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安印,胡宁宁
(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速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进程,把人民币推向了世界舞台(林乐芬和王少楠,2015[1])。经过6年的探索与实践,“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人民币国际化在跨境支付系统、货币结算、双边本币互换、储备货币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人民币国际化呼声日益高涨。与此同时,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自身发展问题使得人民币在关键性指标和货币实质性功能体现方面有所欠缺,与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趋势抬头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局势和自身金融发展改革的关键时期,人民币国际化仍面临巨大挑战和长期考验,需要正确、客观认识人民币国际化。以此为基础,本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行总结,结合当下中国面临的国际重要政治局势以及自身发展改革对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困境和机遇进行分析,认为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处在量变阶段,很难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同时也要对人民币国际化抱有信心和耐心。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根本取决于其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和金融实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总量国家、第一大贸易国,在金融市场愈发完善和金融体系更加稳定的条件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人民币国际化只是时间问题。
通过“一带一路”平台建设和沿线市场推动,中国已与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贸易往来、资金融通、投资活动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人民币充分发挥其商品价值衡量、贸易货币支付、外汇储备等功能,积极开展货币区域合作奠定了基础。随着“一带一路”合作逐步加深,人民币将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的“丝路货币”(马广奇和姚燕,2018[2])。中国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及战略是以货币功能为主导,以其结算功能、投资货币、储备货币功能实现逐步推进,在人民币规模、贸易结算、本币互换协议等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国际货币职能初现两个方面。
1.配套基础设施保障人民币的流动与结算
中国采取设立人民币结算银行、向沿线国家居民发行银联卡、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等方式推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币结算效率和使用频率,推动人民币的规模化使用,保障了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正常流动与结算。截至2018年6月,中国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阿联酋、卡塔尔、匈牙利、俄罗斯等7个沿线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体系。银联发卡量超过2 500万张,覆盖超过540万家商户,比倡议提出前的规模增长了14倍多,进一步提升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的结算效率。“一带一路”沿线近60个国家和地区已开通“银联卡”受理业务,已与343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银联外卡的市场联动效应进一步加强。2018年5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全面进入二期建设阶段,更好地提升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和清算效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已覆盖40个“一带一路”国家的165家银行,参与该系统的国家包括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泰国等。
2.与多个国家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蒙古、韩国、泰国、俄罗斯等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修订完善一般贸易和投资本币结算协议,增强协议的可操作性。截至2018年8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已与37个境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金额达到3.37万亿元人民币,在便利双边贸易和投资、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本币互换协议数量不断上升,实现与摩洛哥、塞尔维亚、匈牙利的首次货币互换,为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奠定坚实基础。2019年5月,中国政府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签订的有效双边本币互换金额达8 415亿元人民币。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持续推进人民币与多种货币合作,开展人民币跨境交易,减少资金融通与结算成本,提升“一带一路”项目合作效率和收益率,为跨国企业贸易、投资等活动提供便利。
表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本币互换协议的情况(有效)
3.建设离岸人民币市场,便于与多种货币直接交易
中国已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纽约、伦敦等地设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一带一路”沿线“在岸人民币—人民币离岸中心(中国香港)—人民币离岸枢纽(新加坡)”的互动机制,提升人民币在沿线区域以及世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截至2018年11月末,中国香港作为人民币主要集散地,其人民币存款规模为6 175.2亿元;新加坡作为世界第三大外汇交易中心和亚洲重要金融枢纽,是“一带一路”沿线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2018年第三季度人民币存款规模为1 320亿元(李小好和蔡幸,2009[3])。同时,人民币实现与多种货币在外汇市场挂牌进行直接交易。人民币对新加坡元、马来西亚林吉特、俄罗斯卢布、韩国韩元、泰国铢等已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实现直接交易,人民币对哈萨克斯坦坚戈、蒙古图格里克、柬埔寨瑞尔等已在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截至2018年11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由上年同期的1.75%上升至2.09%,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后列第五位,排名较上年同期上升一位。全年来看,人民币的全球支付占比在1.6%~2.1%的区间波动,与加元、港币等货币排名交错。离岸人民币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人民币已经实现与多种货币之间直接交易,为“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提供更多获取人民币的流动渠道。
