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有虎
近年来,由于受网络阅读、电子书等因素的影响,出版物发行网点不断萎缩,传统出版发行业正经历着一系列变化,尤其是民营实体书店经营困难,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当前我省城乡出版物发行中的困境和难点,本文试图以青海省城乡出版物发行网点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对当前城乡出版物发行网点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全国出版物发行体制改革与发展基本概况
我国改革开放首先是从流通领域开始,新闻出版业最早的改革也是从发行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初,启动的出版物发行体制改革缘起于解决出书难、卖书难、买书难的“三难”问题。随后国家实施的“一主三多一少”政策(以新华书店为主体,组成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少流转环节的图书发行网络),打破了国有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格局,民营书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8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当前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了“三放一联”政策(放权承包,放开批发渠道,放开购销形式和折扣,推动横向联合)政策,一批民营书店被授予二级图书批发权,这是中国书业改革“多渠道”开放的阶段性成果之一。1996年,原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培育和规范图书市场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三建一转”的改革任务,其中“一建”是建立大型批发市场和批销中心,各地纷纷响应政策,相继成立了图书批发市场,这是政府部门主导力推,甚至直接管理的集纳民营批发商、零售商的场所。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激活了出版物发行市场,大量的民间资本进入图书发行流通领域,促进了图书发行多渠道和零售书店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从而形成了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私有制和股份制为辅的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版物发行市场。
二、青海省出版物发行业发展概况及呈现出的特点
青海省城乡出版物网点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1950年至1990年,全省新华书店和供销系统建立了图书销售合作关系,逐步将图书发行网点延伸到省内各乡镇。各乡镇门市部不仅负责当地学校的教科书发行,还担负起了一般图书的销售任务。改革开放以后,供销系统开始进行体制改革,乡镇供销社主营的图书门市部转由私人承包,由于失去了国有体制的优势,加之中小学课本发行回款难度增大,而一般图书销售量小利薄,使得这些网点渐次与当地新华书店中断了业务关系。随着发行流通渠道进一步深化改革,社会力量进入了图书发行市场,其中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勤工俭学公司,在全省各地乡镇建立了教育书店。第二个发展阶段:1990年至2000年,全省各州县新华书店先后与各乡镇教育书店建立起图书发行业务,形成了新华书店下延门市部、教育书店、供销社门市部、书报亭等多种形式的乡镇图书发行渠道格局,乡镇网点建设在数量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全省城乡出版物发行网络体系已具雏形。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在这两个阶段,网点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这一繁荣景象没能保持和继续发展,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撤销了乡镇教办这一级基层教育管理机构,使得原本依附于这一机构的教育书店也因人员调整、缺乏管理而承担不起图书发行的经营任务和社会责任,乡镇网点数量大幅度减少,新华书店自有网点、书亭也因经营不下去而基本撤销。第三个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针对城乡实体书店发展不景气、网点萎缩严重的困难和问题,国家和我省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取消出版物总发行及二级批发的资质,降低行政许可准入门槛。同时,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3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城乡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的通知》,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国家新聞出版广电总局、原文化部等11部委印发的《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我省也相应地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些措施为促进城乡实体书店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此期间,我省城乡实体书店抓住了发展的新机遇,省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依托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项目建设,改扩建县级新华书店、完成全国藏文图书批销中心暨仓储配送中心建设等,使基层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加强。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出版物批发企业85家,出版物零售企业363家,网点数量834家(其中:县及县级以上发行网点数691个,乡镇及以下发行网点数143个),当年的销售总额7亿元,营业收入12亿元,资产总额27亿元,利润总额达0.3亿元,从业人员7096人。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国有出版物发行单位仍起主导作用。省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省邮政报刊发行公司两家国营出版物发行单位出版物销售总额5亿元(占出版物市场销售总额的71%)、发行网点265个、从业人员3723人。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倡导,省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坚持推动建立两个效益相统一的机制,不断提高优秀出版产品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任和赞誉。
