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鲁海1号”

2020-08-03 11:35:32
中国水产 2020年6期
关键词:幼体刺参苗种

一、品种概况

(一)育种过程

1.亲本来源

2003年起,广泛收集保存我国烟台长岛、威海荣成、青岛崂山、大连长海、日照东港五个地理群体的本土野生刺参,至2004年共收集保存规格为250g以上、表观形状好、肉质肥厚的优质健康刺参亲本2700头,其中日照群体300头,其余4个群体各600头。2004年5月,经选种、保种,构建完成了遗传背景明确、性腺发育成熟的选育基础群体。

2.技术路线

刺参“鲁海1号”新品种育种技术路线详见图1。

3.选育过程

2005年起,采用群体选育方法,以生长速度快为主要目标性状对构建的基础群体开展了选择育种。2005年4月,开展了G1代群体选育和养殖工作。自3月龄起进行第1次速生性状筛选,之后每2个月左右筛选一次,2006年4月,将12月龄参苗投放到室外池塘进行养成,并持续跟踪观测选育刺参的摄食、生长及存活状况。2007年4月,对24月龄的选育G1代群体进行育种效果测定,并筛选200g/头以上的个体作为下一世代选育亲本,留种率小于1.0%。

2007年4月,以G1代选育群体为亲本,开展了G2代群体选育和养殖工作,选育过程同G1代,之后分别在2009年、2011年继续以生长速度快为选育目标性状,完成了G3代、G4代群体的累代选育,至2013年形成遗传性状稳定的刺参新品种“鲁海1号”。2013年4月,对“鲁海1号”G4代群体进行育种效果测定,并筛选200g/头以上的个体共计8000头作为核心群体。

2014年~2017年,在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鳌山卫镇)和山东威海荣成市虎山镇好当家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以2013年选育的G4代刺参“鲁海1号”为亲本,以青岛、烟台和威海等地未经选育的刺参为对照,连续开展了两个生长周期的生产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新品种较未选育刺参具有显著的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等优势特征,且性状稳定。

(二)品种特性和中试情况

1.品种特性

(1)形态特征

体略呈扁平状圆筒形,两端较细,中间较粗,体横断面接近四角形。成参体长20cm~40cm。口在前端,偏于腹部,肛门在后端,偏于背面。背、侧面有4列(或6列)纵向排列肉刺(疣足),肉刺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体色呈黄褐色、绿褐色。体壁分为5个步带区和5个间步带区,彼此相间排列。腹面平坦,管足密集,排列成不规则3条纵带。

体壁由角质层、表皮、结缔组织和无数小型骨片组成;肌肉层由环肌和纵肌组成,外层为环肌,内层为纵肌,纵肌5束;消化系统由口、咽、食道、胃、肠和排泄腔组成。循环系统由血管、血窦和围血系统组成,血液透明呈淡褐色;咽部周围有由5个辐片和5个间辐片构成的石灰环;体内具有一呈圆形或卵圆形的波里氏囊。

(2)优良性状

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刺参相比,刺参“鲁海1号”24月龄体重平均提高24.8%,与普通养殖刺参相比,养殖成活率平均提高23.5%。

2.中试情况

2015年~2017年,分别在莱阳市水产养殖总公司、山东人和集团有限公司,投放规格为25g/头~27g/头的刺参“鲁海1号”苗种,养至翌年4月达到商品规格收获。其中,莱阳市水产养殖总公司刺参“鲁海1号”养殖中试规模2000亩,另设蓬莱商品苗作对照组,结果表明刺参“鲁海1号”较对照组生长速度可提高23.4%、成活率可提高26.7%。山东人和集团有限公司刺参“鲁海1号”养殖中试规模600亩,另设威海当地商品苗作对照组,结果表明刺参“鲁海1号”较对照组可提高生长速度22.0%、提高成活率32.4%。

2016年10月、2017年5月,分别在青岛和盛源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华春渔业有限公司投放规格为22g/头~24g/头的刺参“鲁海1号”苗种进行养殖。其中,青岛和盛源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刺参“鲁海1号”养殖中试规模200亩,另设田横商品苗作对照组,结果表明:刺参“鲁海1号”较对照组可提高生长速度22.7%、成活率33.5%。山东华春渔业有限公司刺参“鲁海1号”养殖中试规模3000亩,另设当地商品苗作对照组,结果表明:刺参“鲁海1号”较对照组可提高生长速度25.3%、成活率14.3%。

