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16年秋季的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开始使用,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始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很多一线教师对名著教学比重突然加大并不适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难以着手展开有效的名著阅读教学活动。故文章将从名著教学现状入手,以部编版七年级上的两本必读名著《西游记》《朝花夕拾》为例,分析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展开名著阅读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名著阅读;有效教学;整本书阅读
2016年秋季开始使用部编版教材,这一举措将初中阶段的名著阅读教学泾渭分明地划分为两个层次。2016年秋季统编版教材使用前,江苏地区基本上使用的都是苏教版教材,2016年秋季统编版教材使用后,仅仅七年级上册就有两本必读名著:《朝花夕拾》,导读要求为“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西游记》,导读要求为“精读与跳读”。还有四本选读名著《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猎人笔记》《镜花缘》。名著篇目大幅度增加,类型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但是,繁杂的教学工作无法使一线教师真正切实地静下心来,好好研究名著教学的整本书阅读,进行有效的名著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名著”。这个对于初中阶段名著阅读的宏观性指导意见中,有三点是值得教师们关注的,其一是“广泛阅读”,这要求学生时刻保持对阅读的积极性,能主动选择多种类型的阅读书目,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阅读内容。其二是“阅读总量”,这要求学生不能仅止步于教材要求的必读书目,还得自己制定阅读计划,每周进行课外名著阅读。其三是“每学年的阅读书目”,这应该是刨除教材要求的必读书目,自行寻找感兴趣的名著进行阅读,这涉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我要求的驱使。这对于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来说,难度不可谓不大。
一、 根据导读要求设定教学目标
其实教师们大可不必绞尽脑汁,设计各种繁复的名著教学活动。花里胡哨的教学设计反而会模糊重点,无法让学生真正浸入式地进行整本书的阅读。统编版教材在编制的时候,已经给一线教师们指明了一条有效地阅读教学的名著,那就是两本必读名著,代表两种阅读启示和方法。
比如《朝花夕拾》的导读要求是“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这里的“经典”不仅仅指《朝花夕拾》中的篇目文本,还有著名文学大师鲁迅,以及他在书中描述童年与青年生活时的创作笔法,他寄寓在文字背后深刻的批判思想。笔者在备课之初,就查阅了大量与鲁迅有关的资料,从中挑选出适合在教学过程中介绍给学生的内容,让传统印象中严肃刻板的鲁迅鲜活起来,消除学生与作家之间的理解隔膜。在教学前,笔者让学生对书中鲁迅先生的人际关系网进行梳理,从最简单有效的途径入手,让学生对书中十个篇目的情节有初步了解,消除他们与文本材料之间的隔膜。至于《朝花夕拾》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学生如果无法真正解读到位,也可以予以理解和宽容。毕竟对照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层次,鲁迅的文字本身就具有相当的难度。《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要求更多侧重于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与提升,为三年初中名著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其实更多的在于,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掌握对长篇小说阅读的阅读方法,那就是精读和跳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很人性化地将重点回目特殊化处理,旁批编者对于此回目的见解。在定额回目阅读后,都设置了相应的阅读理解题。其中,笔者仔细地查阅了这些相关的阅读题后,发现它们都是与教材要求的“精读与跳读”相挂钩的。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将重点篇目挑出来,让学生进行精读。
由此可见,根据教材中的导读要求展开名著的整本书阅读,教师能切实把握住名著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展开有效阅读。同样的,学生根据导读要求,就可以切实为自己设置阅读计划,根据教师课堂上讲述的名著阅读方法,在课外展开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一样能收获颇丰。
二、 根据学生实情整合教学内容
尊重学生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可以适度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设置教学内容,这样的名著阅读教学也会更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西游记》是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初一的学生还是对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的。但是整本书的阅读不仅在于情节的了解这样浅层次的阅读,更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审视,对人物心路历程的反观,对作者创作缘由的探究。深度阅读的要求恰恰是初一学生无法自主达成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名著阅读指导教学了。因此笔者在这本名著教学过程中,侧重引导学生赏读结合地评价人物,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批注,圈划重点关注的部分或留有困惑的语段,在文本旁写上圈划的缘由。这里的批注没必要让学生对词句进行赏析,而是侧重对自己阅读感悟的记录,引导学生对人物和主旨自发进行探究深思。
