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CT、MRI表现

2020-07-28 08:58郭学军
昆明医科大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郭学军

[摘要]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CT、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收集32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研究其CT、MRI表现。结果32例布氏杆菌性脊椎炎中,31例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椎体受累,以腰椎发病率最高,受累椎间隙大部分变窄,CT可见相邻椎体终板骨质破坏,椎体边缘呈花边样表现,MRI半数以上有椎间盘内长T2信号及相邻终板破坏,全部病例均伴有椎旁软组织受累,表现为腰大肌肿胀、椎旁小脓肿、硬膜外脓肿等。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椎炎具有特征性的CT、MRI表现,结合其临床表现和羊畜接触史,多能提示诊断。

[关键词]脊椎炎;布氏杆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4-064-02

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近年来内地发病率明显增高,有必要对该病提起高度重视。人类多通过接触感染布氏杆菌的羊及其制品患病,人群普遍易感,感染途径包括经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粘膜等,临床多表现为发热及多器官受累的症状。该病最易累及骨关节系统,以脊椎炎为其最常见的发病形式,CT、MRI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发现早期的椎体及椎间盘信号变化,对其并发的椎旁软组织受累、脊髓及神经根压迫情况等可做出准确诊断。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布氏杆菌性脊椎炎患者的CT、MRI和临床资料,研究其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2例均为农民,男23例,女9例,年龄38~78岁,平均63。32例中,家庭饲养羊畜者28例,从事羊内脏相关餐饮业者2例,从事母羊接生者1例,1例无明确上述接触史,但其邻居为羊畜饲养者。临床表现为腰背部或颈部疼痛、乏力、行动受限等,询问病史均有间断性发热史,可高达39-40C,多伴有大汗,多数患者可见慢性消耗面容。

所有病例标准血清试管凝集法(SAT)实验滴度均大于l:160,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呈阳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特异性抗体IgM(和)或IgM阳性,血沉增快28例,C-反应蛋白增高26例,不同程度的贫血19例。

1.2成像设备及方法

MRI采用SomatomESSENZA1.5T磁共振扫描仪,椎体线圈,行矢状位FSETIWI(TR400ms,TE8ms),FSET2WI(TR2500ms,TE100ms)加脂肪抑制序列,轴位FSET2WI(TR2000ms,TE120ms)CT采用SomatomEmotion16層CT扫描仪,lmm层厚数据采集,5mm层厚重建,全部病例均行矢状位、冠状位重建,采用骨窗及软组织窗进行观察。本组患者均未行增强扫描。

2结果

32例布氏杆菌性脊椎炎中,1例仅L4椎体受累,其余31例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椎体受累,其中连续3个以上椎体受累者6例(5例发生在腰骶椎,1例发生在胸椎),其余28例均为相邻两个椎体同时受累,其中C3-4椎体1例,T7-8椎体1例,L1-2椎体2例,L2-3椎体2例,L3-4椎体6例,L4-5椎体10例,L5-S1椎体6列。本组合计受累椎体75个,以L4椎体发病率最高,为29.3%(22/75),其次为L5椎体,占28%(21/75),颈椎、胸椎发病率明显低于腰椎,仅占9.3%(7/75)。

全部病例全部接受了MRI扫描,受累椎体多表现为长T1、长或混杂T2信号,外形绝大部分保持,本组仅有一例除受累椎体呈压缩性改变。受累椎间隙大部分变窄,半数以可见椎间盘内长T2信号及相邻终板破坏。全部病例均可见椎旁软组织受累,其中腰大肌肿胀29例,表现为受累腰大肌增粗,于T2脂肪抑制像呈高信号;邻近椎旁小脓肿28例、硬膜外脓肿5例、腰大肌脓肿5例,表现为相应部位的囊性长T1、长T2信号。

16例进行了CT检查,大部分为MRI疑似该病后进行相应部位的CT扫描,以进一步证实和观察椎体骨质改变。16例CT均表现为相邻椎间隙变窄,相邻椎体终板骨质破坏,呈地图样或不规则状低密度影,相邻椎体边缘可见骨质增生硬化,呈花边样表现。13例显示椎旁软组织增厚,表现为椎前旁或椎体后缘软组织增厚,由于上述病例均未行增强扫描,所以对椎旁小脓肿的显示不确切。3例腰大肌脓肿表现为腰大肌内类圆形低密度影。

3讨论

近年来,布氏杆菌病在内地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随着畜牧及疾控部门对肉畜检疫的重视和管理的加强,最近几年发病率又有所降低[1]。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加之临床医生对该病普遍认识不足,导致该病初诊误诊率很高,本组仅有4例(12.5%)初诊为该病,其余多初诊为脊椎退行性病变、脊柱结核、脊柱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其中初诊为脊柱退行性病变26例(81.3%),可见该病误诊率相当高。