2015年11月~2018年4月,连续三年在福建省宁德洋皇岛海珍品有限公司的3000个吊笼中养殖20头/kg~30头/kg的刺参“鲁海1号”参苗共11250kg,另设田横商品苗养殖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刺参“鲁海1号”较对照组生长速度可提高21.1%,成活率提高15.8%,经济效益显著。

2016年11月、2017年10月,在大连兄弟水产养殖公司400亩池塘中投放规格为20g/头~30g/头的刺参“鲁海1号”苗种开展养殖,另设大连本地苗种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刺参“鲁海1号”具有明显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的优势,可较本地苗种提高生长速度约21.7%、成活率29.4%。

二、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本选择与培育

1.亲参选择

以育种单位选育的刺参“鲁海1号”为亲本,选择体重在200g以上的个体。

2.亲参蓄养

(1)亲参入池

亲参采捕运回后人工暂养2天~3天。在l0月底至11月上旬,自然水温降至8℃~10℃时放入培育池。入池前一周对培育池、附着基进行彻底洗刷消毒。若时间充足,应在刺参入池前一个月左右用100g/m3~200g/m3的漂白液泡池24小时以上,期间将附着物及其他生产用品一并放入池内浸泡,泡完后将车间所有培育池、工具连同下水道全部用清水冲洗干净,阴干数日待漂白液气味完全消失后往池内加注新水。

(2)日常管理

培育池蓄养密度为5头/m3左右,不大于10头/m3。蓄养2天~3天后,以鼠尾藻粉、马尾藻粉、海带粉、刺参配合饲料、海泥为主,添加少量螺旋藻粉、干酵母、动物蛋白及其他营养元素等。入池初期日投饵量为刺参体重的0.5%左右,水温升至15℃后稳定在1%~3%,至催产前3天停止投喂。

水温低于10℃时日换水1次,视池底情况10天~15天倒池1次;水温10℃~15℃时日换水2次,每次1/2,视池底情况10天左右倒池1次;16℃后,日换水1次,每次换水时留30cm深的水,避免亲参干露,视池底情况7天~10天倒池1次。避免阳光直射,光照控制在50lx以下。在整个亲参的强化培育过程中不使用任何药物,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营养配比来满足亲参强化培育所需要的条件和营养。

3.人工促熟

亲参入池后前3天不升温,之后每月升温1℃~2℃。升至15℃时恒温培育,直至采卵前3天~5天将水温升至16℃~17℃。水温波动不超过0.5℃,当积温达到800℃·d~1200℃·d时,亲参的性腺能够成熟并自然排放。

(二)人工繁殖

1.人工催产

将亲参以“阴干+流水”的方式刺激30分钟~40分钟,放入水温为21℃左右产卵池内待产,雄性排精,诱导雌性排卵。及时捞出雄性个体以免精液过多影响受精,控制精子浓度为每个卵子周围有1个~2个精子。当采卵密度达到10个/mL~30个/mL时将所有亲参取出,置于另外池中继续排放。

2.孵化

孵化水温控制在20.5℃~22.5℃,水温变化幅度控制在0.5℃,盐度30~32,pH7.8~8.5。孵化过程中连续微量充气,每隔30分钟~60分钟上下搅动池水1次。

(三)苗种培育

1.浮游幼体培育

孵化至小耳幼体时,采用拖网法或虹吸法将浮于中上层的幼体经选优后布于培育池中进行幼体培育,培育密度为0.1个/mL~0.3个/mL。可在选优后将培育池加1/2的水,前3天~5天逐渐把水加满,培育后期每日换水1次~2次,每次换1/3~1/2。

每天2次投喂干酵母、海洋红酵母等饵料,日投饵量按小耳幼体阶段1万细胞/mL~2万细胞/mL、中耳幼体阶段1.5万细胞/mL~3万细胞/mL、大耳幼体阶段2万细胞/mL~4万细胞/mL,并根据幼体的密度、摄食情况等因素调整。培育池保持微量充气,每2m2~3m2布放一个气石,溶氧大于5mg/L。培育水温控制在21℃~23℃,盐度29~33。日常管理尽量保持暗光,操作完毕后注意熄灭车间灯光。

