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雨时
周纪鸿的文学评论集,近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作者作为80年代的大学生,如今也已年逾花甲,长期以来孜孜以求地在文学评论的园地上辛勤耕作。我是他曾经的老师,真为他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
周纪鸿以“美学的和历史的”准则与方式,对各种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判。不仅有入乎其内的文本细读,而且有超乎其外的审美观照与价值厘定。其写作姿态,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在同作家、作品的平等对话中,确立自己发现与创造的批评家主体。他的文学批评话语,葆有文学的情韵和色彩。
周纪鸿是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后的文科大学生。入学前已经做过6年教师。这批学生在当代高等院校文科教育中是很独特的一批人:具有社会生活经验,文学基础相对扎实。他20世纪80年代初毕业后,就多次参加河北省文联组织的文学评论界的活动,并在《文论报》《小说家》《文论月刊》等报刊上崭露头角,1999年出版第一本文学评论集《文苑絮语》,由著名文学评论家李书磊给作序,被称为“80年代的遗老遗少”。2017年加入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近年来,激情燃烧,更加勤奋地写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获得了省级文艺评论奖项。周纪鸿的文学评论,前后坚持了近40年,这在“文学失去轰动效应”且逐渐走向边缘化的当下是非常不易的。他站在当代文学的前沿,跟踪和观察文学现象,认真阅读作家的作品,做出自己的判断。本来,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认真阅读作品自然是分内的事,但是在迅即发展的社会和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文坛,细读文本几乎成了很难做到的事。无论是职业研究者,还是媒体批评者,心浮气躁似乎成为通病。很多人在翻一下书甚至连作品都来不及全部阅读的情况下,就夸夸其谈地大写评论。明眼人一看其实是“友情演出”或是率尔操觚的应景之作。而周纪鸿从对王蒙的《蝴蝶》、路遥的《人生》、谌容的《人到中年》、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邓刚的《迷人的海》、谭谈的《山道弯弯》等作家作品的评论中,可以看到他深入文本,在细读、通读的基础上,以社会历史和审美的眼光来评价作品,发现其内在的价值,为80年代那个难忘的文学岁月存照。近年来,周纪鸿一如既往,对广东作家曾平标发表在《中国作家》上的报告文学新作《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兴建始末》第一个在全国做出评论,发表在《光明日报》上,题目为《行走中感悟家国情怀》。之后,作家将文本修改为《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并推出新书,周纪鸿又在深圳的《南风艺术》上做出评论《倾情讲述中国制造的精彩故事》,为改革开放中的“中国速度”礼赞。
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最主要的就是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发现,而这是需要有学术敏感和独到眼光的。正如罗丹所说,对我们来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上世纪90年代,余秋雨的散文还没有大热。周纪鸿在阅读他的部分作品之后,撰写了《余秋雨的“问题散文”令人关注》一文,发在《光明日报》上。这样较早的关注余秋雨的散文现象,而且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学术层次,体现出从文学史的角度把握作家的创作,具有独到的发现和深刻的发掘提炼。可以说对余秋雨现象研究的一个重要开端和突破。
周纪鸿的文学评论虽然也评论诗歌和小说,但似乎更多地倾注于散文。的确,当代文学研究方面,小说、诗歌的研究和评论比较时髦和受到更多人青睐,而散文研究比较冷门。周纪鸿抓住这一薄弱环节,从散文研究入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代表性作品就是《试论“老五届”散文家群体》,该文刊登在《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10期上,长达13000多字。此文一出,即受到“老五届”散文家们的一致肯定。四川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名散文理论家曾绍义说,周纪鸿对“老五届”散文家群进行了“集束式”研究,做出了业界内之人没能做出的努力。著名散文家梅洁、陈慧瑛等纷纷表示,周纪鸿为“老五届”散文家立传,开了先河。天津师大周宝东副教授认为,周纪鸿为当代散文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维度。而后,周纪鸿接连又写了《“老三届”散文家群体管窥》,这又是一个大题目。需要研究的当代散文家几十个。为此需要阅读大量的作品,一篇一万多字的文章,前后写了近一年。这种认真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周纪鸿对梁衡、卞毓方、郭保林、奚学瑶等 “老五届”散文家的研究与评论,都很有心得。从“老五届”散文家群体到“老三届”散文家全体和个案的研究,既有史的纵向求索,又有横的异同比较,从而做出了独到的概括与评判。多年来,当代文学研究方面,对散文的专门研究是相對比较薄弱的环节。对一定时期的散文家群体的研究更是付诸阙如。周纪鸿发现了这个时代课题,投入很大精力,给予极大的关注,无疑开拓出从代际散文家群体性研究的一条新路。
周纪鸿的学术视野是宽泛的。他在90年代初曾师从辽宁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攻读民俗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之后就写了《对建立中国民俗批评学的几点思考》,1997年刊登在《北京社会科学》上。不仅是对民俗学理论研究的有益补充,对文化人类学以及社会进步也具有一定实际意义。与此同时,他还对张胜友、刘郎的电视专题片从选题、艺术旨趣与语言风格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条分缕析,丝丝入扣。此文不但在《福建艺术》《当代电视》上刊出,而且被《作家文摘报》转载。而对报告文学、电视剧的评论,也在场发声。譬如,对刚刚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完美关系》《安家》等,周纪鸿也都做出及时精当的评论:对美的赞赏和对丑的批判,发挥了文艺评论家的积极作用。
周纪鸿是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他们那届学生,在校期间如饥似渴地学习,又正赶上思想大解放的当口,受到了东西方文化大交汇的浸染。后来,很多人都成了有名的文学批评家,周纪鸿是他们中的一个佼佼者。他的学识和文学素养,保证了他的文学评论,既批判传统,又承继传统,创新传统;既投入新潮,又反思新潮,校正新潮。这样,使他的文学批评,稳健而扎实,敏锐而开阔。显示了一个文艺评论家的主体性和学术定力。他站在现代人文的制高点上,以对文学敬畏的态度,与作家、读者,甚或自我,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而且,他以极大的热情从事他所钟爱的文学评论,坚守、发现与创作,都带上了浓郁的文学笔致和色彩。读他的文学评论,不仅有历史和时代的启悟,同时,也是一种文学之美的艺术享受。
(作者系当代诗歌理论家,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河北省诗歌研究会主任,河北省作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团荣誉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