1.“一带一路”沿线市场人民币结算职能显现
以“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合作、贸易往来为依托的人民币跨境结算比例逐步提升。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达3万亿元,与周边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同比上涨11.1%。其中,柬埔寨同比增长19倍,文莱同比增长7倍,马来西亚、菲律宾、乌兹别克斯坦等9个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同比增长均超过50%。非洲标准银行集团外汇主管理查德·德·罗斯指出在中非贸易中,中国一直是非洲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跨境结算中人民币的结算比例已从2015年的5%升至2017年的11%,到2025年,人民币在非洲的结算比例有望增至30%。整体来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投资合作以及产业转移等跨境资金结算越来越多地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在亚洲周边国家以及非洲地区的使用率较高。截至2018年,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超过10万亿元,占比已超过31%,在跨境结算中人民币占比逐年提升,人民币的国际结算职能初显,未来人民币跨境结算提升空间仍然较大。
2.人民币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投资渠道不断丰富
人民币债券、人民币外汇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的推出为国际市场投资者和融资者提供更多获取人民币的渠道。其中,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发行的人民币债券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3月,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在交易所成功发行10亿元人民币债券,成为首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并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2018年1月,红狮控股集团在交易所成功发行3亿元人民币债券用于老挝“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成为首单境内企业募资用于“一带一路”项目的债券。2018年1月,证监会或沪深交易所已同意7家境内外企业发行“一带一路”项目债券的申请,拟发行金额约500亿元人民币。其中,4家境内外企业已发行35亿元“一带一路”项目债券。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近几年发展迅速,截至2018年末,已经有包括中国香港、新加坡、伦敦、芝加哥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11家交易所上市人民币汇率期货,2家交易所上市人民币汇率期权。人民币债券、外汇期货、期权等多种金融工具的推出顺应了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满足了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日益增长的风险管理需求与投资需求。
3.人民币已成为多个国家的外汇储备货币
自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后,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率得到进一步提升,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储备货币,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区域金融合作奠定基础。新加坡、韩国等15个周边国家央行将人民币资产纳入其外汇储备。截至2018年第四季度,各经济体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中,人民币资产占比升至1.89%,超过澳元和加元,已有超过60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创IMF自2016年10月报告人民币储备资产以来最高水平。2018年6月底,俄罗斯中央银行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占比达14.7%,相比2017年6月增加14.6%,紧随欧元、美元其后。
图1 俄罗斯中央银行外汇储备构成
1.人民币与美元充当国际计价货币的矛盾凸显
人民币区域化与美元全球化在货币计价职能下是相互排斥、不能交融的,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必然会面临与美元的对比与较量。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双边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过程中往往需要依靠第三方货币进行计价进而转化为双边货币结算,而美元仍是世界默认的国际计价货币。2018年4月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在全球外汇市场日交易额近51 000亿美元,近90%的交易涉及美元,美元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美元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便占据世界货币主导地位,是世界上真正的国际货币,其货币计价、结算、价值储备等功能被世界广泛接受。美元作为国际货币覆盖世界各个国家,在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过程中与原有的美元的计价结算方式形成不可避免的冲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能源型国家迫于美国政治军事压迫采取美元计价来保障石油美元的地位。单就货币对比来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起步较晚、国际认可度不高,与美元的国际地位存在较大差距。自1980年以来,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份额基本稳定在66%左右。201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报告显示,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在世界央行外汇储备中占比达到2%,而美元占比虽有所降低,但仍然达到61.7%比重。
2.中美贸易摩擦加大世界各国对于人民币与美元的选择困境
目前,中美贸易摩擦正处于胶着状态并有长期存在趋势,中美关系在贸易战的影响下变得更加紧张和敏感。中美贸易摩擦不仅仅是高端技术、商品贸易利益之间的争夺,也可以理解为人民币与美元的一次碰撞,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中美贸易摩擦增加人民币和美元汇率市场波动,造成中美股市短期性动乱,特别是中国股市的波动、人民币汇率贬值以及投资者的羊群心理等暴露出中国金融市场在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下的脆弱性和股民等投资者的敏感性。中国不宜在货币层面上主动挑起人民币与美元的战争,应将更多力量放在提升自身发展实力、稳定人民币市场、维持资本市场秩序等方面,避免因贸易摩擦引发金融摩擦。从长期来看,货币的坚挺与国际地位是由一国的综合实力决定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人民币会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货币,但同时也要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漫长过程保持耐心和信心。
