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艳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沈阳 110034
目前关于中国台湾高山族服饰研究的文章从分析的角度上来讲,有些专门写单一特色服饰,比如泰雅人珍视的贝珠衣;有些从高山族服饰元素入手探讨现代服饰设计应用的;还有表述中国台湾高山族的信仰和习俗的。本文从卑南族群男女服饰的色彩和纹样分析入手,从氏族社会、大陆汉民族的影响、民族崇拜、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更迭四个方面来阐释卑南族群服饰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因素。
高山族的传统服饰具有艺术美学的意涵,从纹样可以探究信仰、风俗、美感和价值观,有鲜明的社会标志。卑南族群分布在台东平原及平原西缘中央山脉山麓地带,以及台东纵谷南端河川平原上。[1]卑南族群的传统服装及配饰的纹样和色彩既具有南部族群的共同特征,又有着独特的内涵及艺术表现。
卑南男子的常服是粗布的短上衣、黑色的腰裙,缠头巾,成年男子穿黑色对襟的长袖短上衣,黑色的短裤前裆和裤脚处均绣有花边,肩挎刺绣精美的槟榔袋,垂挂穗饰,同时系花色的腰带。盛装多刺绣各种华美纹饰。[2]
1.男子后敞裤
后敞裤又可译为护腿裤片,后敞裤具有很独特的结构,也是高山族裤装与我们现在裤装的一个很大区别。通常男子的裤装是只有裤前片,里面穿短裤或者是短裙的。裤子的穿着方式是腰部有带子系结,裤腿部分在膝盖上下和裤口处分别用带子系结,形成对前面的覆盖。选取几款卑南族群男子后敞裤来分析其图案与色彩的艺术表现。(图1~图4)(1)文中图1、图2、图3、图11、图13、图14分别出自书籍《不褪的光泽:台湾原住民服饰图录》,“台湾地区‘自然科学博物馆’”2009年12月出版(这里的“原住民”应为“少数民族”)。
从上述几款裤装可见,男子后敞裤的基本形制是一致的,也略有不同,裤腰处有的为窄腰,有的为宽腰,均为腰部系带,带子末端为流苏。色彩上底布为深蓝或墨黑色,几款裤装整体均采用了红、黄、绿、黑、白五色搭配。纹样上以菱形及花叶形纹为多。以鲜艳的红、黄、绿(卑南族三原色)夹杂黑、白色,凸显出似蛇鳞状的多层菱形纹,有连续的纵向分布的多层菱形纹,并搭配细致的十字绣花形纹和蛇形纹。图4后敞裤膝盖处的十字纹是一种高贵的图纹。
卑南族的男子后敞裤样式代表了高山族群的共同服装形制,由此可见台湾地区气候温暖,服装更倾向于装饰性。然而同为南部族群的鲁凯族纹样上则具有本族特色,例如可以体现鲁凯族精湛的缎面绣工艺,缝缀大量铝片装饰的男子后敞裤为其中的代表样式,另一南部族群排湾族的后敞裤则采用本族群传统的贴布绣工艺来装饰。
2.长袖短衣
图5为对襟长袖短上衣,为成年男子所穿,在款式上为方衣系统的织制形式,这件主要陈列的是后背处的繁复图案,但是透过展示玻璃我们可以观察到前襟为对襟式,在下摆、袖口和门襟的边缘处都有红黄色的装饰边,后片沿后中心线分割,袖子沿袖窿线分开,为平面设计,袖中线和袖底线都在缝合部位装饰了红绿黄三色带。色彩上为红、黄、绿三色占主要部分,其中搭配了少许的黑、橘色和蓝色。纹样上采用了蝴蝶纹,取材自大自然,运用珠绣的工艺,表达了高山族的图案装饰特点。
对比南部三个族群,鲁凯族的长袖短衣则由于受到明清时期大陆服装琵琶襟的影响,形成了类似的形制。纹样上有菱形纹、涡纹、折线纹、八角花叶纹、花形纹、四叶花纹,在上衣绣片边缘订上铝片也是鲁凯族服饰上常见的装饰手法。排湾族则常以珠绣和贴布绣的工艺在上衣上装饰代表猎首习俗的人像纹和人头纹。
3.男帽
图6所示帽子从功能上来说,由于没有帽顶和帽沿,仅仅是以兽皮绕头来做基础而成的,并不具有遮阳和避雨等功能,纯粹为装饰性和夸耀的用途。帽子上边缘为黑色兽毛,上面最为突出的地方是兽牙的装饰,这些兽牙用麻绳和锁链的方式被固定在兽皮基座上,很具有原始艺术魅力。从族群的习俗上来讲,高山族男子以打猎的能力来显示其勇猛,所以兽牙和兽皮常常是由穿戴的人自己猎获,装饰在头饰、帽饰、兽皮衣和携物袋等上面,来表现自己的勇猛和战果。