与之相反的是《朝花夕拾》这本名著的整本书阅读。学生在初读时,大多反映读不懂,理解不了文本背后的深意。他们最感兴趣的只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精彩的作家儿童时期的生活经历。因此,在进行《朝花夕拾》导读课的时候,笔者将学生的问题设置成教学预设,从他们的阅读疑惑入手,提升学生名著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笔者将这些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记录下来,找出问题的共性,并进行归类,分为浅层问题——理解情节,中级问题——分析人物,终极问题——作者创作初衷、文本之于他的意义,或是从《朝花夕拾》十篇文章中,思考鲁迅先生的童年是如何成长的。将问题由易到难排列,符合学生的阅读思维和接受程度,逐步深入地进行名著导读。课堂中,教師适时将学生的问题投影,以此为突破口,可以大大推进整本书的有效阅读。之后,笔者利用精读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在后续名著阅读推进课上,笔者侧重引导学生抓住鲁迅对于儿童教育这部分的内容的反思,理解鲁迅文章的深层内涵。名著阅读教学若是可以基于学生,考虑到文本特色,其实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就抓住学生的心,引导他们积极有效地进行整本书阅读。
三、 根据教学需要设置多种活动
名著整本书阅读的关键依然在“阅读”二字。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名著本身的特征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设计。笔者在《西游记》和《朝花夕拾》这两本书的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大胆做出了几点改变。
第一,课内阅读活动要给学生一个切实的抓手,缓解学生对名著的畏难情绪,让他们能从课堂中掌握到切实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指导自己后续的名著阅读活动。根据人物形象分析的需要,笔者在《西游记》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以孙悟空的称呼的变化来串联故事情节,将回目众多、人物关系复杂的情节一条脉络理清楚。而且对于相同类型的称谓进行归纳,比如语含贬义的称谓放在一起,让学生理解这些称谓之于孙悟空的意义。学生一方面经过情节梳理后,完全能理解称谓的由来,也能更好地把握住孙悟空情感蜕变、人物成长的经历。另一方面称谓的梳理也是一个很好的记忆点。给学生一个抓手,把握住相关的情节,深度解读孙悟空每个类型的称谓转变涉及的重要情节,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精读与跳读。
第二,名著阅读课不必拘泥于固定的课型,可以通过研究学生实际阅读的层次设置课型,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名著阅读。比如在阅读之初,教师可以展开“梳理取经路线”等浅层次的阅读活动,从最基本的情节开始,进行导读课教学。当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的时候,可以展开赏析课,从文本的创作、人物形象的塑造、内涵意义的彰显三个层面,帮助学生进一步阅读相关回目。在学生初步读完整本书的时候,可以开展分享课,利用这个课型让学生大胆地畅所欲言,聊一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心得和困惑。在学生已经读完两遍书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让学生“回头看”,站在全局的层面上,反观重点情节,利用精读课帮助学生强化对重点情节回目的理解,生成新的阅读体会。
第三,可以展开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延展名著阅读教学在学生生活中的比重,让学生有兴趣、主动地投入名著阅读中去。比如在《朝花夕拾》导读课前,笔者反复进行思考,始终没有一个切实的抓手,帮助自己有效展开教学活动。所以大胆地让学生跟同伴小组的同学一起搜寻《朝花夕拾》中与鲁迅先生以往生活相关的人物,自行绘制以鲁迅先生为中心的人物关系图。学生在简单浅层的情节梳理、人物分析之后,就能过渡到学习深入、多角度挖掘主旨的方法,有效指导自己接下来的阅读活动。另外,笔者还让学生进行“三个一”的名著阅读活动,即“我欣赏的一个人物”,培养学生多角度审视人物形象的素养;“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不仅仅让学生梳理情节,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在名著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深度思考情节的意义,不单纯地复述情节,而是对故事情节进行简单的加工,生成自己的阅读体悟;“我得到的一点体会”,让学生在多次阅读名著文本的基础上,畅谈自己的阅读见解,不仅从名著中收获思考,更向外界输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艺术化地进行名著的整本书阅读。还可以开一场小型的名著讲座,拟定一份名著问卷,或是改编相关情节,写一个名著短剧……形式多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名著阅读的积极性,这样的名著教学自然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很好的收效。
四、 结语
总之,名著阅读教学非一朝一夕几篇文章就可以攻克的难关,而是要切实明确名著阅读教学目标,规划名著阅读教学内容,拓展名著阅读教学形式,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展开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师们应有效引导学生课堂内外都能进行名著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参考文献:
[1]龚锦辉.整本书阅读:看名师怎么教[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18(10).
[2]冯大舟.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体会[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8).
[3]李卫东.混合式学习: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J].語文建设,2016(9).
[4]侯改改.“三位一体”阅读课型体系的特点及实施探究[J].教育参考,2017(6).
作者简介:
顾真艺,江苏省无锡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