(二)部分民营书店走特色化发展道路。部分民营出版物发行企业在困境中寻求变通,积极向“专”“精”“新”“特”方向发展,通过突出场景体验、视觉营销和休闲功能,开始由传统实体书店转型升级为多种文化业态于一体的特色主题书店。如里想书店、几何书店、书林叙语书店等旨在创造文化交流的良好氛围,打造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思想交流平台,满足了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的新期待。
(三)音像制品经营单位发展较为艰难。音像制品经营单位由于市场萎缩大多是百货零售店兼营音像制品。2018年底,全省共有音像制品批发单位4家,从业人员36人,销售总额397.45万元,营业收入646.18万元,资产总额1413.8万元,利润38.03万元。基层各地音像制品经营单位大多主营其他业务,兼营音像制品,萎缩现象严重。
三、青海省城乡出版物发行网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省的出版物流通能力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已越来越不适应,在乡镇、农村买书难和卖书难的问题依然严重,网点布局存在以下问题。
1.国有出版物发行网点在城市出现减少,即减少各城区的网点数量,建设大书城或文化商城;民营书店则集中在商业繁华、人口稠密或者靠近大中专院校的地方;邮政报刊亭数量也因为市容市貌的改造不断减少,网点布局均不合理。很多发行单位常年开展不了业务,资质闲置,成为“僵尸企业”。
2.县级新华书店图书销售多为亏本经营,为增加收入,只能减轻一般图书发行负担,依赖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出租部分门面,或者实行混合经营,虽然网点数量没有减少,但实际减少了出版物的销售面积,致使书店内部较为拥挤、陈设简单,整体体验感觉较差。
3.在城乡发展建设过程中,政府规划部门不仅未做好出版物网点布局规划,还出现原有出版物发行网点被拆除后不能就近、定额返建现象。
4.实体书店发行网点布局不均,目前我省实体书店以新华书店为主,民营书店数量少且规模小,发行网点主要集中在西宁、海东等人口较为集中的农业地区,而广大牧区出版物发行网点较少,未能满足牧区广大读者的閱读需求,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存在空白。
5.一直以来,我省各乡镇图书发行网点的数量偏少。近年来,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平安县高铁新区、化隆县群科镇、民和县川口镇川垣新区等一批新型城镇不断崛起,但书店等公共文化设施没能同步发展起来,地区的整体文化品位跟不上城镇化发展需求。
(二)原因分析。出版物发行网点的减少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社会和经济各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省的经济实力不够雄厚,发展基础薄弱。青海地处祖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加之政府投入有限、文化氛围不浓、人民的阅读习惯、人均购买力较低,以及行业经营利润微薄,难以靠自身积累建设新网点等原因,都制约着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的持续发展。
2.地方政府对书店重视不够,缺乏统筹规划。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对出版物网点建设缺少统筹安排和科学布局。特别是近年来,在城乡发展建设过程中,原处于黄金地段的新华书店网点被拆除、挤占,书报亭也越来越少,政府拆迁补偿较少,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发行网点自身积累。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版物发行网点往往又未被纳入新城区配套规划,更多的是只注重基础生活设施的配套建设,如超市、餐饮等,忽视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3.城乡网点布局比例严重失调,建设缺乏支持。在农村地区农民生活消费形式从总体上来看还属于传统的生存型消费,主要支出还是用于日常的吃穿住行。同时,受青少年入学、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等影响,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导致整体消费能力不足,购买力低下。近年来,乡镇发行网点房租、人力、水、电等日常运营费用不断攀升,加之乡镇图书配送需要较高的物流成本,使得发行网点无法依靠销售量去支撑和维持网点的持续经营。在这样的情形下,任何一家发行企业都不可能再投入资金去建设新的网点,现有网点的保持和维持都处于艰难境地。
4.非法经营等现象屡禁不止,对市场冲击较大。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出版物市场队伍建设,开展了“同城一支队伍”“局队合一”体制建设等,健全了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基本手段,完善了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动了“互联网+执法”的创新方式,通过执法队伍的改革,进一步提升了执法效能。在打击侵权、盗版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对繁荣我省出版物市场环境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盗版、盗印等现象屡禁不止,盗版、盗印出版物充斥着市场,影响正常的经营环境。此外,基层出版物发行单位之间的无序竞争,导致行业赢利水平低下,使得行业的发展后继无力。
5.新型阅读方式和网购图书,对书店冲击较大。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数字化阅读具有便利、快捷、海量等特点,它对传统的阅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网络书店购书的便利和优惠,让读者足不出门,便能轻松购买图书。阅读方式的改变和网络书店的崛起,对实体书店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日益明显。据有关资料显示, 2010至2020年,我国民营书店就减少了20000家。2020年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全国实体书店更是集体跌入寒冬,不少行业佼佼者都面临关张窘境。
四、加快发展青海省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的几点建议
