成了学校里最年轻的语文老师。那时,我尚不知作文教学为何物。记不清是从什么渠道,我得到了一本杨初春老师的《快速作文法》。我如获至宝,给学生讲“添加因素法”审题,用“顺乎天理法”构思,用“限时作文法”训练他们的速度。90年代,学校还没有电脑,更没有复印机,印刷试卷都是用钢板一个字一个字刻写,然后手动油印。我每周把学生的优秀文章刻印出来,全班人手一份;结合他们作文中的亮点分别给予“最佳作者”“最佳评点”“最美句子”等荣誉称号,以激励他们。有时来不及刻印,我就手写一张光荣榜张贴在教室里。
我还要求学生写日记。那时的乡村中学,孩子们都在学校住宿,周末回家,不像如今的学生要上那么多培训班。还记得,呵气成霜的冬天,我早晨六点就把他们集合起来,到乡村公路上晨跑,一个个跑得热气腾腾;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和学生一块儿到学校院墙外的油菜花田里赏花,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在明媚阳光下灿烂耀眼,让人沉醉。乡村的生活虽然有点闭塞,但校园的书香和自然的广阔,让学生的日记并不缺素材,他们每天写得兴味盎然,我也改得乐在其中。
要求学生写日记,我自己也写,还常常为他们写。有一年“三·八”妇女节,我给班里的女孩儿们写了一篇日记《做一朵美丽的菜花》,当天的语文课也被我调整成了作文课:
我希望我的女孩儿们做一朵美丽的菜花。
或者是油菜花,金黄金黄的,延伸到天边,铸成一片壮丽的辉煌;或者是韭菜花,在春风中亭亭玉立,却能一转身化为餐桌上的可口小菜;或者是芹菜花,满头蓬勃的小花,状如小伞,在大声宣告着自己的成熟;或者是南瓜花,吹着金黄的喇叭,豪迈地在坡地上晒着太阳;或者是扁豆花,睁着灵秀好奇的眼睛,从满蓬的绿叶后面静静地观察着世界……
菜花,她顽强。每逢花季,只要有一方属于她的空间,她就会热烈绽放自己的美丽,即使严寒还未褪去,冰雪还压着腰身,她也会顽强地探出头来,给世界一个灿烂的笑脸。有时,粗心的主人把她从菜场买回来搁在厨房一角之后,便将她久久遗忘,她也并不沮丧,依然会悄没声儿地拼劲潜能把春光展现,虽然这时她也许还被束缚在塑料袋中,面对的是黑暗和孤独。
学生听着我的朗读,眼中满是新奇:平日里熟视无睹的花儿朵儿,还有这么多可贵的品格呀?接下来,我给他们讲“托物言志”的方法,布置他们给朋友写临别赠言来“做”(实践)。学生读的时候喜出望外,听的时候豁然开朗,写的时候一气呵成。这样陪伴学生成长的“成长日记”,还有很多。比如班里有“打架”这样的特别事件发生时,我会为他们写“特别事件日记”;每年元旦时,我会为每个学生写一则简短的“亮点日记”。这些“成长日记”,大多数都成了我的作文 教材。
那些日子,每一天都像风中的白杨树叶子,哗啦啦地轻盈歌唱,一刻也不停歇。我懵懵懂懂地教着,学生快快乐乐地写着,我们共生共长,自由快乐。
且行且思的拔节生长
在我的教学之路上,不能不提到余映潮老师。作为湖北省荆州市初中语文教研员,余映潮老师的足迹遍及荆州市大大小小的中学,听课,评课,上课。1997年,余映潮老师来到我所在的乡镇中学视导,在听过我的作文课后,肯定了我“有热情”“有创造”,同时也指导我要“多读书”“多写作”。
余老师的指引,如同混沌中突然投射来的一束光,让我找到了方向。我开始阅读专业杂志,并且把自己的教学实践写成文章向报刊投稿。2002年,我的作文教学实录《心灵里飞出的歌》叩开了《语文教学通讯》的大门。此后,阅读,写作,教学,便成为我生活的主旋律。
为了给《语文报》七年级版写“单元写作指导与训练”专栏稿,我认真通读了全套教材的作文训练,把握标高;精心设计活泼生动的课堂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稿件需要提供学生范文,我便发起向全班学生征集稿件范文的活动,学生为了让自己的文章成为范文登上《语文报》,日常写作时个个充满热情,奏响了师生同写的美妙 节拍。
为了策划“中考作文备考系列”,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审题”“用材”“运思”等角度,选择了10个能有效提升考生备考能力的训练点,拟定了10期稿件的标题,并且承担了这一个系列稿件的写作任务。“审题篇之咂摸副词”“用材篇之铺展成长中的歌哭欢笑”“运思篇之顺向思维”等篇目都是我平时作文教学实践的教学总结。
这期间,我印象深刻的是写“语言的奥秘”系列作文稿。编辑向我约稿给了我很大的信任:内容自定,体例自定,时长一年。给七年级的学生讲一年作文,讲点什么好呢?最后我选择从“语言”的角度来给学生讲一点语言表达的技巧,既可以为学生的作文打基础,又可以提升他们的阅讀鉴赏能力。于是,就有了《小葱青青》《妈妈的目光拂过我的脸》《忐忑女儿心》《我和妈妈的“辩论赛”》《我爱吃榴梿》《北大,我美丽的梦》等一组文章。我记得开栏语是这样的:
