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校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

2020-07-28 09:24于晨晨
广告大观 2020年11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自媒体应对策略

于晨晨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媒体时代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传播的格局,传播方式的多样、便捷使得大众越来越倾向于通过自媒体平台表达诉求。一起突发事件、一个热点话题,在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双重作用下迅速发酵,瞬间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在此背景下,高校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正确处理好大学生与自媒体之间的关系,是高校亟需解决的课题。高校应根据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探索有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措施。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帶来巨大的改变,其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进入自媒体时代之后,网络舆情的形式也发生极大的变化,从以前的“献言献策”、“评论”等形式转化成了间接的对某一舆情事件进行讨论,并且借助着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介进行传播,影响范围、影响程度都难以评估。伴随着各种丰富的媒介参与一些网络事件的讨论,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讨论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有时可以将一个简单的校园新闻迅速发酵,引发社会群体的围观,形成强烈的新闻冲击波,严重影响高校的声誉和教学秩序。因此,研究和探讨如何化解自媒体时代下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对高校师生的冲击,营造一个宽松、平安、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这对于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良好形象和保障师生身心健康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参与主体身份隐匿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的不断更新换代,球球、微信、微博等APP功能强大,注册登录简单、几乎是零门槛,每个人都可以注册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大学生对突发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非常简单,一部小小的手机可以有效实现对事件的评论,将相关报道发在自己的朋友圈、空间动态中,只要是你的列表中的人都可以看到你的动态,这种“一对多”、“多对多”的交叉互动且裂变式的传播,一方面使得我们难以追查传播主体,参与主体身份隐匿且众多,另一方面使得信息具有极强的扩散性,在短时间内被很多人所知。

(二)非理性和谣言频出

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广大学生们表达情绪的场所和排解的渠道,因为依托网络存在参与主体隐匿的特性,所以在发表言论的时候易出现非理性的情况,受其他网民言论的影响,容易人云亦云,在社会上形成谣言,大多数大学生无法甄别信息的真假,更不用说找到信息的源头,后面的访问者看到消息后只能阅读和重复信息,对于其中的真假知之甚少,使得网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增加,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谐。

(三)舆论暴力

网络舆论暴力往往与舆论的非理性化、情绪化、娱乐化、庸俗化等紧密相联。值得注意的是,非理性化、情绪化、娱乐化、庸俗化的舆论更容易被放大、渲染,而一旦被一些网络推手或者利益集团所利用和操纵就容易形成网络暴力。比如在“罗一笑”事件中,事件初期,一篇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遍朋友圈,描述了一名女童身患重病、积极斗争的故事,并附上了小女孩的照片,一时间这个帖子成为热帖,无数网友纷纷鼓励罗一笑,期待着小女孩能够早日康复。在事件后期,有人对罗一笑的家庭情况提出了质疑,并指出罗家有几套房、几辆车、几家公司等等,一时间舆论方向转变,不再是鼓励、支持变成了言语攻击、群起声讨等,在网民的指责和声讨中,罗尔成为众矢之的,向大众公开道歉,不管在罗一笑事件中何为真何为假,在后期所形成的的舆论暴力无疑对当事人及家属造成人身和心理的伤害。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舆情管理目标

“以人为本”是我国高校的行事准则和基本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是我国高校治理事务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中的管理目标。简单来说,建立“以人为本”的舆情管理目标就是高校在行使职责的过程中要注意听取学生的呼声,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当舆情事件爆发时,高校在应对处理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将大学生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只有这样当爆发舆情事件时,高校才能得到大学生的理解与支持,获得民心,维护好高校的公信力,提升大学生对高校的信服,有利于高校在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机制

高校要建立网络舆情监预警机制,高校对于大学生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发布的言论要密切追踪,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进行应对,例如一旦发现在网络平台散布传播谣言、转发淫秽图片和视频、泄露国家或者工作单位秘密、发布其他不当言论等,要及时采取措施,将各种不良言论扼杀在萌芽,不要让其进行扩大化。

高校要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当舆情危机爆发时,有时候大学生在网络发布、传播消息,对于其中应付法律责任的主体是不明确的,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是相互配合的,此时需要道德规范对其加以引导,因此要进一步明确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用道德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言论、行为等。加强道德规范对舆情进行引导,容易形成较为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对于高校应对舆情危机具有积极作用。

高校要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网络舆情研判机制主要是对搜集的舆情信息进行分析、评估、研究、判断,对于舆情事件未来的发展走向、事件是否会继续升级恶化以及采取哪一方面的应对措施做出一个较精准的判断,对于指导高校应对网络舆情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与此同时研判机制的建立对于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保障信息公开,强化沟通效能,完善发言人制度

高校在网络舆情的应对过程中,对公众要全面、及时、客观、准确的发布消息,不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否则将会导致因信息公布不及时、不全面而产生的危机效果处理不理想。对于大学生对舆情事件的反应、回响要积极关注,对于其中的谣言、质疑、不满要积极介入、给出回应,而不是装作听不见、看不着,把握舆情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

(四)主动出击,及时回应,协同应对,德法结合

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的过程中要主动出击,在潜伏期要密切关注、注重引导;发酵期要讲究方法、对症下药;爆发期要抑制舆情、防止蔓延;消退期要注意观察、免生意外。及时回应,高校不应是“鸵鸟”,因此高校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回应大众,通过高校官方途径发出权威可靠的声音,降低谣言产生的几率;转变观念,不能认为“家丑不可外扬”而去一味地采取“封、堵、压”的“鸵鸟政策”,只会适得其反降低高校公信力,形成舆论狂潮,引发舆论危机。协同应对,借助多方力量,舆情危机爆发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矛盾、网络主体辨别是非能力差、政府缺位、媒体道德素质缺失等等,诸多原因也就意味着在应对网络舆论失范必须整合政府、社会、学校、网民、媒体等诸多方面的力量,构建协同应对舆情危机机制,利用多方力量避免单兵作战的尴尬。德法结合,在应对舆情失范过程中要使用好道德与法律两种武器。

参考文献:

[1]  邵羽西.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特点及应对[J].传播力研究,2019.

[2]  李树鑫.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研究[J].科技传播,2018.

[3]  邢文雪.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研究[D].湖南大学,2014.

(作者单位: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自媒体应对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