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20-08-02 10:56许春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89期
关键词:自学能力

许春燕

【摘要】当前的教学现状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一种封闭、应试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必须要做到与其让学生“学会”,不如教会学生“会学”。由于当今社会,国家经济正处于快速的发展中。社会需要大量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创新实践意识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就要培养提高学生创新和自学能力。

【关键词】自学能力;自学培养;自学途径

自学,顾名思义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所学知识。我们认为学生是一种自主学习的劳动者和主人,在其教学中应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地参加各种的数学实践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整个数学的教学始终贯穿自学能力的培养,把自学方法始终渗透在数学的教学内容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应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认识入手。

一、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

(一)引导鼓励,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轻松愉悦的学习心情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学习的主要条件和动力,学生自主获得新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无非主要有两个,一是从别人的知识传授中学习和获得,二是从自己的探索和学习中获得,通过自己自学获得的知识往往比别人的传授更牢固。通过自学获得的新知,会使人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老师在教学时不要急求成,应创造机会,要让学生真正体会成功的喜悦,如,在六年级《分数除法》的教学内容讲授中,让学生认真复习《分数乘法》的教学内容,然后通过引导,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进行分析,在让学生用画图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领悟“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善于引导,适当的鼓励,让学生自己试着思考和探索,学会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对于学困生,适当地降低要求,低起点,设一个台阶,逐步的引导,每一步都能够给足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

(二)情境教学,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产生了兴趣,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在進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多使用适合学生的物品和用具,如,小棒、图片、计数器等。大量使用图片进行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动脑独立思考的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等等,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如,在课堂教学一年级《元角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卡片让学生认识元、角、分,在二年级的课堂上通过游戏让学生用卡片模拟日常生活事件中的人物和情景进行角色扮演,用这些卡片让学生模拟在商场购物,课堂上学生兴致高涨。这使整节课都充满了浓厚的趣味性。

(三)快乐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小学生非常喜欢做数学游戏,一些低年级的教师引导学生,让低年级的学生在做游戏中学,快乐地玩中学。通过这些游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游戏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小组对抗赛的数学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均衡地分配好、中、差的学生,然后组织小组之间学生进行激烈的计算对抗,最后通过对决胜出最优秀的小组,通过分组游戏,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共同进步,对自己所学习的数学就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习中也就能够学会创造性地做一些思考研究和总结,在对学习的态度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逐渐养成了自学的良好习惯。

(四)通过习题作业引导学生自学的兴趣

学生对待教师布置作业的态度有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凡是学校老师给他们布置的作业,一般学生都会自己完成,而凡是家长自己在网上、书店购买的学习材料,他们一般都不会自己去做,为什么呢?他们是把这些作业看成了老师给他们下达的命令和任务,教师没有给他们布置的作业一般是不用做的。这就是违背了我们的教育初衷,学生没有了自学的能力和意识。针对以上的现象,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对高年级学生的作业进行分层布置,对于低年级的学困生只要求他们能够完成基础练习题,中等生一般能够完成大部分思考类型的练习题,优等生则要求他们能够完成自己思考、分析的练习题,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不会认为这些作业对于他们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他们能够按照自己能力去完成作业。所以教师在批改作业后,把三种类型的作业进行分组,在组内表扬,让他们与组内同学进行比较,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与自信心。

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做好学生课前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每次教师在讲新课的前一天晚上,先让全班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第一次预习,要求他们能自己预习学会的知识都要自己预习学会,重点的内容一定要在文字下面画上一条横线,不懂的重点内容一定要打上“?”,通过自己的自学能学会的知识是不容易忘记的。在课堂上,凡是他们预习了自己学会的知识,他们一定会积极地发言;凡是他们对预习不懂的内容提出问题,他们一定会非常专心地聆听上课教师的讲解。在进行课前预习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地强化以形成一种自学的意识,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一定能逐渐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是可以将自己课堂上所学知识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为下一次自主的探索和新知识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