201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城乡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的通知》,提出每千人拥有出版物发行网点数提高到0.13个,实现“市市有书城、县县有书店、乡乡有网点、村村有书屋”目标,“县县有书店”“村村有书屋”的目标已基本实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即可,有待着力加强的是“市市有书城”,最为严峻和困难的是在于“乡乡有网点”。201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十一部委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的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主业突出、多元经营、品牌特色鲜明、两个效益相统一的实体书店发展格局。对照我省现有网点情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建立覆盖城乡的出版物发行网络体系,加快面向大众的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城乡出版物网点建设。书店,被誉为城乡的文化名片,在塑造城乡形象、提升城乡文化品味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出版物发行网点肩负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传播普及科学知识,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使命。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宣传、新闻出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城乡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在城乡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划中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网点发行出版物,努力改善人文居住环境,不断完善文化市场服务体系,提高出版物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继续实施本级宣传文化专项资金对城乡网点建设的支持。从近年实施的宣传文化资金用于城乡网点改建、扩建和新建的情况来看,效果较为明显,为进一步巩固和构建好出版物发行网络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村读者,做大做强出版物发行产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县级新华书店是乡镇网点建设和农村图书流动供应的大本营,要增强县店的张力,坚持和发展下延乡镇网点,单靠其自身积累难以完成销售网络布局设点。因此建议继续实施本级宣传文化专项资金对乡镇网点建设的支持。主要以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建设为依托,加强基层出版物发行网络建设,构筑以城市为中心、城乡结合、上下通畅的出版物发行物流体系。
(三)延续出版物发行网点税费减免政策并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各级党委、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税费、占地等方面给予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必要的扶持,对建立在乡镇的出版物发行网点在贷款、贴息、补助、减免、奖励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严格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9〕53号)提出的“从2018年1月1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免征图书批發、零售环节增值税”的相关要求,兑现广大书店继续享受国家减免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的优惠政策。为了促进出版物流体系的发展,减少运输成本,建议将运输出版物的车辆纳入国道、省道设立的“绿色通道”,对运输党和国家重要文献资料、教科书的各类车辆减免过路、过桥通行费。
(四)制定出版物发行网点体系,在建设过程中规划出网点用地。各地政府应把出版物网点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书店在城市区域分布位置进行合理布局。在城镇新区和旧城改造过程中,要预留出版物发行网点用地。预留用地实行划拨,或是土地出让价格按同等地价的优惠比例收取土地出让金,由网点经营者购买、自建或经营;也可实行免费出让土地,由书店建设经营,拥有使用权,无所有权。例如,与社会资本合作运行的香格里拉新华书店,开创了零成本投入开店的先河,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实体书店发展的信心,同时也拉动了消费、推动了就业,提升了南川西路地区的整体文化品位。
(五)设立“全民阅读”活动基金,培养广大群众的阅读习惯。阅读既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风气,从一定意义上讲,全民阅读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民族大业出发,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工作,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倡导良好的读书风气。建议通过读者购书返还、折扣或其他形式的补助,鼓励更多的民众买书、读书。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申报“书香青海·阅报栏”工程,得以完善阅读阵地,深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
(六)制定扶持乡镇的出版物发行网点政策,创新经营模式。出版物发行网点向乡镇延伸后,如何站稳脚跟、搞好经营,是乡镇出版物发行网点能否长期生存的关键。在乡镇网点构建时,可采用固定网点与流动网点相结合的模式。各州县新华书店可以通过加盟连锁的形式,与现有的乡镇网点或以当地农(牧)家书屋为基础开展合作运营。各地新华书店结合各地的庙会、集市、物资交流会等特定时段,针对当地实际需求开展流动经营,降低固定经营成本,在服务于周边读者的同时不断提高经营效益。
加强城乡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是助力中央地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贯彻落实“文化名省”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具体方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人员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努力为全省新一轮文化建设建功立业。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