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性交互研究

2020-07-31 09:35李雅丽杨上影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网络学习内容分析

李雅丽 杨上影

摘要:“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丰富的社会性交互活动有助于在线学习的开展。文章以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设的《微课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以期了解综合讨论区、教师答疑区和课堂讨论区三个模块,从开课到课程结束这段时间人数的总体变化情况、总帖数的变化趋势、每日新增帖数的变化情况以及三个模块主要讨论的内容。希冀对今后的慕课开发者、平台设计者以及慕课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网络学习;讨论区;社会性交互;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0-0083-04

一、引言

在MOOC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以一个实践者的姿态参与其中[1],2014年5月8日,“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开通。之后大量优秀的课程上线,并且免费开放,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学习。在“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下,丰富的社会性交互活动有助于在线学习的开展,MOOC大力创建讨论模块,并把讨论区的有效讨论纳入最后的成绩计算,鼓励学习者讨论,并设计讨论主题引导学习者进行讨论,从而促进课程的推进。

本文以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设的《微课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以期了解综合讨论区、教师答疑区和课堂讨论区三个模块,从开课到课程结束这段时间人数的总体变化情况、总帖数的变化趋势、每日新增帖数的变化情况以及三个模块主要讨论的内容。希冀对今后的慕课开发者、平台设计者以及慕课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核心概念界定

网络学习社区是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习者提供的自由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一个交互、协作的学习团体,成员之间通过网络和通信工具进行交流、分享,获取知识,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2]。

“交互”在社会学理论中又称为社会互动、社会交往,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互相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3]。最早提出社会性交互这一概念的是加拿大著名学者托尼·贝茨 (Tony Bates),他认为社会性交互是指两个或多个虚拟社区成员之间的交互[4]。随后国内的学者王爱梅、李良等人也对社会性交互进行概念界定。本文更多关注的是社会性交互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教师的约束,学习者自由、灵活交流的特点和规律。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南宁师范大学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设的《微课设计与制作》课程论坛发帖记录为研究对象。该课程从上线到课程结束(2016年6月1日 至 2016年8月3日)选课总人数达15536人。截止到2016年8月3日讨论区关闭,共发1540 个讨论主题,剔除同一个IP发重复内容和课程教师发出的主题帖共109个,现对1431个讨论主题(暂不考虑主帖里的回复和跟帖数)进行分析,话题讨论范围涵盖比较广。因此,本研究对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微课设计与制作》讨论区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发帖主题、发帖时间、参与讨论人数变化、讨論区的文本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3.信度分析

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可以根据公式计算而得,R=。 其中,R为信度,n为评判人的数量,K为平均相互同意度,计算公式为K=(M为评判人完全同意的类目数,N1为第一位评判人分析的类目数,N2为第二位评判人分析的类目数)[5]。研究内容分别由两位作者独立编码,然后通过计算可知在交互质量分析阶段,信度约为0.913,具有较好的信度。

四、数据分析

1.课程学习者参与讨论的人数随课程阶段的更新而变化

从图1中可以看出,MOOC学习过程中,参与讨论人数达到第一个峰值的时间为6月16日,随后峰值时间分别为6月22日、6月29日、7月6日、7月13日等,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时间点几乎都是每周课程内容更新的时间。第三周(6月29日)课堂交流区参与讨论的人数达到本课程开课5周中最多人数319人,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第三周课程的主要内容相关,即微课的选题与教学设计。同时从上述数据也可看出,从第三周开始,课堂交流区参与讨论的人数流失严重,坚持到最后的学习者较少,再次证明MOOC退课问题的严重性。针对以上问题,课程建设团队可以考虑将按周更新内容改为按天更新内容。

2.课程学习者总发帖量呈递增趋势

图2显示综合讨论区和教师答疑区的累计帖数随开课时间的变化呈递增趋势。由图3数据可以看出,课堂讨论区的人数随时间变化呈阶梯状,每上升“一个台阶”的时间分别是6月16日、6月22日、6月29日、7月6日、7月13日,这些时间点恰好是每周课程更新的时间。

