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2020-08-02 10:47战添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0年13期
关键词:优化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战添

摘 要:我国正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提高单位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其中,优化内部控制,完善单位管理机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优化自身服务水平的重要方式。本文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际情况,简要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希望为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管理

一、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指由管理者制定的控制制度、管理措施以及操作流程等,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需要单位整体员工的共同参与,是为了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履行服务职能,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降低管理风险。行政事业单位体系对于内部控制建设的时间还较短,还没能建设出完善的制度体系,长期以来缺乏科学内部控制管理理论的指导。近些年来国家为提升政府机构服务水平,加大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问题亟待解决。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念

根据我國财政部门出台的有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定义,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管理目标,通过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从而防范经济活动风险。从财政部出台文件的相关定义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强调了经济活动的风险,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标准和针对性的执行方案来实现内部控制。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原则

第一,全面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开展必须包括单位整体的全部经济活动,从经济活动的前期计划方案,到经济活动中期的具体执行情况以及经济活动后期的监督管理,都必须纳入内部控制体系,做到经济活动的全面管理和控制。

第二,重要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为居民服务的政府组织,其涉及的业务活动单位较广,虽然要保证每项经济业务处于内部控制的管理范围之内,同时也需要着重关注某些重大的经济业务。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时要格外重视对采购环节、工程建设环节的监察管理,注意重要性原则。

第三,制衡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不能仅仅由内部控制管理部门进行,必须让全单位的各个部门参与进来,形成相互监督、相互管理的氛围,增强对各个部门的约束和限制,形成相互制衡管理的模式,提升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

第四,适应性原则。财政部门出台的有关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规范,为行政事业单位做好内部控制工作指明了大方向。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各个行政事业单位职责划分更加明确,所担任的责任和相关的业务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不能照抄标准,要关注自身业务活动的特殊性,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自身经济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来针对性地建立内部控制系统,这样才能贴合实现,减少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阻碍。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职责分工不明确

首先,单位内没有设置完善的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关岗位职责分工的要求来看,有关经济业务的审批和执行岗位要分离、执行与监督岗位要分离、资产的决策和采购要分离,等等。但是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中,会计核算、审批决策和资产保管等岗位并未做到严格的职责分离,很多单位内部都存在着一人兼任多个岗位的现象或是一个部门管理多项不相容业务。

其次,部分单位没有遵守关键岗位责任制。行政事业单位在履行职责,开展经济业务活动时,必然存在某些岗位对于业务的开展会产生关键作用,这些岗位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能力,承担相应责任。但是很多岗位由于内部人员流动不足,难以做到岗位与技能的匹配。

最后,考核结果与奖惩不一致。在单位内部根据工作效率和考核激励才能鼓励先进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很多岗位的考核结果没有针对不同岗位特征设置评选标准,关键岗位的员工与全体员工一起参与优秀员工评选,不能突出关键岗位的重要作用。

2.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

行政事业单位利用信息化技术结合内部控制是当前提高内部控制效率、优化行政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但是信息技术与内部控制的有效结合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普及还存在很大空间。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信息收集、传递上滞后也是阻碍内部控制优化的重要原因,单位内部上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传递和沟通,降低了部门之间的合作效率。

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充分运用现代化互联网技术,单位与单位之间没有构建通畅的网络,全国不同地区同性质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实现信息联网,不同单位和不同地区单位之间的交流还停留在传统的电话、信件和人力上,跨单位或跨地区的经济业务开展效率十分低下。在单位内部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形成对数据信息的统筹整合,管理者难以及时掌握和了解单位内部的人力、资金等信息,大大增加决策成本和时间,降低单位的运行效率。

3.未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首先,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意识,预算编制不全面。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大多来源于国家财政部门的拨款支持,预算编制方案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单位经济活动开展的资金支持力度。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流程没有形成规范,过于主观随意性,财务预算只被认为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其他部门的配合度较低,导致预算数据缺乏真实准确性,从而导致预算方案质量不高,预算编制方案也更多倾向于预算总额,而缺少明细预算账目。

其次,缺乏预算绩效考评制度。预算绩效考评制度是对预算执行情况的一种监管和反馈。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中都缺少有关考核评价制度,仅仅规定“需要在预算管理后期开展绩效考评”,而对于如何进行绩效考评没有进行明确的规范,也没有制定绩效考核流程和标准,导致实际工作中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优化措施

1.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要优化岗位分离制度。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不相容岗位分离,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业务规范,单位可以编制相关的岗位职责说明书,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责任和权利,对不相容的岗位做到明确定义和划分,落实岗位分离和分工,既能提高岗位规范,也能提升单位整体的管理效率。

其次,要建立轮岗制度。健全的轮岗制度,能够有效提升单位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减少岗位人员之间的利益牵连。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轮岗制度,将新入职员工纳入轮岗体系,帮助新员工高效适应单位的工作氛围和整体业务流程,另外也能让单位管理者快速发掘每位员工的优势,为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建立起扎实的优秀人才团队。

2.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首先,要强化风险意识,制定风险预警标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没有形成风险管理意识,因此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单位必须针对自己的实际管理状况,结合单位的发展战略和服务标准制定风险评估目标,为单位的内部控制设定风险标杆,将风险方案目标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在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氛围。

其次,结合风险目标,进行风险分析。针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状况,要着重对风险的产生原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的可能损失程度展开分析,要理清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导致的系统风险还是由于部门或人员执行失职导致的特殊风险。在开展风险发生可能性及损失分析时,要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有些风险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金额较小,但是可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信力造成巨大影响,因此也要格外关注并及时制定防范措施。

3.完善资产管理工作

首先,严格对资产购置的审批和验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购置,单位必须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对于资产的型号、数量、功能做出明确的规定,在资产购置前,必须经过采购部门、财务部门的严格审批,杜绝采购由管理者点头即可的做法,采购过程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的程序开展。另外,要增强资产验收环节的规范性,尤其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大型机器设备,有必要时需要聘请外部专家进行验收审核。

其次,重视资产的日常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种资产都是属于国家资产,需要受到保护和重视。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管理资产时,要建立固定资产台账,针对资产从购买、入库、使用到折旧、报废、清理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及时录入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单位资产的管理,必须设置专业的管理人员,负责一定规模和范围内的资产清点和管理,若是资产管理人员发生变动,在变動之时要做好资产的盘查和交接工作,规范责任分配。

参考文献

1.匡群英.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财会学习,2020(15).

2.陈莉.简述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财经界(学术版),2020(08).

3.谭艳.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06).

(责任编辑:王文龙)

猜你喜欢
优化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浅谈铁路机务系统机械动力设备优化管理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