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需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能力及语文情感为目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价值观,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由此可见,教师需要发挥出该教学方式的作用,完善语文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基于此,文章就情感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应用方法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情感教学;高中语文;应用
一、 引言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至语文学习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及背景,有利于积极影响学生的性格及思想观念,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教师需设立合适的教学形式,进行理论、阅读、作文三方面教学,帮助学生感悟语文课程内容的发展意义,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另外,教师需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融合探究式、情境式教学方式的特色,改变原有语文教学方式,在特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二、 情感教学基本概述
情感教学就是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辩论、朗诵、多媒体教学体验中,全面的感知文学作品的特点、意境及思想感情,这一教学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自主挖掘、感受作者的思想。比如,可利用生词、短句体会作者的所见所想,快速地了解作品本身的创作意义。另外,这一教学形式需要教师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文章大纲、各段落的中心思想以及文章表露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如《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既突出了春季的形象特点,瞬間给读者呈现了生机盎然的情景,还提升了文章意境。学生就需要利用这一字,判断出文章的真实情感及文章意境,进而使学生感受到独一无二的文字魅力。
三、 结合文章类型,感受文章情感
高中语文教材涉及古诗词、议论文、散文、记叙文等文章类型,并且各个文章所表述的文学意境均存在着一定差异,需要教师结合各类文章类型,设置相应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感受、阅读,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因此,教师需突显出情感教学的特征,间接展示文章的情感特点,不仅有利于让学生融入至语文学习中,还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关于“生命”理念的教学中,教师需利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首先,教师可筛选出有关于尊重生命、崇尚自然的课文片段,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于生命的思想意境。通过在文字中感受作者所描述的自然场景、真实故事以及关于母爱、父爱的情感及顽强的生命特点,让学生明白文章中所涉及的情感意识。此时,教师需科学的设置教学问题。如可将史铁生《务虚笔记》片段融入至语文课堂,本篇小说是作者半自传形式的,关于自然的小说。小说中表露着作者对生命的解读,也有自身对历史的理解。其中在“爱情的根本愿望是‘在陌生的人山人海中寻找一种自由的盟约”这句话理解中,教师可提出“作者在文章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才对生命、爱情如此渴望?”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自发性发现了文章中的经典语句,使学生产生了代入感。当学生通读小说(部分)时,学生们自然就对作者的生命、心理及作者对动植物的演变规律有了全新的感知。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讲述有关于生命的感人故事,尤其是需要注意故事的真实性。其中,学生A就讲述了关于“英雄机长刘长健的故事”,讲述过程中,需要学生讲述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及理解,同时根据相关实时报道、电影片段讲述感人之处,有利于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故事讲述过程中,教师需要插入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文章内容,在感受、感知、体会的过程中品鉴课文,从而了解课文中关于生命的理解。最后,通过一系列文章的讲述后,学生们自然就加深了对文章的认知度,并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生命的独到看法,进而体会“残缺”“孤独”在文章中的意义,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到关于生命的哲理,进而养成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心理。总之,教师需要集合课文与课外读物,细致课内文章的思想,借助同类型文章加深学生的情感意识,有利于做好教学衔接,感受到语文文学中的魅力。
四、 融合真实情境,深入体验教学
将真实的情境融入至语文课堂当中,引导学生自主发表关于这些情境的看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代入感。其中,教师需将情境式教学贯穿至整个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文字、图像的基础上,进行问题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的体验认知。情境选择中,教师可选择课内、课外的文章,也可选择相关社会热点,要求学生在过程中发表自己独到的分析,这对于体验教学开展是有利的。