1.人民币国际认可度低,实质性功能未能完整显现
人民币国际化在贸易结算、资金规模、本币互换等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从市场角度考量可知,人民币国际化市场认可度较低、货币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2018年,人民币在国际支付货币中的份额为1.22%,而且在这些支付中很多涉及政府之间协议规定或中方企业参与的贸易,而在无中方参与的跨国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计价的比例微乎其微。“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使用人民币贸易结算占比有所提升,但人民币计价功能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沿线市场更多是以美元计价结算或美元计价人民币结算的形式进行跨境合作。货币计价职能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关键指标,代表一国货币的国际认可度与接受度。相对于提高人民币的使用频率、进行人民币贸易结算等浅层次方式,推动人民币计价才是对其货币地位与价值的真正认可。
2.人民币国际化更多是政府推动,缺乏相应的市场基础
中国为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实行汇率改革、逐步开放资本市场等措施,创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设立人民币离岸市场提升人民币的市场认可度和国际地位。在中国政府的引导扶持以及中国企业参与下,人民币在跨国贸易、多国合作等领域取得一定的数量规模成就,但这种以行政以及中方企业助推的方式,在短期内有效,长期来看在世界市场上效果甚微,并非长久之计。计价和结算货币的选择是微观单位的自主决定,政府能做的仅是由不允许变为允许这些微观主体自主选择,进一步为货币流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未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中国政府应逐渐减少缓行政干预,退至辅助地位,并进一步加强宏观政策环境协调,采取以市场引导为主的人民币国际化推动路径。
文化影响力是指一国的文化资源在对外交往中的传播与推广能力。理论上,文化具有双向流动的属性,国与国之间可平等地开展文化资源的互通与共享。然而在国际关系现实中却难以实现这一平衡状态。一国的文化影响力越强,它在国际文化流动中就越占优势。而中南半岛各国的文化影响力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它们同中国之间的文化流动也可相应地表现为三种模式(详见表2)。
3.人民币市场存在投机性风险
从国际货币角度来看,国际货币应是投资者为在金融危机时获得安全资产、规避风险而选择持有的货币,而不是仅为了追求货币资产升值、提升收益率而持有。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可知,货币持有者基于三种需求动机持有货币。一是交易动机,中国进出口企业与国外企业在进行跨境贸易往来时,基于贸易结算需求持有人民币;二是预防动机,为预防未来的交易、投资以及临时性需求,跨国企业会持有一些人民币作为预防手段以应对不时之需;三是投机动机,投资者基于投机心理持有人民币,以期许在人民币价值波动中获得投资收益。在国内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不成熟以及监管不到位的背景下,投机者的行为将会对人民币市场稳定造成较大影响。在人民币升值时,很多国际投资者基于投机心理持有大量的人民币储备;当人民币发生贬值时,持有大量人民币的投机者便会大量抛售手中人民币,造成人民币市场的较大波动,尤其是离岸和在岸人民币市场存在两种汇率率差,国际投机者可以通过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实行对冲获利,实现空手套白狼的目的。
1.中国金融业发展水平不高,仍面临很多特定问题
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众多关键因素中,中国已经在经济规模、资本账户开放、汇率改革、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但在决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环节——金融市场发展上仍面临较多阻碍。一方面,国内金融市场整体水平不高,存在间接金融比重过高、融资平台不规范、金融市场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当前的金融水平不足以打消投资者对进入境内市场的担忧与顾虑,会减弱投资者对人民币金融产品的信心,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民币在境内外市场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国内金融发展水平与综合实力存在错配现象。相比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等经济地位,国内金融整体实力仍处于较低水平。2017年,中国在137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指数排名中,综合排名48位。在银行体系稳健性、监管者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能力以及金融法律方面,中国的排名仍十分落后。
2.金融市场面临内外多重风险
一是中国金融体制内的风险。银行系统的债务累积、股票市场的脆弱性以及影子银行盛行将会给国内金融环境改善以及宏观调控带来极大的挑战;金融制度不规范、法律监管的欠缺会增加金融市场洗钱、内部交易、非法资本外流等行为产生。这些现象的发生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威胁,会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随着中国金融业不断扩大开放,资本账户下资本外流、投机性资本增多将会给中国带来较多金融风险。特别在中国金融业监管措施不到位、法律存在漏洞的情况下,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会造成部分资产外流现象。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误差与遗漏项由正转负,除去资料统计误差和计价标准等客观因素造成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监管不力以及资本账户开放引起的资本外流。同时,资本账户开放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以外币计价的短期负债,这些负债很可能重现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的场景。因此,在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应当审慎对待资本账户开放,防范为过快追求人民币崛起而诱发更多的金融风险。
表2 2017年中国金融发展指数排名(总计137个国家)
1.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秩序亟待改善
