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在心中,行文如水更轻松

2020-07-31 09:41赖崇洁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起承转合

赖崇洁

摘 要:“结构是一切意思和意义的基础”,当代美学家M·李普曼曾说,“没有结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都不可设想。”的确,建筑师造房前也得先画好结构图,作文也如此。文学家歌德说:“结构文章像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连接起来,才能真正形成一个鲜活灵动的有机整体,才能写出好文章。”写作时,只有匠心独运地把材料组织得精巧,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

关键词:中考作文 布局 方法

我们承认,作文是用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认识的,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形式,如何表情达意?张志公先生也强调:“定出公式和框子是不对的,但是要求初学者熟悉并且掌握作文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还是需要的,对于初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条理也是有益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综上所述,可见掌握一定的作文布局方法对于写出好文是非常关键的,况且考场作文有字数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学生必须掌握确保自己正常发挥的作文布局方法。

一、中考作文布局常犯的错误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对文章的结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基础等级是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发展等级是结构新颖、构思巧妙。前者要求作文有开头、结尾、主体三大部分,没有残缺不全的毛病,布局周密、前后连贯、层次分明,没有颠三倒四的毛病,文章祥写和略写的内容安排得很恰当,没有主次不分的毛病,可以评到二类文以上。后者要求写作时材料的安排和文章的结构形式能不落俗套,给人新鲜之感,文章情节的构思能做到让人“意想不到”,比如文章运用了先抑后扬、悬念迭出、一波三折、明暗双线结构,等等,符合这一要求才能达到一类文。而我们的学生更多的是停留在基础等级,更糟糕的在布局上常犯错误。除此以外,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在文章结构方面还存在着以时序贯穿式的结构平铺直叙、用空间转移式行文呆板生硬、安排时空交互式时混乱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考场作文更上一个台阶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这些弊端,写出在结构上摇曳多姿的作文来呢?

二、中考作文布局的方法选择

这几年,我们广西中考作文重在叙写生活的真情实感,重心明显偏于记叙性文体。记叙性文章常常根据时间、空间、事物的逻辑分类或感情的变化来安排顺序,为更饱满的表情达意、舒展文采,更多的考生选择记叙散文。记叙散文虽没有严格的程式,也要遵守“起承转合”的行文规律。凭借本人二十几年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经验,结合今年参与本市中考命题的培训、学业水平测试命题、中考作文评卷仲裁等工作实情,发现中考作文运用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的满分作文较多。这也是本人一直用来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布局的方法。那么何谓“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在《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泛指文章做法。这种行文顺序往往也是我们平常的思维顺序和表达顺序。因为人们认识事物,总是由一面到多面,由外在到内涵,逐渐深入,逐渐清晰。这一过程,有曲有折,有阶段性,遵循人的思维规律和语言次序,可给学生提供一个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的“样子”,按照这个“样子”进行作文构思的训练,学生对谋篇布局的把握能胸有成竹。并且这种结构模式也适用于中学阶段的大部分文体。下面以去年本市一篇满分作文《那天, 阳光正好》为例谈谈这种布局的具体写法。

那天, 阳光正好

①那一天,阳光正好。我刚好遇见您,我敬爱的老师,您像阳光--样温暖着我们。(起)

②那天,您穿着粉红色上衣配牛仔裤,头乌黑秀丽的头发披在肩上。我本以为您是一个“指挥家”,但没有想到您和我们一起打扫了整个教室。或许就是從那时候起,我就认为您是阳光了吧。(承)

③阳光是温和的,像阳光一样的您,也是温和的。体育中考的前夕,您准时来到操场上,顶着烈日,和我们一-起努力。“快点,加油!快到终点了,加油!冲—”您为我们鼓励加油的样子,像极了一个孩子。阳光下的您闪闪发光,像一颗宝石,阳光下,我分明看到您眼里闪过一-道泪光,您却说那是汗,老师,三年时光,真的感谢您陪伴我们一起度过,您对我们的好,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承)

④阳光是炙热的,像阳光一样的您,也是炙热。那天,您拿着棍子,怒气冲冲地走进教室,我们低着头,仿佛躲避危险的鸵鸟,把头深深地埋在题海里。“对你们说,我说多少遍了,观点和结论不能一样,理由至少写两点,天天和你们强调,你们就是不听,今天就让你们长点教训。”拿着棍子,你从教室的一头走向另一头,却狠不下心来惩罚我们,手上的棍子,似乎心疼,添了几分怜爱。就算我们做错了事,您也舍不得惩罚我们。(承)