“匆匆”刚上初一,他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功课优秀,只是时时有点小烦恼。烦恼什么呢?作文!他就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每次写的作文,都不如邻桌的女生。“匆匆”人如其名,他有些着急啦,找到我们《语文报》编辑部,要求小编无论如何也要帮帮他。于是,我们请到了大名鼎鼎的“笨笨”老师,让“笨笨”老师从“用词”这一基础表达能力开始教他,然后再教他学习“造句”“写段”,打好写作基础,为八年级的作文腾飞做准备。
这不,“匆匆”已经来到“笨笨”老师的作文聊天室候着啦,我们也闲话少说,快点和“匆匆”一起听“笨笨”老师讲课吧!
我想,这组文章之所以受到学生喜爱,大概是因为我的稿件虽然也是在讲“作文技术”,但能保持“孩子视角”,力求“有趣”“好读”吧!
那些年中,我写过同步作文系列稿、中考作文备考系列稿、专项能力训练系列稿,也写过许多单篇作文指导稿。密集的写作任务,让我忙碌而充实。我阅读课标,阅读教材,阅读专业期刊,了解当前作文教学动态,研究考场作文的写作技术。渐渐地,我由之前的凭热情、凭直觉教作文,转向有序列地、有章法地教作文;同时,密集的写作任务,也让我养成了迅捷高效、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这一阶段的我,可谓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去“勤奋地工作”,无意中践行了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成功等于勤奋工作、科学的方法和少说空话。因此,我的教学成绩也一直不俗,个人也收获了不少荣誉,可以算作是作文教学实践带来的副产品吧!
主动探寻的别有洞天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考场作文的写作是一门技术活,但要写好考场作文,又不能仅凭技术。因为在我把作文技术倾囊相授之后,依然有学生畏惧写作文,写不出来作文。在我成为一个“作文技术达人”之后,我想再做点什么。
2014年,为了解决学生作文“写不出来”的问题,我开始带领教研组的老师进行“触发·感悟与写作教学”的课题研究。
我们在梳理了与“触发”“感悟”相关的文献资料后认识到:(1)感悟是主体通过感受、联想等非逻辑的思维方式,对客观对象进行意义创造的过程。(2)感悟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以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为前提。(3)感悟可以分为来自外部机缘的感悟和来自内部意识积淀的感悟。(4)触发是写作的起点,外源性因素和内部意识积淀都可以成为写作的“触发点”。
感悟是以“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为前提”的,那么“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越丰富,写作时就越容易被触发。因此我们从“体验生活”和“锤炼思想”这两个方面开展了系列活动,“体验生活”侧重从“外源性因素”方面帮助学生丰富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錘炼思想”从“内部意识积淀”方面丰厚学生的思想和见识,为学生的写作做好前期准备。
体验生活,通常以“生活作业”的方式开展,有节日活动、季节活动、校园活动。节日活动如“我的创业史”。“五一劳动节”时,要求学生不依靠父母,走向社会独立劳动,挣至少两元钱,体会父母赚钱的艰辛。季节活动如“寻找春天”的美篇制作作业,让学生拿起手机或相机,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拍摄春天,然后配上文字和音乐,制作成美篇,分享到爸爸妈妈的朋友圈。校园活动,即学校定期举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春季研学旅行、红五月艺术节、秋季田径运动会、经典诵读、诗词大赛等。
锤炼思想,通常在课内开展,主要有“经典诵读”“随文炼识”“时事评论”等方式。经典诵读活动,将每天早晨的“十分钟经典诵读”纳入课程表,将“影响中国青年的100句名言”“《论语》50句”等编印成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要求学生熟读成诵。随文炼识活动,方法灵活多样,有比较阅读,如将《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和《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放在一起比较他们的共性,从而发现“奴性”就是“趋炎附势”“媚上欺下”;有微型写作,如学习《皇帝的新装》和《丑小鸭》后,要求拟写警句来概括主题,学生写出了“无知者无畏”“一直往前走”等精练而有内涵的句子。时事评论,即每天课前三分钟就社会或班级热点新闻事件进行“新闻+评论”的微演讲。