2.稚参培育

(1)附着基投放

选用材质为聚乙烯波纹板、聚乙烯网片等作为附着基。清洗干净,有条件的可提前接种底栖硅藻。樽形幼体达30%左右时投放附着基。附着后的培育密度控制在不大于1头/cm2。

(2)饵料投喂

附着后投喂饵料由酵母逐步过渡为人工配合饲料。前期日投喂量为参苗体重的0.5%~2%,每日2次,并根据摄食情况适当调整。体长2mm后投喂经消毒除害的海泥和稚参人工配合饲料,每日投喂1次~2次,人工配合饲料的日投喂量为参苗体重的1%~3%,配合饲料与海泥比例为1:1~1:5(随参苗生长逐渐增加海泥的比例)。提倡投喂发酵饲料。投喂的饲料前期用200目~150目、中后期用80目~40目的筛绢网过滤。

(3)日常管理

培育条件控制在水温20℃~25℃,光照50lx~100lx,盐度29~33。24小时连续充气,溶氧大于5mg/L。日换水1次~2次,每次换水1/3~1/2。附着后20天倒池一次,之后每隔7天~10天倒池一次,如无黑底、臭底、红菌繁生等现象可延至10天/次~15天/次,倒池前1天不投饵或减半投喂。每隔20天~40天视情况更换附着基,采用冲撞或摆洗附着基的方法可基本上使附着基上的稚参全部脱落,收集后按单位水体布置投放参苗的密度。更换附着基宜结合倒池同步进行。

(4)苗种运输

规格在2000头/kg以上的苗种均适宜用干运法运输。将参苗剥离后装入结实的塑料袋中,挤出袋中空气并用橡皮筋扎口密封后平铺或悬挂于保温箱内运输,确保运输容器无毒、无污染。使用专用鲜活水产品运输车运输,温度应控制在10℃左右,运输时间8小时之内为宜。若水运,水体中苗种密度不大于100g/L,充氧后封闭,放入保温箱中运输,水温应控制在15℃以下,运输时间在20小时以内。

三、健康养殖技术

(一)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模式和配套技术

1.池塘养殖

(1)池塘设置

池塘有效蓄水水深不小于1.8m,底部可设置底沟,有利于刺参休眠和底层水交换。可用扇贝笼、遮阳网、PVC管或其它附着基作为参礁,间距5m~8m,不宜过密,铺设面积占池底面积的30%~50%。

(2)配套设施

面积小于20亩的池塘可铺设遮阳网,铺设比例占池塘面积的3/5~2/3为宜,不低于1/2。距离水面高度不低于1.5m。有条件的池塘还应配备地下井,铺设地下井水管以及纳米管、纳米盘等增氧设施。

(3)苗种投放

选择刺参“鲁海1号”参苗,以规格20头/kg~60头/kg为宜,并根据养殖条件,控制放苗密度3000头/亩左右。选择上风口处投放苗种,尽量将投放在附着基或深水处。投放时将装有苗种的塑料袋先浮放在池塘水面,然后打开塑料袋,向袋中缓缓加入池水,10分钟~20分钟后将苗倒入池塘中。

(4)换水及水位调控

换水量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日换水量10%~30%,进排水条件便利的池塘换水量可为10%~15%。池塘水位应按季节更迭随时调控:开春池塘水温<8℃,保持最深水位,达1.8m以上;初春8℃~20℃,逐渐降低水位;水温>20℃至盛夏,保持最深水位,达1.8m以上;夏末初秋水温<23℃,逐渐降低水位至1.5m~1.2m;秋后至入冬水温<15℃,逐渐提至最深水位,达1.8m以上。

(5)饲料投喂

春季水温10℃~13℃、秋季水温22℃~18℃时可适量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量按刺参体重的0.5%~2%,投喂间隔5天~7天。提倡使用发酵饲料,根据情况首次投喂时可加投3%~5%动物蛋白和益生菌。

(6)收获

当养殖刺参达到商品规格时即可进行收获,根据池塘不同条件,采用潜水采捕、排水捡拾等方式收获。

2.工厂化养殖

(1)养殖场所

工厂化车间选址应保证在水质稳定,水源充足,无大量淡水流入、风浪较小、无赤潮频发的开放、半开放式海域附近。养殖车间为室内水泥池或大型玻璃钢水槽,单池养殖池面积15m2~50m2,池深0.8m~1.0m,圆形、方形或其他规则形状,池底排水顺畅。

