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语行:本名王峰,文学博士、重庆大学副教授。致力于国学教育与传播,出版《吴芳吉年谱》《闲情与遐思》《绝妙好诗二百首》,整理注疏《孟子大义》《李延平集》,撰有《人如乱世》《花镜两相悦:中国文化散记》等作品。
怎么样才能保持“ 好德” 之心呢?孔子开出的药方是“ 好学” 。
英雄难过美人关,古今都一样,不是过不了,是有难度,对人性有考验。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算是大英雄了,也不免于此,一次举行宫廷宴会,几次回头,观望背后新换的屏风,原来上面画着许多美女。一位名叫宋弘的大臣,见主上如此失态,于是压低嗓音,劝谏道:“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光武帝这才回过神来,当即命人撤去屏风,笑着对宋弘说:“我听到符合道义的话就服从,还行吧?”宋弘回答:“陛下修养品德,微臣不胜其喜。”
纸上的美人尚且如此诱人,何况那些活生生的一笑一颦、烟视媚行?怪不得孔子在《论语》里两次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第二次还加了一个感叹词“已矣乎”,——“罢了罢了”。是他老人家对人性的失望吗?显然不是,因为人性本来如此。好色是人性,也是本能。儒家的学问,能产生持久的影响,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大大方方地承认人性的基本欲求,从《礼记》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到《孟子》的“好色,人之所欲”,都是坦坦荡荡,从不回避这些问题。
儒家的“仁政”绝不是口头上说说,不满足百姓的“食色”需求,礼乐教化的调门唱得再高,又有什么用处呢?“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是对君子的要求,对一般的百姓来说,这个标准太高了。老百姓需要什么?一言以蔽之,“食色,性也”。“民以食为天”,先得吃饱饭;得繁衍生息,说得文雅一点,“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孔子不反对“好色”,只是说人年轻的时候,容易犯色欲方面的错误,提醒学生“戒之在色”,对这个问题,要重视,要警惕,不能因小失大。宋代以后,出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潮,这不是孔子的主张,不能怪罪到老夫子的头上。
“灭人欲”的说法,本身就非常可疑。“好色”是造物主写在人的基因里面的,哪能想灭就灭呢?作为本能,不用学习,也不用练习,谁见过少男少女怀春还需要老师来教吗?“好德”则不然,它是后天的,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需要加以培养和熏陶。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好德”之心像“好色”之心那样真诚、那样自然,该多好啊!
怎么样才能保持“好德”之心呢?孔子开出的药方是“好学”,他颇为自信地说过,即使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能找到像他那样忠信的人,但如果说到“好学”,就赶不上他了。那什么是“好学”呢?孔子总结了三条标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孔门里面,真正做到“好学”的,大概只有颜回吧!“好学”就是“好德”。可颜回的标准太高了,一般人不容易达到。有没有低一点的标准?电影《孔子》里面,那个“美而淫“的南子,不仅“好色”,也“好德”。在影片里,南子这个危险的女性,倒像是调皮、叛逆的现代新女性,屡屡向孔子发问,不乏疑惑与质疑,实际上代表了现代人对孔子教诲的疑惑与质疑。
在孔子的生平中,“子见南子”一事很触目,面对学生的不满,他还指天发誓,司马迁也把此事郑重地写在《史记·孔子世家》里面。新文化运动之时,林语堂据此编成戏剧,在保守封闭的小城曲阜上演,一时在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电影《孔子》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处理,虽然是戏说,却很有历史的温情与人性的真实:
在清泠的环佩声中,南子拖着翠色的长裙,脚踩高高的木屐,缓步走向帷幄……宾主施礼后,南子走出帷幄,出其不意,问了一个近乎挑衅的问题:“听说你常讲‘仁者爱人’,是吧?那你的‘人’字里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啊?”
孔子避而未答,这个问题很刁钻,怎么答都不合适,不能接。
见孔子不言,南子眼波婉转,脸上露出一丝得意,又步步紧逼:“小童也爱读诗,有一句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什么意思啊?在《诗三百》篇中,有好多篇是关乎男女情爱啊?”
南子的那两个问题,对儒生们来说,有一种冒犯和嘲弄,你们这些大讲“男女授受不亲”的君子,怎么解释诗里的男欢女爱?不得不说,儒生们还真说不清,或者故意说不清。在西汉的时代,儒家的学者们就已经开始遮遮掩掩,说《关雎》一诗,不是歌颂男女情爱,而是在歌颂后妃之德。这当然是赤裸裸地藐视读者的智力和审美。现在,南子终于有机会直面孔子,代表现代的中国人,向他讨个说法。
孔子心知其意,但他一向有教无类,人家又是问诗,再不接招,就不礼貌了,回答道:“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诗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情思深深而没有邪念。”果然是夫子啊,我相信,即使孔子复生,怕也会这样回答南子吧。
后面又经过几番暗暗的试探和较量,情节发生了翻转,南子震撼于孔子信仰的坚定和精神的高洁,希望他能长留卫国,能有更多见面的机会。
在孔子飘荡不安的生涯里,那么热切地请求和孔子见面的,就是这个南子。在司马迁的笔下,南子是用卫国夫人的威权,逼得孔子不得已来见她。孔子周游列国之时,惶惶若丧家之犬,为人所冷落、驱逐,没想到,在一连串的政治失败里,对自己有兴趣的,竟是这个名声如此狼藉的女人。
电影里,面对南子热切的挽留,孔子婉拒了,说了一句:“微臣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这句台词妙极了,“如此”两个字,完全改写了“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本意,即使一个“好色”的人,只要她有一颗真诚的心,又何尝不可以“好德”呢?
听罢孔子之言,南子不禁微微红了眼圈,多少人只看到她的放荡,惟有这位圣者看出了她内在的纯净与真诚,不落道德褒贬,不涉儿女私情,有的只是对一个女子的爱惜与珍重。这次,孔子与南子都是素面相见,没有繁文缛节,没有虚伪客套,犹如中国民间的山歌对答,那么直谅,那么山高水长。
“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电影中的南子,为舆论所非议,为君子所不耻,但在列国的人物之中,只有她看到了孔子寂寞,领悟到了孔子的境界,就像耶稣的伟大,也只有渔夫、税吏、妓女这些最微末的人才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