“触发·感悟与写作教学”在课堂写作教学中怎么实施?我们知道,感悟也是一种信息加工,它遵循“输入——内化——输出”的认知规律,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一般采用“三步走”的教学流程:“触发,唤醒经验——确立感点,促进生成——自我表达,储存感悟”。下面以我为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训练作文课做的教学设计为例加以解说。
校园里,有一棵树
一、发现“校园里的那一棵树”
1.教师示范:秋天、操场西门、桂花树
2.学生仿写。仿照教师的示例用“拼词”的方式在作文纸上写下自己的“一棵树”。
3.学生分享。比如:夏天、校园围墙、爬山虎、微风、操场边、枇杷树
二、思考“校园里的那一棵树”
(一)小小朗读者
1.自由朗读范文《小巷里那棵老桑树》,读出“桑葚的味道”。
2.师生交流,明确:原来,老桑树不是一棵普通的树,它是童年的快乐,记载儿时的友谊。
(二)小小思想者
思考自己的“那一棵树”有什么意义?
师生交流:
教学楼前的老松树,是“我”最忠实的陪伴者,它陪伴“我”读了一本又一本课外书;
校门口的桃树,是校园的化妆师,它在春天盛开时把校园打扮得如仙境一般;
操场边的铁树,是“我”的老师,它教会“我”勇敢面对困难;
三、分享“校园里的那一棵树”
1.如果让你给一年级学弟学妹当导游,请你给学弟学妹们分享“校园里的那一棵树”的故事。
2.要求:写出与“树”有关的一个细节,写出“树”的意义。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先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校园里的一棵树”,来唤醒学生对自己母校校园里的一棵树的回忆,这就是“触发”。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和学生一起朗读、品析《小巷里那棵老桑树》中所描写的摘桑葚、吃桑葚的快乐,根据“默会知识理论”,学生头脑中已经储藏了一定的默会知识,因此他们在这一环节可以自己感悟到“小巷里的老桑树”上蕴含着童年的快乐、纯洁的友谊等意义,进而类比、生成自己的“这一棵树”蕴含着的意义。第三个教学环节“分享‘校园里的那一棵树”就是“自我表达”,是对感悟的一种储存。
在这样的主动探寻中,作文教学仿佛进入了桃花源一般,别有洞天。我们还根据教学目标开发了“情感触发课”“思想炼识课”“主题感悟课”“思维训练课”“作文升格课”等课型,作文课呈现出丰富灵动的面貌;而学生的笔触也开始灵动鲜活,一如春花攒动,作品盛放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自己制作的美篇以及《新作文》杂志上。
回望我的作文教学实践之旅,那些燃烧过的青春激情,那些得意过的独家秘籍,那些苦寻过的写作密码……似乎烟消云散,又似乎融入了血液。耳畔,有个声音在悄悄说:来呀,我们再一起出发吧!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第三实验学校;518110)
写作隽语
★触发,是写作的起点。触发的那个“触点”可以是来自外部,如“触景生情”“触物怀人”的那个“景”那个“物”;亦可以来自内部意识,比如瞬间的顿悟、流动的意识,等等。
★感悟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前提。因此,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要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丰厚学生的知识储备两方面着手。经验和知识越丰富的学生,感悟能力就越强。
★教师给学生写“成长日记”,其实就是一种唤醒,一种提升,是帮助他们从切身体验中领悟人生哲理。这是经由外力而形成的“感悟”,是“他悟”的一种。
★写作是一种能力,要提升这种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在大量的写作练习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因此,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保持学生的写作热情,亦是作文教学的重要 课题。
★写作也是一项技术活。教会学生确定文章的重点,设计文章的波澜,安排文章的结构,讲究文章的开头结尾,修饰文章的语言,等等,是教师必备的作文教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