3.每日新增帖数随课程更新时间而变化

从图4可以看出,三个讨论模块中,教师答疑区和综合讨论区每天新增参与讨论人数的变化比较明显;教师答疑区参与讨论的人数达到峰值的时间与课程更新的时间相吻合;教师答疑区参与讨论的人数与综合讨论区参与讨论的人数是相对的(如6月16日、6月22日、6月29日、7月15日、7月23日)。由此大概推断,在这三个讨论区活跃的学习者可能是同一批学习者,根据人的注意力通常在同一时间内只能专注做一件事的理论,不难理解在同样的时间点,教师答疑区的人数达到峰值,综合讨论区的人数达到谷值。课堂讨论区每日新增的人数是相对稳定的,而7月6日和7月13日出现小起伏,经过核对这两个时间点恰好是课程内容更新时间。起伏的大小应与本周的课程内容和讨论主题密切相关。

4.课程学习者主要的发帖时间

由图5数据可知,下午16:00发帖人数达到高峰124条;其次是上午10:00点发帖人数达到117条。同时还可以得出,上午9:00点到11:00点、下午15:00点到17:00点、晚上21:00点,这些时间段学习者的活跃度相对较高。课程团队应在这些时间点加强与学习者的互动,这对于提高学习者的社会性交互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讨论区表现活跃的学习者更容易获得证书

通过与课程后台数据匹配可知,课程讨论区中活跃度前10的学习者(见表1),有8个拿到证书,其中C1、C2、C3、C6、C10学习者拿到优秀证书。C1发出的两个主题帖分别为“互联网走进课堂”和“新的学习开始了”; C2发出8个主题帖,回复数173条;C3发出的主题帖较多,为25个,该学习者提出的主题主要是关于课程内容的讨论以及课程管理的建议与评价;C6发出的两个主题帖分别为“发现用手机学习会错过作业”和“微课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包含的形式具体有哪些?”C5、C7、C8拿到合格证书;C4参加一次单元测试,另外有一次没有提交作业,其余三次作业有提交但分数较低,说明其课程参与度较低;C9只参加两次单元测试,作业一次也没有提交。分析原因可能是学习者本身没有拿证书的意愿,只是想学习本课程。总体来看,讨论区表现较活跃的学习者,获得证书率也相对较高。

6.讨论主题内容是影响参与讨论人数的重要因素

在本课程中,教师共发出30个讨论话题(见图6),1、2、3、4等分别代表讨论主题1、讨论主题2、讨论主题3、讨论主题4等,以此类推。相关数据显示,讨论主题1至5,参与讨论的人数趋于快速“下降”;讨论主题6到17,参与讨论的人数趋于缓慢“下降”;讨论主题17之后,参与讨论的人数基本趋于“稳定”。这与MOOC学习者在前两周高退学率的相关研究是一致的,参与讨论的人数变化与讨论主题的内容也是密切相关的。如:讨论主题1是“请各位教师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参加讨论的人数最多1568人,这个主题对于不同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等的学习者都有话可说,再加上其是本课程的第一个讨论主题,所以参与人数相对较多;讨论主题30是“对这门课程设计、内容等建议”,参加讨论的人数最少,只有491人,可能这对于初接触该领域的学习者来说较难回答。

7.MOOC课程讨论区社会性交互分析

论坛是学习者交互的主要工具,论坛体验效果直接影响学习者互动讨论的积极性[6]。《微课设计与制作》的讨论区主要由讨论标题、发帖人员类型、回复数量以及讨论内容等组成。标题是对帖子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因此本部分将每一条标题作为一个分析单元 (暂不考虑帖子里具体的回复内容),以后台得到的数据为准,共得到 1540 个讨论主题。借鉴已有研究的类目分析方法,本研究将MOOC课程讨论区的主题类目分为课程学习类、教学管理类、平台使用类以及学习心得和建议等。剔除同一个IP发重复内容和课程团队发的讨论主题共109个,现对1431个讨论主题进行分类统计。为了客观描述学生的发帖行为,本文深入研究了本课程讨论区的内容,利用讨论帖中的关键字、词或短语,归类出五大类发帖主题,并将其讨论内容进行客观分析[7],详见表2。

从表2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MOOC课程学习者讨论的话题比较广泛,但主要关注的是“课程学习类”

MOOC课程学习的讨论话题有平台使用类、课程学习类、教学管理类、学习心得和建议以及其他。其中“课程学习类”的主题帖最多,912个,占全部主题帖的63.73%,说明MOOC学习者主要以知识点的学习为主,有较强的学习动机,积极参与讨论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具体关于知识点的探讨如下:

老师,我们后期设计的微课必须用于课堂翻转吗?我认为微课更适合于知识的课后巩固(对于低年级学生)和自学活动(大学生),目前国内很多学校都采用您所推荐的翻转课堂,但其往往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教师们会认为参照国外好的教育模式能够提高我们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在微课制作中存在很多问题。我觉得翻转课堂只是一种形式,我们可以利用微课来进行中国教育初步的改革,但是我觉得大多数课程目前都不适用于翻转课堂,不能说为了跟风就直接学习国外的教育模式,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应当考虑国情和当前国家的教育水平。那么,老师您是怎么想的?

