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青绣”品牌 助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

2020-07-29 08:56颜宗成
群文天地 2020年4期
关键词:绣娘刺绣青海

颜宗成

地处三江源头的青海,是中华文明的活水源头,在历史的长河里,繁衍生息在这片神奇高原上的先民们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而由世居在青海的汉、藏、土、回、撒拉、蒙古族绣娘们传承下来的指尖绝活——“青绣”,就是盛开在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艺苑中的奇葩,是勤劳聪慧的各族绣娘奉献给大地母亲深情的回馈。这些指尖绝活,大体上可分为实用、装饰、礼仪、工艺、服饰、宗教六大类。从这些精美的绣品中,既能看到图案简练的苏绣、设色鲜明的湘绣、构图饱满的粤绣、针法繁多的蜀绣的绣品特色,也彰显出其“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独特魅力。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艺术绝活,长期以来散落在民间,没有走出农家庭院,养在深闺,自娱自乐,没有与时俱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没能发挥出它应有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处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境地。

青海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核心组成部分和祖国天然的生态安全屏障,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誉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在国家发展战略、安全战略和环境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的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是青海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来不得半点闪失。”“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因此,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托,也是青海的历史责任。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全新体制试点省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如何乘势而上,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推动青海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是青海亙古不变的主题。这方面,青海做了积极的探索和生动实践,成功打造了两个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致富共推并举,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民生品牌。一个是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推动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拉面经济”,现在全省近20万人从事这项事业,在全国各地开设有近3万余家门店,业务延伸到香港、澳门、马来西亚、俄罗斯、迪拜等地区和国家。每年有150亿元的创收。在脱贫致富走上小康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这些走出大山的人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识,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和精准扶贫的典范,受到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委的积极评价和肯定。一个是探索非遗传承保护途径,拓展非遗传承保护渠道,造福于民的唐卡产业。全省近3万人从事这项产业,年创收近10亿元。在推动非遗传承保护的同时,走出了一条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同进共荣,脱贫致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揭开了唐卡神秘的面纱,使藏在深闺的这朵艺术奇葩走下神坛,推向全国,走向世界,造福于民。青海现有土族盘绣、热贡堆绣、湟中堆绣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河湟刺绣、贵南藏绣、蒙古族刺绣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项。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30万人的绣娘队伍。如何和着时代发展的脉搏,把这些散落在民间,流淌在各民族绣娘指尖上的绝活请出深闺,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助力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成继“拉面经济”和唐卡产业的产业集群,扩大产品影响,提升品牌效能,为广大绣娘开创居家就业的有效途径,实现“青绣”产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也是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引擎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和生动实践。

近几年,青海省委、省政府站在开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新局面的高度审视“青绣”产业发展,高度重视“青绣”品牌打造工作,把打造“青绣”品牌作为助推省委、省政府“一优两高”战略和农牧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抓手,列入青海省“十四五”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从“建立健全一套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一套工作机制;打造一个品牌;建立一套名录;培养一批传承人;走出一条现代营销路子;开拓一片销售市场;开展一系列宣传展示”八个方面确定了“青绣”品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八个一”工程。省文旅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从总体要求、主要行动、重点工程三个方面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对青绣产业的发展和青绣品牌的打造作了全面安排部署。依托“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雨露计划”及国家农发基金培训项目等,强化刺绣传承人、从业者培训,五年来培训刺绣从业者1.2余万人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和省内外高等院校、科技公司交流合作,强化行业带头人、传承人、设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参培人员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学识,激发了创业热情,提高了绣品技艺;从推动刺绣项目和传承人申报工作入手,夯基固本,壮大传承人队伍。截至目前,全省申报拥有国家级项目3个、省级项目6个,一支以国家级、省级传承人为龙头的刺绣四类非物质传承人队伍基本形成。全省现有刺绣类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01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3名、省级传承人41名、市州级传承人102名、县区级传承人155名;通过鼓励和支持各地成立刺绣协会、建设刺绣基地、成立刺绣公司、工坊、申请技艺专利、注册产品专利、研发创新等方式,规范行业管理,培育产业发展链条,引领、助推“青绣”产业有序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刺绣经营单位492家,其中,刺绣工坊183家,合作社29家,协会11家,传承基地19家,传习所40家,公司121家,其他经营场所89家。有土族盘绣、河湟刺绣等17种刺绣类别,有盘绣、平绣、垛绣、叠绣等29种绣法。全省刺绣经营场所中长期从事刺绣人员34207人,其中绣郎102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978人,残疾人505人。全省季节性从事刺绣的从业人员30万人。互助县以土族盘绣为主,“公司+基地+农户+艺人+市场”的发展格局,在提升绣品品质带动产业发展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全县设立有刺绣基地26个,绣户1100户,绣娘2000余人,季节性从事盘绣人员5000余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该县“青海省十大品牌影响力品牌单位”“青海省青年见习基地”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除在县内乡镇设立有生产基地、扶贫车间外,业务已拓展到省内其他县市,在注重培训、安排大中专生、贫困群体扩大就业的同时,联合全县10余家企业、合作社联动发展,年生产刺绣产品50余万件,销售收入达600余万元,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循化县撒拉族刺绣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周边绣户156户,年均培养绣娘200人以上。湟源县以皮绣为主的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公司,“学校+公司+农户”集培训、研发、生产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年培训下岗、贫困人员近2000人,开辟了推动“青绣”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民和三川地区“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从业人员1000余人,带动作用明显;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宣传,举办、参加国内外各类展示、交流活动,扩大影响,取得了积极成效,青绣品牌效应初显。参展艺人既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带头人,“青绣”也从深藏闺阁的农家小院逐步走向市场前沿、走出省门、国门。我省已成功举办了两届“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刺绣展暨刺绣大赛”,立体展示了“青绣”保护、传承、发展及研究成果,激发和提振了全省刺绣从业者的创业热情和文化自信,彰显了青海特色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提升了“青绣”美誉度,活动成为推动“青绣”品牌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尤其是2019年11月在外交部的支持下,青海面向世界开展的推介活动受到140多个参会国家使节的捧喝,国内外500多位嘉宾出席了这次盛会,展出的百余件精美“青绣”产品惊艳京城,为“青绣”品牌做了一次天价广告,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国家广电总局的支持下,省广电局与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我们在行动》联袂,2019年11月23日通过薇娅直播间开展的“青绣”产品展销活动,在线2小时创收712万之多,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大地激励了绣娘们的从业信心,探索了新的发展思路。打造青绣品牌是一个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发展周期长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拿出和打造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品牌活动一样的精神和信心,持续推动坚持不懈,这样才会修成正果。作为一项利国富民的民生工程,需要不断创新机制,探索发展思路,举社会之力,才会成万众之势;作为依托传统工艺发展的产业集群,需在加大研培力度,产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倾心助力,这样才会推动产业持续发展;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产品,在借文旅融合的东风,积极融入文旅市场,加大对外宣传、线上线下营销的同时,要加大撬动内需市场的力度,倡导青海人对自己的绣品率先用起来,着力营造“青绣”绣品进入人们寻常生活的“青绣”氛围,这样才会达到“青绣”品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荣发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绣”的春天已经到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她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猜你喜欢
绣娘刺绣青海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云南屏边“绣娘”巧手致富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绣娘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