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辨析

2020-08-02 10:48李荣芬
江西教育B 2020年7期
关键词:综合性语文课程学科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携着“综合”与“活动”的两翼,与综合实践活动、德育实践活动等很容易混淆。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提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效。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

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前者姓“语”,后者姓“综”。它们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各自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应正确认识它们各自的课程性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为了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目的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手段是借助实践活动,属于语文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围绕语言实践进行,语言实践离不开生活情境,不管是虚拟情境还是真实情境,都以学习语言为中心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再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真实生活”“发展需要”“探究、服务、制作、体验”这些描述表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活性更强,活动空间和活动形式更丰富,其跨学科的特点更关注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是一种“无学科痕迹”的课程,而综合性和实践性是两个凸显的性质。

(二)课程设置

在这里讨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一个关键的前缀,即“语文”。语文综合性学习从属于语文课程。语文课程需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每周课时数。语文综合性学习则可以依据教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安排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不同,主要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小学一、二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平均”一词告诉我们,根据活动主题的特点和具体活动需要,可把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有机结合起来,灵活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是重要的、独立的课程,要有专业的教师队伍。

(三)课程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语文课程实施的理念,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一共呈现10项任务目标,均与综合性学习密不可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主要突出的是综合性学习指向:结合语文学习,观察自然和社会,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团结合作,学会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表达观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为: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总目标不侧重任何一门学科,而是首先注重学生自身经验的积累、运用,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吸取了学科课程的经验,在实践中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横向联系,也实现跨学段、跨年级的纵向联系,积极推进学用迁移、知行合一,积极朝向“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

(四)课程内容

语文综合性学习根植于生活,着眼于语言发展,具有超越学科界限的视野。组织和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几点:第一,基于教材设置和学生实际设计活动主题;第二,注重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第三,尝试运用多种语言形式。生活中需要表达的内容很多:事物、态度、情感……讲究布局谋篇的文章和只言片语的信息是表达,表格、图片也是表达;纸笔可以用来表达,PPT、微信、抖音都可以用来表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分析解决,所获得的知识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其他实践活动的区分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条件,人类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受到语言本身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团活动、德育活动、文化传承活动等,都可以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载体,都可以归属到综合性学习的范畴中。正是由于很多实践活动都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搭建平台,因此人们更容易混淆。

(一)目的区分

例如,学校在小学五年级开展“饲养金鱼”活动,要求学生先了解金鱼的习性、特点,再去购买鱼缸、金鱼、饲料,饲养过程中观察并记录金鱼的习性,并组织阶段汇报和总结汇报。首先肯定,这是一个实践活动,这个活动需要搜集整理资料、分析归纳,需要团结合作、各尽其所长,需要综合运用、创意表达,每个环节都使用到语言文字这种工具。这是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呢?这要看活动安排的目的。如目的是训练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培养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则为科学实践活动。其他诸如“喜迎国庆”“金色的秋天”“纸杯的旅程”“让名著中的人物走出来”等,都要先看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二)任务区分

一般情况下,实践活动都是靠任务来驱动完成的。如组织“中华传统节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至少要完成如下任务:任务一,搜集整理中华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按照时间顺序,小组合作绘制一张“传统节日图”,或编制一份手抄报,要能体现出节日的风情、习俗;任务二,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传统节日,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自命题创作一篇文章或一首小诗;任务三,搜集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并用诗配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任务四,选一个项目,如“传统节日中的美食”,深入研究,然后撰写一个小报告。这四个任务形式多样,体现了多感官参与、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其中心都是指向“语言文字的实践与运用”。而如果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任务就会相应发生变化,其更关注的是不同的节日习俗表达了怎样的文化背景,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哪些意义,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等。

(三)过程区分

由于目的和任务的不同,活动过程的区分就比较明显了。以语言实践为主题,以综合性语文知识、跨学科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突出自主、合作及充分利用网络等多元学习平台的实践活动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以突出某一主题、某一领域,或突出某一学科素养或学科能力为特征,虽然也具有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特点,但不强调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过程实践,就不属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而是其他德育类、学科类的实践活动。

(四)活动结果的评价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以语言运用为主要内容,需要制订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其他德育类实践活动以德育目标为评价导向,学科类实践活动以相关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来组织多元评价。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大语文”的实际践行,它更接近真实的语文学习。尽管它与综合实践活动及其他实践活动都有一定联系,但我们更应辨析它们之间的差别。准确掌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性质与特点,有利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无棣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王荣生,申宣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李荣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探索[J].语文建设,2019(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综合性语文课程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超学科”来啦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