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秩序是以美国和美元为主导地位,更多的是优先保护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存在很多不平等之处。一是非国际货币储备国拥有的外汇资产需要承担较大的储备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风险,其外汇资产会受到货币储备国波动而发生贬值和缩水。非货币储备国用本国货币兑换美元增加外汇资产意味着美国可以轻易获得廉价资金,美国通过货币发行转移国内债务和风险,使得世界其他国家无偿为美国政府行为买单。二是国际重要的金融组织均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发起建立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贾康等,2006[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重大决策需要取得85%的表决权通过,而美国持有16%的表决权等同于拥有一票否决的权力,这对其他成员国以及非成员国家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发展中国家长期受制于美元价值波动以及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制定的规则控制,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重要组织不能够很好地反映欠发达地区的利益诉求和平等权利,对于建立新型公平对等的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组织的呼声越来越高。
放弃美元结算、减持美元资产、减少美元储备等去美元化行为,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较大的利好空间。美国的政治制裁频繁、信用风险增加以及债务转移给世界其他国家带来较大的危机感,去美元化趋势逐渐显现。美元的国际地位得益于世界各国对于美元的认可与信任,在多国贸易往来中均通过美元计价结算。而近些年来美国政府大量发行债券、以美元作为武器损害其他非货币储备国的利益等行为削弱了一些国家对美元的信任,去美元化趋势逐渐明显。IMF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份额连续5个季度下降,2017年、2018年第四季度占比分别为62.72%、61.69%。美国对一些国家如俄罗斯、委内瑞拉、土耳其、伊朗等进行政治制裁、实行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发动中美贸易摩擦等行为,加快这些国家货币与美元的剥离。2018年7月,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中国、德国、巴西、英国、瑞士、比利时、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国央行均在不同程度地抛售美债。
3.“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待开发潜力巨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拥有世界一半人口数量,而GDP、贸易额占比仅达到18.4%、27.8%,待开发潜力较大,人民币区域化大有可为(夏彩云和贺瑞,2015[4])。“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多为欠发达经济体具有后发优势,可以通过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模仿和学习在更短时间内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本国产业。“一带一路”倡议经过六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也标志着“一带一路”进入全面深化建设与合作的新阶段,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合作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基础项目建设合作、贸易往来、投资合作、产业转移、能源合作等均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巨大空间和实践平台。“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基础建设资金每年缺口超过6 000亿美元,项目融资缺口巨大。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和项目不断推进,沿线对于人民币的需求也会逐渐增多,市场需求的增多会推进人民币实质功能体现,使人民币成为区域性重要货币。
表3 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GDP、人口、贸易额全球占比
1.金融开放政策和措施次第推出
近些年来中国相继推出QFII、RQDII等开放措施,启动港股通、深股通、债股通等连接境内外金融市场,金融要素和资源流动性不断提高。继2018年银保监会实施15条对外开放措施之后,2019年拟推出12条关于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新措施,进一步放开外资持股、外资机构业务等限制,对待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合作与竞争坚持内外一致、规则统一,构建金融市场“多赢”格局。中国正处于扩大开放的重要时期(王爱俭等,2019[5]),资本项目和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将会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者进入国内市场,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加强了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便于实现人民币与多国货币的良性互动与合作。
2.资本市场发展日趋成熟
2017年6月,明晟公司宣布将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基于5%的纳入因子预计纳入222支A股,占据MSCI新兴市场指数0.73%的权重。2019年5月,MSCI发布半年度指数审议结果,将中国大盘A股的纳入因子由5%提升至10%,进一步提高中国A股占比。从成分股的行业分布情况来看,MSCI明显偏好金融板块和消费板块,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两个行业的占比合计达到32.36%。MSCI二次扩容,顺应了国际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为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也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了重要契机。2018年4月,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之后的第四大计价货币,所占指数市场份额或将达到5.5%左右,以债券发行的方式提升了人民币国际认可度。
3.区域金融影响力不断提升
由中国发起的亚投行、丝路基金以及亚洲金融协会等区域金融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一带一路”沿线区域金融组织框架形成,中国成为沿线地区的金融支持大国(宋清辉,2017[6];董哲,2018[7])。区域金融组织的建立为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区域层面基础。2018年末,亚投行成员已达93个,已累计批准项目投资75多亿美元,撬动了350亿美元的总投资。2014年,中方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2017年丝路基金获1 000亿元人民币增资,仅从两次增资所用的货币差别可以看出,区域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人民币成为投资地区或贷款地区的可接受货币。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的成立得到世界上多个国家的支持与帮助,吸纳来自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众多金融机构会员共同搭建区域金融交流的高端平台,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正确认识人民币国际化,尤其是在当下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又要求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人民币汇率稳定性以及资本项目开放和资本管制需要好好规划,应审慎走好每一步开放步伐和坚守好资本管制底线。