布氏杆菌病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多器官,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通常出现在布氏杆菌感染2-4周后,包括骨关节疼痛、疲乏无力、出汗、反复发热、肝胆及胃肠道症状等,实验室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转氨酶增高。以骨关节系统受累率最高,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为该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P。

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其流行病学接触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MRI是目前诊断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最佳影像学方法,可以早期显示椎体、终板和椎间盘的信号异常及椎旁、椎管的受累情况[3]。MRI多表现为相邻椎体及椎间盘的异常信号,在感染的早期,以骨水肿、骨质破坏为主,受累椎体多呈长T1、长T2信号,边缘模糊,椎间盘可变薄并局限性积液,相邻椎体终板低信号中断或显示模糊。随病情进展,炎症蔓延至椎旁软组织,表现为椎旁软组织增厚并椎旁、硬膜外或腰大肌肿胀或脓肿形成,增强扫描可见脓肿壁环形强化。硬膜外脓肿可压迫脊髓及神经根。在病程中晚期,受累椎体破坏及修复增生并存,椎体信号趋于混杂。CT对受累椎体骨质密度和形态的显示较好,本组病例大部分可见典型的花边样表现,骨质破坏呈地图样或不规则状低密度影。CT也可显示椎旁、椎管软组织受累,但其软组织分辨率远低于MRI,且常需要增强检查,存在造影剂和辐射损伤,对脊髓、神经根压迫情况显示不如MRI。X线、骨扫描也可用于该病的影像学诊断,但局限性很大,如X线仅能显示椎间隙的变窄和椎缘的骨质变化,仅可能显示较大的腰大肌脓肿,但不能显示椎管、椎旁软组织受累情况;骨扫描仅对急性期的脊椎炎显影敏感,而且缺乏特异性,对于亚急性期或慢性期的病变有可能出现阴性结果。

椎体的前上缘、下缘终板处血供丰富,是最常见的初感染部位,尤其是前上缘发生率最高,当细菌毒力突破机体抵抗力时,炎症开始向椎体蔓延,并可突破邻近终板及椎间盘累及相邻椎体,椎缘终板及骨质破坏的同时伴有骨质修复,形成椎体边缘的不规则形骨赘。炎症经终板、椎间盘累及相邻椎体和突破骨膜及前后纵韧带向椎旁、椎管扩展是其扩展的主要途径,受累的椎间隙多变窄,但椎间骨性融合极少见。

布氏杆菌性脊椎炎以腰椎发生率最高、颈椎发生率最低”,其余依次为骶骨、胸椎、颈椎,本组病例分布特点与文献报道相符,而脊椎结核椎体受累从高到低排序则依次为胸椎、腰椎、颈椎,此点也可作为二者鉴别点之一。大部分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病例表现为相邻两个椎体受累,少部分为连续三个以上椎体受累和单椎体受累。

即使病程较长或波及范围很大,受累椎体由于增生修复速度大于骨质破坏速度,所以通常仍保持其形态,多无塌陷和变形.",椎体边缘骨赘的形成对加固椎体负重能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结核则以破坏为主,容易出现溶骨性破坏和大量死骨,骨质破坏程度显著大于修复能力,在负重的情况下,椎体易于发生变形或病理性骨折。这也是与结核性脊椎炎鉴别点之一,后者骨质破坏明显,容易发生椎体塌陷、骨折,从而易于压迫椎管。

MRI是目前诊断该病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可以清楚显示病变椎间盘、椎體形态及信号特征,对椎旁、椎管受累情况做出准确分析。CT对于椎体骨质密度和形态的改变,尤其对于椎体边缘特征性的表现显示较好,MRI、CT对于该病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吕永威,李利.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6,5:847-850.

[2]Lebre A, Velez J, Seixas D, et al.Brucellar spondylodiscitis: case series of the last 25 years[J].Acta Med Port, 2014, 27(2):204-210

[3]Namiduru M, Karaoglan I, Gursoy S, et al.Brucellosis of the spine:evaluation of the clinical,laboratory,and radiological findings of 14 patients[J ].Rheumatol Int, 2004, 24(3):125- 129

[4]Raptopoulou A, Karantanas AH, Poumboulidis K, et al.Brucellarspondylodiscitis: noncontiguousmultifocalinvol vementofthecervical,thoracic,and lumbar spine[J].Clin Imaging, 2006, 30(3):214-217

[5]李晶,张继军,张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椎结核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新疆医学,2017,47:135-139.

[6]陈对梅,汪青山,王峻.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表现.磁共振成像,2016,45:209-212.

猜你喜欢
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
多序列联合应用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
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动态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
氙同位素应用及生产综述
X线平片及CT诊断外伤性肩关节脱位的价值
杓状软骨脱位的128层CT诊断
中央型肺癌螺旋C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