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婷
一直以来,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是最重要的学科,被视作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知识的基础。从学科知识的特征来说,数学教学的大部分内容,都与图形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就意味着,面对容易造成认知障碍的抽象知识,教师可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将其以直观、具体的图形手段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同时,在课堂上以数形结合的方法讲解知识,还能起到活跃课堂的作用,可以说一举多得。
一、利用数形结合发展想象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中大多数都带有浓厚的抽象色彩,虽然为学生理解相关内容带来了一定阻碍,但能够为想象力的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与“形”的转化,借助“图形”强化学生对“数”的认识,变抽象为形象,降低理解知识的难度,同时发展其想象能力。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为例,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便可设计“有两个同样的盒子,盒子表面是长方形。盒子的长为23厘米、宽为16厘米、高为9厘米。现在需要将两个盒子包装在一起,怎样包装能使包装纸的使用最少?”的问题,以典型例题深化对面积计算公式的使用,将学习延伸到应用层次。此时,在引导分析题目的阶段,教师可组织学生以画图的方式,将不同的包装方法画下来。通过画图,学生能够发现有三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即长与高的一面重合、长与宽的一面重合、宽与高的一面重合。紧接着,根据图画计算包装纸的使用数量,学生便可轻松找到答案。如此,借助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想象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想象的支持下优化实践效果,深化数学教学效用,同时延伸其思维空间。
二、利用数形结合理解基本概念
事实上,小学数学学科中的大多数概念知识都比较抽象,不易于学生理解。面对该情况,教师可以将“形”代入进来,利用具体、直观的图形,突破认知阻碍,帮助他们理解基本概念,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为例,在讲解半径、直径知识时,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同一圆内,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也都相等”这一概念。此时,教师便可以利用自行车轮等直观图形,引导他们观察其内部钢条结构,使其在观察与分析中自行发现“长度相同”的规律。如有必要,还可以将相应的图片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自行用格尺测量其钢条长度,使其在動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学会区分“圆心”的位置,紧接着,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绘图工具,向学生展示“圆”的绘制过程,让他们围绕图形想象“圆心”与“自行车轮钢条交点”之间的关系,发现“圆的直径”就是“钢条”这一规律。如此,在直观图形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迅速理解圆的相关概念,提高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利用数形结合建立数学模型
就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在讲解与运算有关的知识时,教师通常会采用重复训练的方式,然而,该方式于无形中加大了小学生的运算压力,使他们形成了机械式的记忆习惯,对主动思考、思维发散形成了制约。对此,面对习惯以具象思维、根据直观体验思考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他们搭建数学模型,使其在分析、搭建模型的过程中理解运算规律,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为例,在讲解题目时,教师就可用“小棒拼组正方形”构建数学模型。在该阶段,凭借生活经验和之前的学习收获,学生已经可以自行利用长度相等的小棒拼正方形。通过拼正方形,他们能够发现,13根小棒只能拼出3个完整的正方形,剩下1根小棒。此时,教师便可趁热打铁,告诉学生:13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正方形的边长“4”相当于除数,拼出的完整正方形数量“3”相当于商,剩下的小棒数量“1”相当于余数。如此,学生能够在形象的模型构建中,理解“余数”概念,理解除法的运算过程。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优化教育结构,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学生在具象的知识呈现方式下,重新发现数学的独特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主动将数形结合思维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以多样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建立思维模型、延伸想象空间,让他们的逻辑思维在该环境下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使教育教学获得最大化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