例如,在讲述关于母爱的课文时,教师可将“时间都去哪了”短视频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了解父母亲的不易,进而在过程中进行讨论、互动,同时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探究关于短视频内容的情感意义。此时,教师还可分享关于自身的情感经验、教育经验等,让学生根据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提出自己对语文独到的见解。分享过程中,教师需利用自身的情绪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到所讲述内容所赋有的情感特征,有利于让学生与故事产生共鸣。这时,教师可展示关于父爱母爱的文章段落,如朱自清《背影》中关于作者父亲步伐特点的描述,使学生能以此进行学习、探究。同时,教师需要提出“为什么父爱和母爱是无私的?在你的生活中,父母亲为你付出了哪些努力?”通过设立相关生活场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逐渐了解到相关课文重点。此外,在带入问题的探究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段落中的抑扬顿挫,同时体会到课文所表示的情感思想。需要注意的是,在同类型文章的体会与感知中,教师需要注意课文讲述中所采用的语气,根据课文的情感特点,进行语调的调整,使学生能够深刻地解读到课文的中心思想。最后,教师可设计相关角色表演课程,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式表演,从而在表演过程中认识到课文的情感思想。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表演能力,还能提升学生对课文的哲学思考,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荆轲刺秦》这一历史典故的介绍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扮演荆轲和秦王两个角色,角色体验中需说出相关课文内容,同时利用恰当的语言和语气介绍人物特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体验感知。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及心理教育,要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相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进而在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价值观。
五、 创设肢体语言教学,激发学生情感意识
语言、动作都能提升学生的代入感及体验感,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情感、学术方面的交流。其中,这一语言可由手、脚、眼神等肢体语言进行表露,并且这些肢体语言也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首先,教师需保持微笑,能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接受度。如表情管理中,保持温和的语气,并保持微笑,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使其敢于、乐于与教师进行沟通。此时,教师可引入相关网络热点,如“表情管理失控”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明星在演唱歌曲时,使用了特色的表情管理,能够提升歌曲的意境。通过引入这一视频内容,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在眼神管理中,教师需尽量采用和蔼、亲切的眼神,对表现良好的学生予以鼓励,对表现较差的学生予以警告。手势管理中,教师需要做好言行统一,即语言与双手的动作要保持一致。例如,对于“感动中国”人物及其情感的讲述中,就可加大手指、手掌的动作,提升学生的视觉冲击感,有利于让学生更快融入至学习中。此外,需注意个人形象,尤其是注意个人穿着,并站立至指定的教学位置,使学生的目光始终在教师身上,提升教师本人的关注度。例如,在《红楼梦》课文的讲解中,讲述林黛玉时,教师可模仿林黛玉大家闺秀的神情特点,让学生从教师本人的动作、习惯,了解到林黛玉的人物特点。同时,教师还可播放有关于林黛玉的生平视频、著名典故等,让学生在感受如“黛玉葬花”的成语的基础上,学习到课文内容,这对于提升教学有效性是有利的。又如在《我有一个梦想》课文的讲述中,教师可说明演讲词的演讲规范,尤其是演讲过程的妆容、举止等,并通过演讲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马丁·路德金在演讲过程中的慷慨激昂,有利于讓学生通过作者的眼睛、双手等肢体语言,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是,若教学中教师没有注意到授课语言的表现方法,可能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在课堂中融入关于国家、人生、自然、社会方面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知社会的发展情况,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认知度与理解程度。另外,教师需要注意及时引入各类社会、时事新闻,要求学生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有利于逐渐完善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此外,教师需要将课堂主体转移至学生个人,让学生在表演、探究、演讲的过程中分析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减少“满堂灌”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积累水平,并通过字、词、句了解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作者的崇高理想。
六、 结语
综上所述,将情感教学方式融入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提升学生对生命、母爱、父爱、情感的看法,还能养成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的习惯,进而在过程中发现课文的情感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另外,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融合自身对课文的看法,有利于全面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文君,俞燕.浅谈乡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关中文化为例[J].西部学刊,2019(3):117-120.
[2]陈秀芳.浅谈情感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细则[J].中外交流,2019,26(12):127.
[3]逯慧.浅谈人文素养观下的高中语文情感教学[J].读写算,2019(4):169.
[4]郑铭鑫.情感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J].新智慧,2018(34):1.
[5]陈轼.浅谈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与方法[J].信息周刊,2019(3):1.
作者简介:
石建鼎,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陇西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