⑤亲爱的老师,我们总说您是阳光,因为您温和、炙热,像极了阳光,您总是以艳阳般的暖意关怀着我们。三年时光真的很长,它承载了我们的美好时光,三年时光真的很短,转眼我们就要各奔东西。可是老师,我们真的很舍不得您。(转)

⑥三年前的那天,阳光正好,我们刚好遇见了您,是您领着我们追逐青春,不负青春年华;三年后的今天,此刻我正坐在考场上,教室外阳光很好,小鸟叽叽喳喳地唱着歌,风儿轻轻拂过枝头,考场内只听到沙沙的写字声,想起往日和您一起奋斗的时光,我有些想笑,却又想哭,或许,是对分别的不舍吧!(转)

⑦阳光似您却不如您,您像阳光胜于光!(合)

⑧从此我们的明天,阳光正好!我定不负您和时光!(合)

1.所谓“起”,主要指起领全篇的开头。它要求简短只能在三五行内必须切题定位,切题就是句子内必须出现标题的关键词;定位犹如导航的目的地,告诉读者你就标题具体想写什么。例文第①段的“阳光”是切题的中心词,“老师像阳光”是定位写作的指向。这样的开头既能点名中心又能很好地引出下文,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帮学生马上打开话题,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表达的中心,而不至于受到万事起头难的纠结。那么,“起”的点题中心词何来?命题作文的题目中就往往有主题词或中心词: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则需要从所给的材料中揣摩、选择、确定一个中心,然后或直接将中心写出。对于限时的考场作文,开篇切题定位法是一种既能达到中心突出又能快速引出自己熟悉的材料的写法。只要定位的方向(即立意)有自己擅长的材料去展示,那么下面的行文就是轻车熟路的事了。如满分作文《与心灵的对话》的开头:“我喜欢寂寞,喜欢在夜深人静时独处一室,这样我就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切题),我在对自己的反省中,感受到前进的力量(定位为写前进力量的事)。当然,“起”最好做到既引人入胜,不落窠臼,又能紧密切题,它的方法可选择:开门见山法、写景抒情法、名言发端法、欲扬先抑法、修辞增色法、设置悬念法、巧引题记法、分设标题法等。“起”除了用于全文的开头,还包括作文中每段的开头。每段的起始句也并非随意而为,一方面要开启下文,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本段的中心,以及与其他句子的逻辑关系。

2.所谓“承”主要指文章上、下段的承接、联系与过渡,要承接开头的定位引出人,交代事。如例文第②段就是承接开头“阳光是老师”的人来写,围绕“阳光”的事铺展。“承”的部分更要使内容有变化、有起伏。如例文第③段“阳光是温和的”;第④段“阳光是炙热的”,抓住“温和”和“炽热”的不同比喻义铺陈开写出老师对学生的爱与严的事。“承”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因此点题之后从各方面、多角度运用想象、比喻等手法围绕中心充实内容。同时要注意详略得当,点面结合。如课文《社戏》中,放牛、钓虾、看戏、偷豆……作者用了好多细节来表现“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起),就是详略得当的“承”;《口技》中,对一家人由睡而醒、由醒而睡和救火三个细致的场景描写承接“京中有善口技者”(起),是内容有变化、有起伏的“承”。“承”的方法主要有:词句渡法,段落过渡法,引线串珠法,巧合妙胜法等等。

3.所谓“转”,主要指文章内容的转换、表达的变更,也指文章内容的荡开与发散,使内容有变化、有起伏。如例文的第⑤⑥段,由前面的②③④段承接叙写老师的角度转到抒写我,侧面凸显老师“阳光”的作用,为最后的“合”蓄势张力。“转”除在全文叙写对象角度场景、从外观转向内涵的揭示等方面的转换外,也包含一段内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融合。“转”要有真实的故事、出彩的美句、引人入胜的场景,是提供获得语言流畅优美得分点的一出,也是作文的“猪肚”部分,如律诗的颈联一样必须展开精彩的描写。如例文就把人物转放在具体的情节、场景中,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情景交融,演绎作者的真情实感。“转”是文章"不平"的关键所在,是文章题旨得以升华的主要技巧。转的方法主要有:抑扬生变法,欲擒故纵法,兴生波澜法,镜头剪接法,设悬解疑法等。