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是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中国应明确人民币国际化的特定目标,设立短期和长期目标指引中国金融货币发展,把安全放在首位审慎推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货币功能为路径的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在数量上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进一步积累与深化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换,为此需要做好长短期目标规划和货币功能性侧重点转移。一是借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市场的推动,成为区域性重要货币,人民币区域化是其走向国际化的关键且重要的一步。人民币国际化未来一段时间应以货币区域化为主,推进人民币规模化逐渐向人民币实质性功能发挥转变,实现货币功能路径向计价、储备职能侧重。二是避免与美元的正面冲突。人民币国际化必然避免不了与美元的竞争与合作,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下,中美关系十分紧张。无论是从国际形势还是中美货币实力对比,人民币不宜与美元正面冲突,但并不是要放弃人民币国际化,而是需要选择一种更合适的方式去开展人民币业务。人民币要学会适时避其锋芒,循序渐进地发展人民币微观使用主体,逐渐扩大人民币受众主体,从底层人民上升至国家层面开展货币合作。
区域金融合作、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方式和渠道。美国掀起的逆全球化浪潮企图将中国挤出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舞台以维护其霸权地位,逆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更加明显,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将增加中国对外开展合作的难度,造成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波动,影响世界对人民币的认可。同时,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仅凭一国之力无法对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产生本质性的动摇与根本性改革。中国应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依托,开展沿线区域性合作,为因贸易摩擦而转移市场的企业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维持中国经济稳定和金融业健康发展。
依托自身的经济实力、贸易规模和国际地位积极参与全球层面的金融会议讨论和规则制定。从中国角度出发,与全球重要组织及区域联盟一起为克服全球问题而贡献中国力量,要时刻关注IMF动向,借助中国众多国际身份,间接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业的话语权。利用亚投行、丝路基金以及亚洲金融协会等区域金融组织,参与重要国际金融规则和标准制定。聚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资源和金融市场,以中国为起点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带动区域力量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通过金融基础设施合作,构建区域资金融通渠道;通过支付标准合作,积极开拓创新支付业务合作,帮助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并深入金融货币合作;开展金融机构业务沟通交流,构建区域金融合作网络,提升人民币的区域流动性和认可接受度。
目前,中国已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伦敦等地设立了离岸人民币市场,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汇率期权等衍生金融产品满足国际投资者需求。作为衡量一国货币国际市场价值的标准,汇率反映其在国外市场的地位,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决定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在离岸市场建设方面仍需继续努力。
一方面,离岸人民币市场与在岸人民币市场的互动联系可以提升人民币的流动性并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应加强对人民币外汇市场波动监管、加快汇率制度改革,减少在岸与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套利空间。积极寻求“一带一路”沿线发展较为良好的金融市场,建立区域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借助当地影响力辐射周边国家,能够提供较为全面、快捷、方便的人民币服务。同时,要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国内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构建“国际—区域—国内”多层次离岸人民币市场,提升金融业竞争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加快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建设融资需求、可持续发展、风险问题等设计出人民币融资债券,设立相关产业人民币扶持基金、绿色金融工具以及人民币衍生金融产品规避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重大进程之前,需要创造一些必要条件:完善的资本自由流动的金融市场、灵活的汇率、能够反映市场真实情况的汇率水平等。中国的经济总量以及经济增速、贸易规模均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但在关键因素上中国仍需要继续努力。以金融业开放为例,外资占中国A股市场比重只有2%,占中国债券市场比重只有2.9%,外资银行资产占全部商业银行比重为1.6%,外资保险公司占比5.8%,未来仍需进一步提升开放力度。
从宏观角度出发,中国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并同时开放国内市场,促进国内金融要素在不同部门、不同企业间的流动,改善国内金融环境。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以及国际金融机构参与国内金融市场,改善金融市场的资本构成以及投资者结构。以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为契机带动中国金融业整体发展,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在开放市场的同时做好关键性资本管制,抵御相关风险。国际经验表明,货币国际化最终需要依靠市场力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不应作为政策目标,政府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创造良好的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促进国内金融开放与创新改革,剩下需要依靠的是市场的推动与认可。从微观角度出发,提升中国贸易企业的议价能力、促进人民币计价结算功能实现、提高金融机构国际地位、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增加人民币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人民币国际化将更加依赖中国企业对外贸易、合作、投资等行为,中国企业的交易处于主导还是被动市场地位也影响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提升企业实力和金融机构竞争力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