学生通过对数学的预习、自学,还有一部分没有完全弄懂的地方,在课堂上他们就会迫切地想把不懂的那些地方弄明白,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这部分基础知识的时候,他们就会聚精会神地认真听讲,开动脑筋思考,这时候教师和学生的目标都是统一的。这里我们说的教师讲解,并非完全采用了教师讲学生自己听的模式,仍然要充分发挥学生预习和自学的作用。如,对六年级《圆柱的表面积》的讲解时,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讨论,我们可以了解到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完全弄懂,但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的。比如,讲课时我们会问:“圆柱的侧面积是怎么计算的呢?”有一部分学生会主动回答用底面周长x高,老师又一次接着问:“为什么用底面周长来乘高呢?”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基本上都从圆柱侧面的展开图进行研究,侧面展开后的图形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圆柱的“底面周长”是相等的。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进行自学、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和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对问题的启发和引导,通过讨论让学生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且课堂上要求学生回答和讲解内容为主,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分析的能力、表达能力,综上所说,也就是自学能力。

(三)指导课堂小组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小组合作是学生人人参与的一种重要的课堂活动方式,指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在讲授数学时,对于比较难的数学知识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自学和讨论,这个阶段的合作应该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般都是中等生或者学困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优等生可以进行专题讲解,水平较高的同学相互交流研究和争论。教师平时要引导和鼓励全体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提出有疑问的问题,大胆地发表意见,鼓励学生争当小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当他越深刻地感受到他在教别人时,他本人想学习的愿望就越大。”这样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不仅其目的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的效率,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所学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中,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主体意识从而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张扬。

(四)知识难点的自学方法

教材当中有的一些概念、法则不容易理解,难于掌握,学生通过自学、与他人讨论,仍然有问题是他们无法得到解决的,教师一旦发现这个难点问题,要及时让全体学生对教材进行一次精读,在每次精读中把难点分散,逐个进行解决,以得到深刻理解。比如,六年级《正比例》的抽象性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抽象中正确理解两个相关聯的量之间关系?于是我把这部分数学教材的内容分成三段,让教师带着学生一段一段的进行精读,一段一段的提出疑问。第一段,笔者开始让学生在课文中思考什么样的量是“相关联的两个量”?这里笔者举出了生活中的例子:一辆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行驶的路程和行驶的时间是相关联的两个量。第二段,笔者开始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思考“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句话的什么意思,变化的量是随着增加还是随着减少呢?这里对学生进行了适当地分析和引导:如果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保持不变,那么行驶的时间增加了,路程也随着增加;如果时间减少了,路程也随着减少,概括起来也可以就是“同增或同减”。学生对这句话的含义就清楚了。第三段,笔者让学生思考“这相对应两个量的比值一定”这句话的什么意思,“相对应的两个量”也就是我们第一段课文中所说的“相关联的两个量”“比值一定”里的“一定”这句话是什么怎样的意思呢?笔者引导学生说“一定”,这就相当于“不变、相同”的什么意思。就这样,笔者让学生在课文中分段精读、精读一段、引导一段,就自然而然地把正比例关系的三个条件理解透彻了。

三、加强课外知识自学的指导

学生的观察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其实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除了数学的课前预习、课堂的引导,课外也非常需要帮助和指导他们有效的观察和自学。所以教师要通过指导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找区别、找之间的联系,养成仔细的观察、善于比较的好习惯。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多观看网络上一些数学视频和讲解,通过多种教学渠道自主参与学习,获取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数学自学能力。

四、让数学更接近生活,让学生结合生活提高自学能力

数学知识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顺应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观察,自主地搜集数学信息,发现和解决数学中的问题,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他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问题。这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数学,这样与学习实际结合起来,使他们深刻地觉得我们的数学是一门有趣、有实用价值的学科。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通过自学解决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京莉.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周宏,高长梅.养成教育全书(上卷) [M].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5.

[3]赵先朝.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数学教育研究,2015(5).

猜你喜欢
自学能力
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研究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
浅议自学能力在构建物理高效课堂中的重要性
谈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