4.所谓“合”,主要指收束全篇的结尾,对上文的整合、升华、卒章显志,如例文第⑦⑧段在每部分都有“您如阳光”“阳光一样的您”的词句,这些词句既是“起”的点题句,又是“承”的过渡句,在“合”的部分整合,在上文的基础上升华情感,达到了结构严谨、主题突出的高分点。 古人说,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即言结尾不仅要紧扣中心,注意全文的整体性、一致性,同时也要注意锤炼语言,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并让人回味无穷。那么怎么来“合”呢?“合”的方法主要有:首尾呼应,文题呼应,文中呼应,细节呼应,关键词呼应,悬念呼应,伏笔呼应,文外呼应,点睛呼应,余味呼应等方法。

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是:引出话题、铺陈话题、宕开话题、结束话题、曲折有致、照应圆合。“起”落实点题定位的任务;“承”紧接开头加以展开;“转”推进一层,转入深处;“合”圆合全文,照应深化。以这种结构格式写出来的文章,一可以眉目清楚,即开头更明豁妥帖,结尾更警策合拍,使全文层次井然,衔接吻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二可使内容丰蕴深刻,重点突出,中心明确。学生容易逐项展开。可以说既综合了小标题并列式、时序贯穿式、空间转移式、时空交互式、逐层深入式等记叙文结构类型的优点,又舍弃了它们的不足。很好地解决了中考作文布局常犯的“撇开中心,横生枝节;恣意妄为,逻辑混乱;层次不清,分段失当;缺乏过渡,忽视照应;剪裁不当,头重脚轻”这五大错误。是一种行文的“水结构”(一气呵成,文随意转,自然灵动)。正如大师林语堂所言:“作文只需顺势,如一条小河不慌不忙,依地势之高下,蜿蜒曲折,而一弯溪水妙景,遂于无意中得之。若必绳以规矩方圆,量以营造法尺,结果只成一条其直如矢毫无波澜毫无曲线的运粮河。”这种曲折有趣,而又自然天成的构思,自然能满足阅卷老师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心理从而获得高分。那么,如何使之行之有效呢?

三、“起承转合”布局的训练

任何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有方法的训练。阅读教学和课后练笔就是写作训练的两个翅膀,写作训练能走多远、飞多高,取决于双翅的坚实、宽厚程度。为了配合“起承转合”式结构写作训练,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由浅入深地从各种文体的文本中让学生体会强化训练。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易懂的打油诗通过对比用来认识辨别“起承转合”各部分的作用。如《四季歌》(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赋白雪诗)和《杨柳树》(东边一棵杨柳树,/南边一棵杨柳树。/西边一棵杨柳树,北边一棵杨柳树。/任你柳丝千万条,/怎么系得行人住?)进行对比,体会什么叫“转”和“转”的意义。明显的,第一首诗平铺直叙四季之景,而第二首就有“转”,境界为之一变。这就是典型的“转”的例子。

我们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起承转合”写法的妙处。一首律诗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全诗基调;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首联开篇记叙是“起”,点明题目到朋友的村庄;颔联描写是“承”,紧接上面写朋友的村庄怎样; 颈联叙事是“转”,由写景转到叙写村庄生活之事;尾联虚写是“合”,抒写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整首诗的背诵理解思路都一目了然。又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开篇第一节点题描绘了一幅秋风破屋图,第二第三节接着承上刻画了 群童盗茅与 破屋漏雨的两幅画面,进一步叙写了秋风破屋后给作者带来雪上加霜的事。第四节是转与合,由自己居无所转到愿得广厦庇天下寒士的抒发,最后卒章显志。课内外许多叙事类的古诗文,教师常常有意按“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去指导阅读理解,触类旁通到写作中,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熟悉并很快掌握这种的行文脉络。

在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领悟模仿“起承转合”的布局。如上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整合,如开头有没有点题定位的词句?學生很快找到“母亲”(切题)“勤劳的一生”(地位),这是“起”。接下来是不是围绕母亲勤劳的一生来承接写?详略安排写了母亲勤劳一生的事?这是“承”。老师指明文章最后几段作者把重心转到抒写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排比句段的布局,议论抒情的转换把文章情感推向高潮,这是“转”。最后整合中心,行文如流水,很好地为主题服务。又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背影》等文章,都可以作为范文引导学生按“起承转合”的布局训练阅读仿写,效果非常好。

结语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关于中考作文布局的小看法,作文有法可循又文无定法,作文指导的路漫漫兮,吾将继续上下而求索。

猜你喜欢
起承转合
基于“起承转合”的中小学生智创素养培育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起承转合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起承转合”结构运用
语文教学应由表及里
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与四格漫画的融合初探
议论文写作学法指导一则
初中数学概念“起承转合”教学模式
政治课堂注重情境串联研究
幼儿园种植课程建设中“起承转合”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起承转合”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