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红
[摘 要]学校文化建设是推动学校自主发展的动力。为深入推进学校自主发展,可以分析学校自主发展与学校文化的关系为逻辑起点,建构“纯转换型”管理文化,夯实学校自主发展的文化土壤;重视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建设,培育师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建构健康的学校文化生态,营造学校自主发展氛围。
[关键词]学校文化;自主发展;路径
一、学校自主发展与学校文化
1.学校自主发展的内涵
如何提升学校的自主发展能力,是当今教育治理体系下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学校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是学校由“外塑式”发展转向“内生式”发展的前提。“外塑式”发展强调学校的发展主要借助外在政策扶持与物质条件支持,是一种外在的推动式发展;“内生式”发展也称自主发展,具体指“学校自觉、自动地利用自身内外条件,独立支配和合理调控自身行为的过程”[1]。
学校自主发展的理念将学校视为集教师专业发展、校长领导力发展以及学生发展于一体的发展共同体,将学校发展的动力归于学校发展主体的发展意识觉醒与学校文化品质提升,最终提升学校自主发展能力。
2.学校文化的内涵
郑金洲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其基本内涵如下:一是学校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历史性;二是学校文化具有认同性和导向性,它是学校组织内部成员创造并认同的价值观,对成员的行为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三是学校文化的分类具有多样性,比如,根据不同创造主体可分为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根据不同表现形式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四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
3.学校自主发展与学校文化的关系
有研究者认为,“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是被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它对于个体的存在具有先在的给定性或强制性”[3]。学校在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品味,它以物的形式映射着学校既有的传统与价值取向,又以精神的方式引领着学校内部成员的价值观与行为,隐性地对学校的变革与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学校只有在继承与反思学校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与建构新的文化理念,才能为学校的自主发展提供内源性动力,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1)学校的自主发展需要变革学校文化。古德莱德(Goodlad)指出,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只有那些细心观察的人才会发现该学校的文化中蕴含着学校成功改进的有效方法[4]。学校文化对置身于其中的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它以经验固着的方式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以隐性的、难以抗拒的力量塑造着学校中每一個人的行为。因此,学校自主发展强调学校自主性的发挥,提倡学校在自身的文化体系建构中自觉反思现有学校文化,不断修正学校发展主体的价值取向,使学校在自主发展过程中通过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化哲学,引领教师、学生、管理者乃至学校的发展。
(2)学校文化建设助推学校自主发展。学校的自主发展强调学校发展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通过提高、优化人和物的效能,充分挖掘学校内部资源,实现人、财、物的整合利用与有效发展。而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自觉意识不断觉醒的过程,是学校文化生态不断调试与平衡的过程。学校作为一个自主系统,往往会借助系统的自我调试功能不断调节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先进的制度文化引领教师文化,通过积极的教师文化塑造学生文化。如此,学校才能不断挖掘自身的文化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二、学校自主发展的文化路径
1.建构“纯转换型”管理文化,夯实学校自主发展的文化土壤
巴斯等人将领导风格分为“互易领导”型和“转型领导”型,不同的领导风格将衍生不同的组织文化。互易领导者引导下产生的组织文化为“纯交易型”文化,成员的工作动机源于利益与报酬。而转型领导者引导下产生的组织文化为“纯转换型”文化,这“使组织成员充满了使命感和归属感”[5]。这类领导者会充分授权给下属成员,尊重下属成员的建议和意见,鼓励下属成员充分发挥潜能,为组织作出更大的贡献。学校的自主发展过程也是学校组织文化不断转型的过程。在科层体制下衍生出来的“纯交易型”文化,强调权威等级制,教职工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源于外在的制约,由此抑制了个体的创造性和学校发展的活力。而“纯转换型”文化强调民主型与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需要学校管理者不断调试学校组织文化的表达方式,通过建构新的文化特质引领学校发展。可见,建构“纯转换型”管理文化,能够夯实学校自主发展的文化土壤。为此,学校管理者要积极深入师生群体,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注意解决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与制度文化之间的矛盾,通过先进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引导全体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凝聚学校向心力,推进学校自主发展。
2.重视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建设,培育师生的自主发展意识
皮尔森指出,人的文化活动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现出一种超越性,所以文化必须变得更有动态性,更注重未来的取向[6]。师生是推动学校自主发展的主体,师生的发展也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与目标。因此,学校的自主发展不但是校长管理理念创新与管理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师生主体发展意识觉醒、自我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与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由此,基于学校文化的学校发展需加强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建设。
(1)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建构积极的教师文化。教师文化综合体现了特定学校的教师群体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一致性。借助教师文化的建构,学校可以获得自主发展的文化动力。学校可以通过有序开展校本教研,并通过强化教师的育人职责,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促进教师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建构积极的教师文化。
(2)学生文化的特征影响学校制度文化建构。学生文化反映了学生群体共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能够对学校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学校要善于把握本校学生文化的特征,通过学校大型活动的组织与班级主题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积极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由此,通过学生文化的建设,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发展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3.构建健康的学校文化生态,营造学校自主发展氛围
学校文化生态是指学校各文化要素间相互关联所呈现的形态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化结构,“是由教育范式、教育理想、组织规范所构成的具有层次性的、结构性的整体系统”[7]。从学校自主发展与学校文化的关系来看,学校的自主发展过程也是学校文化生态元素不断重构的过程,是师生生存方式转变的过程——使他们由被动消极的生存转向主动积极的生存。学校文化生态层级系统中的顶层是教育范式,它指引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决定着学校文化生态的范型、教育理想的内容以及学校组织规范和活动形态;次一级是教育理想,它是学校教育范式在价值表达上的具体化,对学校具体的组织规范与活动形态起着制约作用;第三层是组织规范,它是师生生存方式的具体写照。学校文化生态应该具有丰富性、多样性与具体性的特征。
首先,学校的教育范式应是一种共生式教育而不是竞争式教育。竞争式教育衍生出个体间的恶性竞争,在量化指标任务的强制达成方面虽能取得暂时效应,但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而共生式教育提倡整体的、生成的生命观,个体间不是对立而是相互尊重地实现共同发展。所以,健康的学校文化生态首先需要正确的教育范式作指导。
其次,学校的教育理想高度概括和体现了学校文化生态范型的基本精神与风貌,可以具体化为学校师生的整体精神风貌、学校管理风格与教师教学风格。由此,树立关注个人发展的整体性与生命性、培植个体性与创造性是学校教育理想确立的基本参考点。
最后,学校的组织规范既包括显性的学校规章制度、活动仪式与课程,也包含隐性的观念、价值与习俗。学校的组织规范对师生的生存方式与生存质量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学校需要借助学校文化生态层级系统中教育范式的修正、教育理想的引领、组织规范的建立与调试,以师生生存方式变革为背景,以师生发展为目标,促成自我发展的蜕变。
三、结语
总之,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品牌的重要支撑。学校管理者必须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使之形成良性循环,以提升学校自主发展能力,塑造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徐俊峰.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及其实现途径[J].成功(教育版),2013(3):145.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40.
[3]衣俊卿.文化哲学的主题及中国文化哲学的定位[J].求是學刊,1999(1):8.
[4]张桂萍.塑造学校愿景——校长课程领导的首要任务[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3):59-61.
[5]吴增强.积极的组织文化:学校发展的深层动力[J].上海教育科研,2003(9):19-22.
[6]冯超.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探讨[J].学周刊,2015(21):10-11.
[7]徐书业.变革的趋向:转型期的学校文化生态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51.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