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贵 王 勇 周康源 熊 健 胡世友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 402260)
临床上,慢性胆囊炎常因亚急性或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最终转归为慢性胆囊炎[1-5]。可因各种原因出现急性发作。笔者观察,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常出现肝胆湿热的症状表现,利用化石利胆汤治疗常获良效。因此笔者选择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应用化石利胆汤联合芒硝外敷,与临床常规治疗比较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符合《外科学》中关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6];1周内未经抗生素治疗;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型[7]。排除标准:患者合并其他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具有其他危及生命的疾病;既往中药及抗生素过敏。
1.2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90名。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试验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9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龄(64.83±7.32)岁;病程(3.71±0.91)年。观察组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65.45±5.61)岁;病程(3.62±0.7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抗感染、止痛解痉、补充电解质等对症支持治疗。主要具体治疗方案为静脉滴注含0.2 g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溶液250 mL,每日2次。口服消炎利胆片(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0.25 g/片,国药准字Z44021422),4片/次,每日3次。总疗程为6~8 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疗法治疗。化石利胆汤剂组成:龙胆草10 g,金钱草10 g,黄芩10 g,柴胡10 g,白芍15 g,郁金12 g,金钱草30 g,茵陈蒿30 g,川楝子12 g,枳实10 g,板蓝根 30 g,延胡索 15 g,青皮 10 g,蒺藜 10 g,甘草6 g。每日1剂,早中晚温服220~230 mL。同时予芒硝外敷:将药棉布做成大小约30 cm×30 cm的布袋,装入100 g芒硝,敷于中上腹,每12小时更换芒硝,根据病情连续使用5~7 d。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同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严格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心律失常及肺炎。不良反应发生率=(腹泻+心律失常+肺炎)/总病例数×100%。
1.5 疗效标准 1)疗效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制定。(1)基本治愈:在治疗后,患者无明显不适主诉,体格检查正常,复查血常规、生化常规等未提示明显感染,B超检查提示胆囊的毛糙、壁厚、透声3项均未见明显异常,且在随访1年中,未再次发作。(2)显效:在治疗后,患者无明显不适主诉,体征明显改善,血化验及影像学均提示病情明显好转,B超检查提示胆囊的毛糙、壁厚、透声有2项以上好转,随访1年中,因高脂进食或是情绪起伏等发病因素再次发作但治疗后基本治愈。(3)有效:在治疗后,患者主诉不适感好转,体征明显改善,血化验及影像学均提示病情好转,B超检查提示胆囊的毛糙、壁厚、透声有1项以上好转。(4)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均无好转。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2)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主症:右胁胀痛或心下痞满,脉弦。次症:疼痛、闷胀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不舒,纳食减少,嗳气频发,大便干结或排便艰难。根据无、轻、中、重度分别记为0、1、2、3分。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选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主次症评分比较
见表2,表3。治疗结束后两组比较,观察组的主次症积分以及主要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主次症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主次症积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别观察组(n=45)对照组(n=45)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主症6.11±1.33 1.61±0.61*△6.33±1.55 4.18±1.45*次症10.11±2.20 1.74±0.57*△13.83±1.84 3.19±0.71*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证候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证候评分比较(分,±s)
组别观察组(n=45)对照组(n=45)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右胁疼痛2.71±0.61 1.12±0.21*△3.19±0.91 2.15±0.32*心下痞满2.62±0.13 1.43±0.21*△2.57±0.28 2.34±0.52*脉弦2.77±0.12 0.32±0.13*△2.49±0.21 1.41±0.21*
2.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见表4。观察组各项炎症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见表5。在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从中医辨证角度来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可以归为“胁痛”。《金匮翼·胁痛统论》提到“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与肝脾胃脏器关系十分密切,肝居于右胁之下,胆附于肝,通过经脉相连,互为表里,通过肝的疏泄功能使胆汁下输于肠,以助脾胃的消化功能[9-10]。在该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中主要涉及肝胆气阻和湿热过盛。故对于胆囊炎的治疗应该以通肝利胆、理气、清热为治疗原则[11]。本研究所用化石利胆汤中,柴胡可疏通邪热,黄芪清热,再配枳实、大黄,全方具有顺气止痛、清热行气、化瘀等作用。此外,加用芒硝外敷有清热消肿之功。芒硝可归胃、大肠经,具有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的功效[12]。研究表明,使用芒硝外敷可以明显改善血液循环,恢复肠蠕动[13]。既往研究是将芒硝应用于胰腺炎、肠炎及肠梗阻病例中,在胆囊中应用较为少见。本研究选用芒硝外敷,能够清热消肿,在改善肠道功能以及改善血液循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指标比较(x±s)
表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在本次研究中,将芒硝外敷和口服化石利胆汤剂联用,使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患者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与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案(消炎解痉)相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据文献报道,慢性胆囊炎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这主要是因为胆道不通而导致胆囊压力增大,使得血液循环障碍[14-15]。所以,发挥芒硝能够改善血液循环的功效,也可较好地控制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