(2)配套设施

应配备泵房、沉淀池、砂滤池、蓄水池及海水深水井、供水管道等设施,冬季可采用电热、地热、地下海水、太阳能等进行升温,夏季可采用地下井海水或其他制冷设施降低水温,有条件的可在车间顶部铺设棉布等保温材料,墙体加建保温层。养殖池内设置聚乙烯波纹板、网笼等材料制成的附着基,铺设密度占池底面积的90%以上,养殖规格为20头/kg的大规格参苗可不设参礁。充气增氧设施采用罗茨鼓风机,气石设置密度为0.3个/m2~0.5个/m2。

(3)苗种投放

工厂化养殖实行轮捕轮放,全年均可放苗。适宜放苗水温9℃~15℃。根据养殖条件、产量要求和收获规格适宜放养200头/kg以上的苗种。放养密度可根据幼参的规格不同合理控制,按大苗少投放、小苗多投放的原则调节。

(4)饲料投喂

投喂配合饲料和自制配合饲料、海藻粉、海泥等均可,提倡使用发酵饲料,日投饵量为刺参体重的3%~10%,并根据刺参生长及摄食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每10天左右调整一次投饵量。

(5)日常管理

根据养殖刺参不同规格控制水温在10℃~22℃,盐度29~33,溶解氧不低于5mg/L,pH值7.4~8.5。每天换水1次~2次,换水量0.5个~1个量程。日常注意观察池底有无发黑、附着基上有无菌丝、有无玻璃海鞘和石灰虫等现象,并视情况每5天~7天冲底一次,7天~8天倒池一次,夏季20天左右更换附着基,冬季40天左右更换附着基。

(6)收获

当养殖刺参达到商品规格时进行收获,一般收获前1天~2天开始停食。将池水排放至最低水位,以刺参不露出水面为宜,人工捡拾,或取出附着基将刺参取下。

(二)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刺参“鲁海1号”在连续两年生产性对比试验与不同地区开展的中试养殖中,均表现出抗病力、抗逆性强和成活率高的特性,尽管如此,在推广养殖过程中,亦应坚持采取“以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原则,通过加强科学管理,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1.烂胃病

发病时期:育苗阶段的中耳后期至大耳幼体。高温期和幼体培育密度大时易发病。

主要症状:胃壁加厚,收缩变小,周围变模糊,严重的发生胃壁糜烂,幼体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发育停滞,变态率低,最终不能变态或死亡。

病因:投喂老化饵料、饵料不新鲜或投喂量过大等。

防控措施:注意控制幼体培育密度,适当加大换水量,施用酵母菌、微生物制剂等防控。

2.烂边病

发病时期:多发生在育苗阶段浮游期的大耳幼体后期,温差超过2℃时易发生。

主要症状:幼体边缘变得模糊不清呈溃烂状,存活个体发育迟缓、停滞,最终不能变态或死亡。

病因:水质状况差、不新鲜,细菌感染等。

防控措施:控制温差低于0.5℃。着重调水,保持水质清新、稳定。

3.腐皮综合征

发病时期:从稚参阶段开始至养成期,多为初冬11月至翌年的4月初,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

主要症状:初期摇头、肿嘴,继而排脏;中期参体收缩、僵直,肉刺变白,出现小面积溃疡;末期病参表皮大面积腐烂,参体溶化。

病因:管理不到位、养殖水环境恶化、假交替单胞菌和弧菌等感染。

防控措施:遵循“早发现,早控制,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及早发现病状,加强管理;保持水质清新,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以氧化池底有机物,杀灭病原微生物,改善刺参栖息环境;监控水体菌群结构,定期投放微生物制剂;结合内服拌有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的饵料。

猜你喜欢
幼体刺参苗种
黄海近岸潮汐锋海域蟹类幼体日间垂直迁移特征❋
夏眠的刺参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当代水产(2021年11期)2022-01-15 05:39:22
夏眠的刺参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科学养鱼(2021年4期)2021-05-19 09:05:02
探究“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实验创新
生物学通报(2021年5期)2021-03-16 06:42:26
奇异海蟑螂Ligia exotica幼体的生长特征研究
海洋通报(2020年3期)2020-10-20 09:26:40
光照对白刺参、青刺参和紫刺参生长、消化及免疫的影响
泥鳅苗种繁育及疾病防治(上)
湖南农业(2017年1期)2017-03-20 14:04:43
广东沿海驯养条石鲷的全人工繁育及苗种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