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瑾琳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强化了思维素养在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学,在学习任务和情境中要考虑到思维目标的生成,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思维素养;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7-0015-02
叶圣陶先生编著的《民国语文》中有这样一则小文。儿子问:“王伯伯怎么会有胡子?”父亲说:“他年纪老了,自然有胡子。”儿子又问:“王伯母也老了,为什么没有胡子呢?”父亲笑着说:“女人自然没有啊。”儿子说:“不对!我们家里新生小猫的老黑猫,不是女的么?怎么它也有胡子呢?”这篇课文极具画面感,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五个句子,三问两答,把父子间的对话情态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课文从儿童视角起笔,通过“父子对话”把孩童对生活现象所产生的疑问直观呈现在读者面前。读书最重要的是价值建构。因此,读书需要选择具有“文面”思维价值的文本,让读者在自主阅读中产生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质、课程价值、改革理念的大背景提出来的。新课标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凸显出来,强化了思维素养在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同时,我们发现其他学科核心素养中出现的高频词也是“思维”“逻辑”,比如数学“逻辑推理”、英语“思维品质”、物理“科学思维”、生物“理性思维”、地理“综合思维”,等等。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提出的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级,同时也是低阶思维能力到高阶思维能力的一个培养路径。如果说“思维目标”原来是以隐性形态分散在各教育目标中,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被教师忽视,那么新课程改革后,广大语文教师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任务和情境设置中要考虑到思维目标的确立。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從教学角度解读这段文字,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逻辑学知识,二是在学习任务和情境中要考虑到思维目标的生成,提升思维品质。在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如何提升思维能力呢?2019年11月26日至28日开展的河北省普通高中语文优质课网络评选活动主题确定为“基于思维品质提升的阅读教学”,21位参赛教师都能结合新课程理念,围绕活动主题,运用教学智慧,展示课上的个性突出、精彩纷呈,值得研究。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讲《囚绿记》,他通过多元解读的方式把“囚”“绿”“己”“华”用造字法给每个字加了一个框,引领学生运用多重思维来解读“绿”“己”“华”,进而理解到“绿”被“囚”了而生成作者笔下的“囚绿”,学习的过程就是多元解读的过程,发展性的思维就此体现。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非常清晰地将《雨巷》的学习目标定位于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步提升:“再现形象,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多元解读,锻炼发散思维能力;比较阅读,提升比较思维能力”。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回扣所提的学习目标,体现了教师精心的设计意图。又如古代散文教学,教授《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巧妙地引入了选言推理,选言推理的思维方式妙在“开放的态度”“多种的可能性”“趋利避害”,教师通过通俗易懂的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学习了选言思维的妙处:它体现了人的选择智慧和做人之道、做事之至。如果语文教师在阅读每篇文章、组织每个学习任务时都能主动思考这篇文章、这个活动重在提升学生哪方面的思维能力,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每节课、每篇文章、每个学习任务,教师需要重点落实一两个目标。当然并不是说每节课都必须要落实思维能力目标,但是教学的目的性要有,针对性要强、要聚焦。语文教师需要多做一些思考、多做一些文章,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学生要想形成内在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就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在最好的状态下把思维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并能灵活运用到其他学科。像数学的逻辑推理、理化生的理性思维等都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的运用,最后形成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外化形式,所有学科培养思维能力都以语言为载体的。阅读是人们获得思维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渠道,思维习惯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依托阅读过程完成的。语文教师就是这样通过一个个文字、一篇篇文章、一部部小说,从文字、文章、文学逐步引领学生阅读文章,乐于思考,进而喜欢上读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