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体验过程,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

2020-07-29 12:28贺欣新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8期
关键词:数据分析观念可能性体验

贺欣新

[摘 要]数据分析观念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建活动空间和提供机会,搭建学习平台,引导学生亲历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和推理等過程,帮助他们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促进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

[关键词]数据分析观念;体验;发展;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4-0024-02

数据分析观念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促进他们统计思想及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建构智慧、高效的数学课堂。

下面,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可能性》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抓实学生的体验过程,引导他们亲历数据采集、分析和合情推理等过程,促进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

一、亲历问题探究,促数据应用意识产生

新课程要求教师引领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在具体的、直观的体验活动中感悟知识,形成有效的认知建构。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等活动中感知数据、分析数据,体验到数据分析对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数据应用意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

师:请看大屏幕。这里将举办一次森林动物长跑比赛,参加的小动物有小狗、小兔、小猫和小鹿。大家猜一猜,在这次比赛中,谁可能会获得冠军?

生1:按理说,小猫不会获得冠军,因为小兔、小狗、小鹿都比它跑得快。

生2:不对,兔子有时还跑不过乌龟呢!怎么就认定小猫跑不快了?

生3:是啊!它们都有可能获得冠军。

师:你真棒!同学们,这个同学的回答有一个词用得非常好,你们知道这个词是什么吗?

生:可能。

师:那你们会用“可能”一词举个例子吗?

生4:明天可能会刮风。

生5:这次单元测试,我们班的成绩可能会比四(6)班好。

……

师:真不错!那到底“可能”是指什么意思呢?我们先做个游戏,放松一下。(拿出一个布袋)大家看一看,布袋里面都有些什么?

生:有1个黄球,1个绿球。

师:如果让你任意摸出1个球,你认为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

生6: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绿球。

师:其他同学的观点呢?可能摸出红球吗?

生7:不可能,因为袋子中根本就没有红球。

生8:噢!我知道了。袋子中有的球才有可能摸出来,没有的球一定是摸不出来的。

师:很好!如果让你放入1个球,要求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些,你会怎么放球呢?(生思考后讨论交流)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怎么办?

生9:可以做实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放入1个黄球;另一种是放入1个绿球。

……

上述教学,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明白“可能”的存在,对“可能”形成初步感知。接着,教师组织学生玩猜球游戏,并引导学生讨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之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放入1个球,要求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些,你会怎么放球呢”,把学生的注意力都聚焦到摸球实验上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获得实验数据就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探究需求,产生数据应用意识。

二、亲历数据采集,促数据分析意识激活

数据分析观念具有活动性和过程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数据采集、分析等过程,让他们在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中知道数据的存在,明白数据分析的价值,进而学会“用数据说话”,对一些数学现象、生活现象进行较为合理的推理。

师:好主意!那就请各小组按照分工进行实验,摸球10次,看看最后的结论会是什么。(学生先进行人员分工,然后分组活动)

生1:我们小组放入1个黄球,摸了10次,发现5次摸出黄球,5次摸出绿球。

生2:我们小组也是放入1个黄球,摸了10次,发现7次摸出黄球,3次摸出绿球。

师:还有放入黄球的小组吗?有的话,也来说说自己组的实验情况。

生3:我们小组也是放入1个黄球,摸了10次,发现6次摸出黄球,4次摸出绿球。

……

师:听了这么多的汇报,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4:感觉摸出黄球的次数多些,但是也有相等的情况。当然,还有摸出黄球次数少的情况。

师:确实有点难以判断,是吧?那我们就增加试验的次数,做20次或30次,大家试一试。(学生再次分组进行实验,采集数据)

生5:我们小组加入1个黄球,摸了20次,发现15次摸出黄球,5次摸出绿球。

生6:我们小组也是放入1个黄球,摸了20次,发现14次摸出黄球,6次摸出绿球。

生7:我们小组也是放入1个黄球,摸了30次,发现20次摸出黄球,10次摸出绿球。

生8:现在的情况很明显,摸出黄球的次数多。

……

上述教学,教师把整个数据采集活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进行10次的试验,学生发现通过合情推理难以得出结论;第二层次,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继续实验,即增加试验的次数,如20次、30次等。通过大量的数据汇总,学生明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逐步推理出一个较为理性的结论,培养了他们的数据采集意识和数据分析意识。

实践证明,要切实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就得引导他们亲历数据采集的全过程,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真切的感知,得到有效的信息。同时,这样可使学生明白: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就要采集最为真实的数据并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的数据分析才有根有据,而不是虚假数据下那种“纸上谈兵”式的分析。

三、亲历数据分析,促数据分析意识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这充分说明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为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提供基本的、充足的信息,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数据分析的价值。同时,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合情推理,懂得初步推断出数据背后蕴含的规律,不断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

师:你们同意这个结论吗?请联系实验的前后过程,说出自己的猜想。

生1:因为黄球有2个,所以摸出的次数就多些。

生2:哪种球的个数多些,摸出它的可能性就大些。

生3:如果放入的球是绿球,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我感觉是不太确定的。

师:感觉不太确定,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4:再做放入绿球的实验。

师:这是个不错的主意。那就按照前面的实验方法,我们再做20次试验吧!(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进行放入绿球的摸球实验)

生5:我们发现,摸出绿球的次数多些。

生6:看来,这个结论是可靠的,即哪种颜色的球的数量多,摸出的可能性就大些。

生7:我明白了。也就是说,摸球活动中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数量多,可能性就大;数量少,可能性就小。

……

这里,在学生不确定初步得出的结论时,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是非常可取的。教师没有担心教学时间不够而草草收场,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进行实验,用数据促进学生深入感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学生数据分析的理性。

任何一个统计活动,它的最终落脚点都是数据分析,也只有进行最为理性的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上述教学,教师放手让学生再次进行摸球实验,通过汇总大量的实验数据,学生发现此时摸出绿球的次数要多些,从而促使他们进一步分析数据,归纳概括出结论:“摸球活动中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数量多,可能性就大;数量少,可能性就小。”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使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有了质的飞跃。

总之,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善于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感知数据、采集数据和分析数据,使他们的数据分析观念在探究中不断得到培养,在应用中不断得到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吴后月.基于活动教学的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研究[D].寧波:宁波大学,2017.

[2] 朱宇,吴兴坤.再“进”一步 更“实”一些:对小学生数学数据分析观念培养的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3(9).

[3] 聂世蓉.经历整理过程  培养分析观念[J].基础教育研究,2016(12).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数据分析观念可能性体验
观念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
小学数学《可能性》智慧教育案例设计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