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涉入:让课堂充盈现实的味道

2020-07-29 18:03陈丽华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琴弦创设笔者

陈丽华

摘 要: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就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情境创设需要因课而宜、因时而异,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灵活设计,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教师不仅要关注导入情境的设计,也要关注课中情境的知识应用情境的设计。

关键词:案例教学;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8-068-001

一、案例背景

向心仪的人表白,为什么选择在咖啡馆比熙熙攘攘的菜市场成功率要高呢?戒指还是那个戒指,人还是那个人,为什么差别会那么大呢?经验告诉我们情境很重要。在教育中也是如此,如果老师想与孩子的课堂更加轻松愉悦,就得创设情境把孩子吸引过来。一位学者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将5克盐放在你面前,直接让你吃下去,你将难以下咽。但是如果將盐溶于汤中,你在享受汤的同时,也吸收了这5克盐。情境之于知识,犹如盐溶于汤中。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情境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情景;境地。“境”是指外界的事物,“情”是指由景物所激起的情感共鸣。那情境化的教学是什么样的呢?在当前国际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强调学以致用,用知识解决真实的问题,这样才能弥合知识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裂缝,真正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描述

1.孩子告诉我们什么

乐乐是笔者的外甥女,一名四年级学生,她学习大提琴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一次在看她练琴的过程中,我出于职业本能,问到:“乐乐,你知道大提琴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乐乐不假思索地说:“拨动琴弦产生的呗。”“那你在仔细观察一下拨动的琴弦,琴弦发生了什么怎样的变化?”我追问道。“琴弦在不断的振动。”乐乐一边说,一边用身体模仿着琴弦的振动,随后突然惊呼:“哦,不对,声音是靠振动产生的,科学老师教过。”“既然老师教过了,为啥你一开始还认为是拨动琴弦产生的呢?”我不解的问。“我忘记了,对了,舅妈,科学课上老师还把一个音叉发声后,放在水中,我看到溅起了许多的水花。还有,用一面小鼓,在鼓面上放了一些米粒,小鼓一敲,米粒就动起来,像跳舞的小人。所以这才想起来了,声音是振动产生的。”乐乐回答道。

2.我从中发现什么

笔者细细的分析一下这个案例,发现三点:第一,孩子的迷思概念是非常顽固的;第二,孩子在一定的阶段能够基于事实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第三:当孩子在解决问题时,头脑中不会呈现出一个个抽象的概念符号。这不是一个个例,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在在众多的研究文献中,专家总结了儿童的科学观念具有以下特点:(1)儿童往往将自己对事件或现象的推理和理解建立在可观察到的一些特点上;(2)儿童的科学观念具有片面性;(3)儿童具有直线形因果思维方式;(4)儿童使用的概念包含的内容往往比科学家使用该概念时包含的内容更广;(5)儿童的科学概念观念具有情境性;(6)儿童的科学观念根深蒂固。研究者们证实,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因此,教师需要理解儿童学习的规律,理解儿童进入课堂时已掌握的知识,遵循学习科学的规律,设计有效的学习情境,层层推进,帮助学生经历和体验深层次的学习。在情境化的科学学习中,不断储备大量的情境差异,让学生置身于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丰富的信息源和多样的观点有利于学生探索和整合知识,并获取多元的观点,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

三、案例反思

基于以上的观点,在日常小学科学教学中,笔者尝以采用以下情境化教学策略与方法达成教学的有效性。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通过具体情境的学习,学生可以清晰地感知所学知识能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又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依存的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够牢固的掌握知识应用的条件及其变式,从而灵活的迁移和应用学到的知识。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神奇的新材料》中,如何把自然界中的荷叶、人造材料的灰黑与最新的纳米级材料这些细碎又无联系材料联系在一起,变成有结构的、可供学生学习的探究材料?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教学目标,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个主题探究活动《给小蚂蚁找雨伞》,借用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蚂蚁这一卡通形象,拟人化地让它有了人的思维,在自然界、人造界和最新的科学界去寻找最适合做雨伞的材料,让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究和互相协作的学习。通过此任务的趣味性与神秘性,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情境缺失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缺乏对知识应有的兴趣,因为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中是以确定的结论的面目而出席的,没有问题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反而会消减他们的学习热情。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形状改变了》一课中,探究拉力大小与橡皮筋长度变化的关系。这个探究活动过于浅显,很多学生在没有试验之前就可以说出结论。所以笔者尝试创设“小动物们蹦极过山洞”情境,让学生猜测:动物的体重与“蹦极的橡皮绳”拉伸长度有什么关系,并且进一步延伸思维,不同体重的小动物在橡皮绳伸长后,还能否顺利进入到山洞中去。在这样有趣又富有层次的情境中,学生合理运用“变式”,提升了科学思维。

3.创设情境,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地震》一课,笔者从南京溧水区的3月2日发生的地震入手,产生“南京是否会发生大地震”的真实问题,学生利用现有地震课程前期的资料,从“南京地质特征”与“南京历史上的地震”两方面,提出种种假设,同时进一步观察、重审资料,推断出南京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借助“境”引出“情”,在教学的后半段用“情”来创设更新的“境”,情境教学的两个维度,交错融合,相互提升,真正实现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识的出发点成。

总之,有效的情境应该体现为内容真实,环节简约,指向科学本质,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利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防止走入为情境而设计情境的误区。

猜你喜欢
琴弦创设笔者
创设未来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额头上的琴弦
绿色的琴弦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