图7帽型为方帽,是长老级以上男子佩戴的,帽子中央粘着有毛发的细竹竿,以彩色毛线缠绕,两端上方贴缝鸟羽及红、黄色缎带,帽身图案有十字纹、菱形纹、横条纹,臼形纹。中央多层十字纹为族人信仰,有尊贵之意。
另有祭司与巫师所戴之帽(图8、图9),多坠有金属链、装饰毛羽等。对比南部三个族群,鲁凯族也有兽牙珠绣帽,排湾族同样有点缀兽牙和珠绣的习惯,不同的是珠绣图案多以蛇纹、人头纹和人像纹为主。
4.无袖长衣
无袖长衣是男性中老年时期的代表服饰,图10这件是长老级以上男子穿着的服饰,无袖长衣在1960年以前是部落领袖才可穿着,由家中擅长织布的人来制作,后来发展了刺绣工艺,无袖长衣的穿着才算开始普及,成为了中老年的代表服饰。后来改良的无袖长衣长度变短,有的仅到腰部。这件无袖长衣在款式上属方衣系统。所谓方衣,外观类似无袖的背心。[1]从上面肩部可以看出有分割,用传统的腰机将前后片织好后缝合而成,采用前襟处系带的形式。色彩上以红色为底色,与绿、紫红、粉红、深蓝、黑、白色搭配,以暖色调为主,整体鲜艳亮丽。纹样上,大量使用了菱形纹,这些菱形纹又分层次套叠分布,衣服下部为各种形式的菱形变化图形,如采用山形斜纹、影子斜纹的复杂纹样,可见其做工的精湛与技艺的高超。
南部排湾族群的披肩有毛皮的无袖成衣,更多则为棉织无袖短衣。鲁凯族也有兽皮成衣和棉织无袖长衣,纹样上采用彩虹纹。
5.披肩
图11和图12所示的两件披肩从款式上看比较类似,都是由一块方形的布制成的,上边沿左右各有一根系带,下摆处都是宽宽的红色装饰边,两侧为黑白色或绿白色交织的方格纹,中心区域一款是由两片布在中心垂直缝合而成,另一款是三块布纵向缝合。色彩上都是以红、黄、绿三色为主,搭配黑、白两色。纹样上,以多重菱形纹来凸显蛇鳞纹样,菱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是其中心轴线,左右两部分分别以它为对称轴,造就了菱形均衡又不失动感的形式美感。[3]除菱形纹外,披肩上兼有蝴蝶纹、三角纹、方格纹、长方形纹、直条形纹和点状纹。穿戴时将绑带系于右肩,将披肩斜披于左腋下。据陈国钧调查,卑南族群男女适用的绣花、系着红绿穗子的披肩,“几乎与清朝的宫装一般”[4]。可见其工艺是很高超的。
南部族群中排湾族比较重视丧葬礼仪,丧服披肩比较常见,也有固定类型的纹样。
同时,在高山族中披肩、腰带、头巾、套袖、佩袋是普遍流行的服饰配件,不分男女[5]。披肩可谓是一物多用,由于台湾地区的气候温暖,披肩可以用来挡风御寒,可前披、后披、斜系,夜间当被子,也可以做女子的长裙和男子遮羞的短裙。
卑南族群女子服饰随着年龄有一个从简到繁再到简的演变。少女时期只有腰裙、头巾和上衣,成年和婚期就会佩戴很多的首饰如珠串、耳环、手环、指环等,衣服也会绣制精美,穿胸布、护脚布、腰带、头带等,到了婚后育儿期为方便又会简化朴素,穿裤裙,不用有色布料。
卑南族群妇女的头饰比较精巧而秀美,在编织成彩虹般的额带上饰有银链和一排银铃,垂悬在额前。上穿黑色窄长袖的短上衣,衣长仅能遮胸乳,胸前系着围腰,上面是挑花图案,绣工精致。[6]
1.胸兜
图13和图14所示的这两款胸兜的款式来源于中式的肚兜形式,下部为扇形,遮蔽腹部。然而从纹样来看,反映了台湾少数民族的特色,在白色或黑色底布上采用十字绣的工艺,运用花朵形、花叶形、菱形、蝴蝶形等纹样,取材自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上面的绕颈绑带和两侧通过腋下在后面系在一起的绑带使用了几股开司米毛线编出来并在末端留有流苏,这种方式在台湾少数民族服饰中经常可以见到。同汉族早年妇女将肚兜作为内衣的穿法不同的是,高山族女性常将胸兜穿于外衣内并露出胸兜的精美纹样,大概出于高山族以饰为美的穿着理念。
2.护手套