可见认真学习的MOOC课程学习者,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区中,与教师或同伴学习者进行深度交流学习。

此外,作业疑问占课程学习类的23.25%。大部分是咨询作业是否可以延迟交或补交,如“老师你好!我7月7—12日外出出差,期间没有电脑,错过了第三周作业的互评,有没有补救措施”;有的是找不见作业在哪里下载等等。从学习者发帖内容分析,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一是部分MOOC课程学习者对“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不是很了解;二是MOOC课程学习者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而课程资源寻求主要是指学习者询问在哪里下载资源或是否可以提供课程中的微课等问题。如:“第三单元软件包在哪里找?”“感谢老师提供的精彩案例,请问这些案例的PPT课件可以传给我们吗,谢谢”“请问本课课件能否下载,看个一两遍不过瘾啊”等等,说明部分学习者对优质资源的渴求。

(2)“学习心得和建议”受到MOOC课程学习者的关注

MOOC课程学习者除了关注“课程学习类”内容外,发“学习心得和建议”类的帖子也较多。他们主要是分享或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想、心得、建议等。如:“老师的讲解很接地氣,太适合我们草根族了。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心指导!也感谢各位同学的陪伴!”“课程团队的老师能否建立一个QQ群,便于大家交流讨论呢?课程团队也可以组织一些教育新技术的线下培训活动,组织大家培训等”。其他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交流内容很少,说明该课程学习论坛的有效使用率较高。

(3)“教学管理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教学管理类主要是课程安排、考试安排、成绩管理、证书申请。其中成绩管理占教学管理类的53.99%,说明MOOC学习者对成绩管理的关注度很高。有关MOOC平台使用类的帖子共出现25次,占1.75%,其中涉及的问题主要是互评功能的使用、视频无法观看等。分析其原因:一是学习者对MOOC平台相关功能不熟悉;二是MOOC平台建设有待完善,这些都是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应该改进的地方。其他类是一些闲聊灌水帖,占3.36%,进一步说明本课程学习论坛的有效使用率较高。

五、总结

通过统计和分析基于MOOC的《微课设计与制作》课程讨论区的内容,初步得出以下结论:①从课程上线到课程结束,讨论区参与讨论的总人数会随课程更新时间而变化且呈下降趋势。②综合讨论区和教师答疑区累计发帖数随开课时间的变化递增;课堂讨论区的发帖数随每周课程的更新时间呈阶梯状增长。③教师答疑区和综合讨论区每日新增帖数随课程更新时间而波动较大。④课程学习者的发帖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午9:00点到11:00点、下午15:00点到17:00点、晚上21:00点三个时间段。⑤讨论主题的内容是影响参与讨论人数的重要因素。⑥讨论区表现活跃的学习者更容易获得证书。⑦MOOC课程学习者讨论的话题比较广泛,其中讨论最多的是课程学习类,其次是学习心得和建议。

总之,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有效的社会性交互是提高网络学习社区学习质量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和海,李起斌.“中国式MOOC”概念探讨及平台优化策略研究——基于中文MOOC平台的调查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5):81-87.

[2]张新明.网络学习社区的概念演变及构建[J].比较教育研究,2003(5):55-60.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姚芳芳.现代远程教育中基于网络的社会性交互环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5]谢幼如,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2.

[6]王美静,王海荣.基于学习者视角的国外MOOC平台比较研究及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7):26-34.

[7]刘智,张文静,孙建文,等.云课堂论坛中的学习者互动话语行为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9):95-102.

[8]曹传东,赵华新.MOOC課程讨论区的社会性交互个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6(3):39-44.

(编辑:李晓萍)

猜你喜欢
网络学习内容分析
网络教育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基于云计算的多媒体网络学习平台系统架构
改革开放以来幼师学前心理学教材发展演变历程
“老人摔倒”新闻正面报道的负效应研究
MOOC时代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研究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网络学习行为背景下的慕课教学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开展基于云平台网络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培养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