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秉袁 钟伟泉 老锦雄△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100)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面神经炎”,发病主要与面神经损伤有关。面神经的运动神经纤维经颞骨出茎乳突孔后支配面部表情肌。当外界有害因素引起面神经肿胀时,由于面神经骨管无法扩张,神经肿胀可导致面神经的远端血流供应不足甚至变性,进一步加重神经损伤,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远端神经坏死及纤维化[1],从而引起面瘫。笔者临证发现,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肯定,面瘫患者普遍对治疗效果满意。为扩大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笔者应用《灵枢经》中有关人迎、寸口脉诊用于针灸的理论。在患者人迎脉盛时,取患者小腿内侧阴经行温针灸;在寸口脉盛时,取患者小腿外侧阳经行温针灸。通过面部电针联合双下肢阴、阳经温针灸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与常规的单纯面部电针治疗做比较,以探讨新疗法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参考文献[2-3],诊断标准如下。1)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病毒感染史。2)起病前数日可有同侧耳内、乳突部疼痛。3)晨起发现面部僵硬,面颊动作不灵,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闭目时麻痹侧眼球上转,由于眼裂不能闭合,露出巩膜,鼓颊吹哨时一侧口角漏气,进食时食物留滞在齿颊间,唾液自口角外流。4)舌前部味觉减退,听觉过敏,唾液分泌减少。5)多数患者于发病后1~2个月有不同程度恢复,少数历时更久。6)恢复不完全者,有面肌挛缩或口角反牵向病侧,鼻唇沟加深,眼裂较小。有时有联动动作:闭目时口角上提,上唇颤动,露齿时眼闭合,同侧有面肌痉挛性抽动。7)头颅CT、MRI检查正常。8)肌电图呈面神经损害表现。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面部仅单侧发病;3)患者病程在7 d以内,并且未接受其他任何治疗;4)自愿参与本次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诊断为中枢性面瘫的患者;2)颅脑外伤、脑部肿瘤或脑膜炎引起的面瘫患者;3)因糖尿病或耳源性疾病引起的面瘫患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等不宜行针刺的面瘫患者。
1.2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病程在7 d以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38.80±7.74)岁;病程(2.85±1.21)d;左侧面瘫24例,右侧面瘫16例。治疗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8.60±9.07)岁;病程(3.13±1.22)d;左侧面瘫21例,右侧面瘫19例。对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患病侧等)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1)对照组:采用常规单纯面部电针疗法,参考《针灸治疗学》[4]中关于面瘫治疗的选穴配穴,选取患侧阳白、四白、太阳、颧髎、颊车、地仓、翳风、牵正及对侧合谷。用规格为0.25 mm×25 mm的环球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进行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连接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G6805-1A型,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生产),选择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宜。留针时间为30 min。2)治疗组:采用面部电针结合双下肢阴、阳经温针灸疗法。在对照组选穴及电针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人迎、寸口脉的情况进行治疗。人迎脉:位于喉结外侧颈动脉搏动处。寸口脉:手寸关尺三部脉中,取其最大者。诊脉方法:以食指及中指二指并拢,置于上述人迎及寸口脉搏跳动处,以此二指肌肤感受脉搏的跳动,稍加记忆并比较人迎、寸口脉跳动的强弱、快慢、大小。患者诊脉时的体位需保持去枕仰卧,两手置于体侧,掌心向上,去除袜子,暴露膝关节以下的部位,以便医师针刺。若患者匆忙进入诊室,呼吸仍较急促,可静坐休息至呼吸平顺再接受针刺治疗,以免影响医者对人迎、寸口脉的诊断与比较。(1)当患者人迎脉盛时,取患者双下肢内侧的阴陵泉、地机、复溜,行温针灸(用规格为0.30 mm×40 mm的环球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进行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然后垫上硬纸板,防止烫伤,用打火机点燃艾炷,用镊子在艾炷上戳一定深度的小孔后,将艾炷加在针柄上)。(2)当患者寸口脉盛时,取患者双下肢外侧的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行温针灸(具体操作方法同人迎脉盛时针刺方法)。同时,浅刺双足的足通谷、京骨、束骨,浅刺0.1~0.2寸,留针时间为30 min。两组治疗每日1次,5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疗程间隔2 d。