图15是一只女子护手套,与常见手套比较,没有单独手指的部分,在黑色底布上面以十字绣工艺绣出花朵、花叶、变化菱形纹和三角纹等纹样。采用了红色调及其临近色来构成,整体的色调比较统一和谐。卑南族群学习刺绣比较晚,妇女们把原来的织纹改成刺绣的图案纹样,技法上来讲,刺绣比织布更简单易学,又因十字绣很容易上手,在各部落中有很多妇女都会采用,所绣的花样均以传统的纹样为主。
花环在卑南族群的服饰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族群的传统节日庆典时,人们穿上代表性的盛装后,头上必须佩戴花环。高山族有不同的方式来彰显个人的荣耀,与前面提到的男子为表现英勇头戴其猎获的兽皮和兽牙相类似,女子以织布技艺来赢得荣誉,对于卑南族群的老人来说,在年祭时,谁收到族人献上的花环最多,谁就是最受族人爱戴的长者。另外,还有一种方帽,成年人及老年人则会戴上插有老鹰羽毛的方帽。
衣饰同时具有社会功能,体现族群的传统风俗[7]。卑南是母系氏族,有着严格的年龄阶层制度。男子衣饰为不同阶层的主要区分标志。后敞裤是卑南族群男子的成年礼服,卑南族群有会所制度,男子12~18岁是少年阶段,18岁以后开始进入男子会所进行三年的训练,成为可以结婚的青年。少年穿浅蓝色的长袖短上衣,外面加单片式的短围裙,加系红腰带。成年之后到中壮年以上年纪才可以穿后敞裤。虽然后来随着刺绣技艺在服饰中的普及,刺绣礼服更为常见,然而在族人的观念中,织制礼服的价值还是比刺绣礼服的价值高,原因在于过程复杂而且取材不方便。
女子的胸兜为中式的裁剪和款式,是大陆汉族人移居台湾地区后,由于文化与技艺的传播而形成的。过去卑南族群少女身上多穿黑色长袖短上衣,内着胸兜,胸兜下半段施有刺绣花纹的部位会露在外面。服饰的刺绣纹样保留着高山族的特色,菱形纹和三角纹(变化菱形纹)源于对蛇的崇拜,花叶纹、花朵纹、蝴蝶纹是人们早期采集时代取自大自然的设计元素的艺术表达。
菱形纹和三角纹(变化菱形纹)是源于对蛇的崇拜,多彩菱形纹是卑南族群服饰上特有的纹样,其族群识别性较强,在男子无袖长背心、后敞裤、披肩及女子外裙上都常采用,族人认为这个图案具有蛇身纹(并非一定是百步蛇)及鸟纹(鸟的翅膀)之意涵。
卑南族群的贵族穿豹皮披肩,以豹牙、鹿角作帽饰,下着彩布或者挑织的套裤,平民用黑布缠头。卑南族群着竖式长裙,妇女着膝裤以遮下腿。
从100多年前日本学者的影像记录到50年后甚或是现代服装发展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加上族群的交流融合,高山族可以在市场上直接买到织好的棉布,再做加工纹样处理。后来随着化学纤维的普及,服装材质也多样化了,由于植物染料染色的步骤繁琐,取得不易,纯天然材质和手工技艺也随之弱化了。然而单纹饰的变化并不大,一些包含传统意涵的纹饰,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消失,反而更加凸显出特征,而且现在高山族的老一辈人有些还保留着为家人织布做衣服的传统。
作为母系氏族的卑南族群,有着传统的年龄阶层制度,对于男子服饰按照年龄进行区分,同时由于会所制度,男子成年前要进入会所学习本领并接受训练,所以在成长的不同时期会着不同的服饰。同时服饰也是彰显英武和显示荣耀与受尊重的一种表达形式。服饰的发展受到民族交融的影响,呈现出某种共性,就南部三个族群来讲服饰的类型和纹样存在着某些共性和差异,反映了族群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但是多年来,不管材质和服装形制怎样变化,作为社会文化意涵最有效方式的各族群服饰纹样依然变化不明显,这也表达了高山族的民族内聚力和对自身族群的认同。如何在新时代,以适应现代需求的方式来传承高山族传统的服饰文化,使其既保留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发扬这一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需要研究和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