1.4 观察指标 1)House-Brackmann(H-B)分级:按照第5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面神经功能评价H-B分级系统[5],共分为6级。Ⅰ级各区面肌运动正常;Ⅱ级轻度功能障碍,仔细检查时有轻度面肌无力,可有非常轻度的连带运动,面部对称,肌张力、皱额正常,稍用力闭眼完全,口角轻度不对称;Ⅲ级中度功能障碍,明显面肌无力,面部对称无变形,可有连带运动,面肌挛缩或痉挛;肌张力正常,皱额减弱,用力后闭眼完全,口角用最大力后轻度不对称;Ⅳ级中重度功能障碍,明显的面肌无力和(或)面部变形,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皱额不能,闭眼不完全,口角用最大力后不对称;Ⅴ级重度功能障碍,仅有几乎不能察觉的面部运动,面部不对称,皱额不能,闭眼不完全,口角轻微运动;Ⅵ级完全麻痹,无运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评价1次。2)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选取SF-36量表[6]中的2个子项,第9题的第6个小题(情绪角色能力)及第10题(社会功能)的问题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治疗前后各评分1次。3)患者满意度比较:试验结束后予患者问卷调查,在3个选项(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中选择。统计两组患者满意度。
1.5 疗效标准 按照H-B分级确定临床疗效。临床痊愈:面部表情自然,运动功能恢复正常,H-B面神经功能分级Ⅰ级。显效:面部表情基本自然,仔细观察轻微功能减弱,H-B面神经功能分级Ⅱ级。有效:面部表情不自然,有明显功能减弱,但无损害性双侧不对称,H-B面神经功能分级Ⅲ级。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进行性加重,H-B面神经功能分级Ⅳ级及以下。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不符合方差齐性的用非参数检验;符合方差齐性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H-B分级比较 见表1。治疗前两组患者H-B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H-B分级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H-B分级比较(n)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见表3。治疗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满意度比较(n)
2.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见表4。两组患者治疗前情绪角色能力及社会功能两项评分无明显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 别 时 间 情绪角色能力 社会功能治疗组(n=40)对照组(n=4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3.35±0.70 5.18±1.01**△3.48±0.72 4.48±1.20**3.25±0.78 5.25±0.93**△3.38±0.77 4.60±1.11**
中医学认为过度劳累,机体正气虚损,脉络空虚,卫表不固,风邪乘虚入侵面部经络,致气血阻滞,经筋功能减弱,筋肉失去经筋的约束,出现面瘫[7]。在西医治疗上,主要以静滴皮质激素达到减轻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压迫的效果,口服B族维生素和甲钴胺等营养神经药滋养神经细胞、修复受损神经元,因其副作用较大,故虽有一定治疗效果,但临床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8]。以往临床和动物实验表明,针刺对于患者面部肌肉肌力及神经元的恢复具有良好的功效。面瘫急性期患者选择针灸治疗尤为适宜,越早介入针灸治疗患者恢复情况越佳,在针刺基础上,辅助电针、艾灸更有助于面瘫的治疗及预后[9-14]。
本次实验观察研究电针结合双下肢阴、阳经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予常规单纯面部电针治疗)疗效评价对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本次研究当中采用的电针结合双下肢阴、阳经温针灸疗法,其理论基础来源于《灵枢经·终始第九》,“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15]。当患者人迎脉盛时,病在阳经,阳盛而阴虚,应先补阴,故取患者双下肢内侧阴经的阴陵泉、地机、复溜,行温针灸(补法)。当患者寸口脉盛时,病在阴经,阴盛而阳虚,应先补阳,故取患者双下肢外侧阳经的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行温针灸(补法)。将《灵枢经》中寸口、人迎脉诊相关理论,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中,医者通过双手感知患者寸口、人迎脉象及大小,并进行对比,结合书中理论,选择双下肢的阴经或阳经行温针灸补法,以调补阴阳,使体内得以逐步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通过整体调理阴阳的方法,有助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机体气血的恢复,从而有利于病情向愈发展。
目前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及临床研究中,多局限于面部电针或温灸治疗,而本研究在常规单纯面部电针治疗的基础上,还结合了整体调理患者机体阴阳的方法,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以《灵枢经·终始第九》中的理论作为依据,通过本次临床研究,证明了电针结合双下肢阴、阳经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法的临床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常规单纯面部电针组,是治疗周围性面瘫行之有效的一种新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