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20-07-27 15:48侯钫
音乐探索 2020年3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课程思政

摘 要: 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主要阵地,艺术院校具有专业性强、学科划分细、多采取“一对一”或小班制教学、不同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不同等特点,单靠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既体现不出艺术院校的特色,同时也缺乏针对性,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因此,必须准确把握艺术院校的教育规律、教学特色和艺术专业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立足实际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创优,既把“思政课程”这个育人主渠道、主阵地建设好,又把各类艺术专业课程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充分挖掘出来推进“课程思政”。探索思政课与艺术专业课教师素质融合、课堂融合、教学融合的有效形式,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起来,积极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艺术人才培养;艺术院校;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J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20)02 - 0042 - 06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0.03.006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多次组织召开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为教育工作者推进思政课创新创优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主要阵地,艺术院校具有专业性强、学科划分细、多采取“一对一”或小班制教学、不同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不同等特点,单靠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既体现不出艺术院校的特色,同时也缺乏针对性,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因此,必须准确把握艺术院校的教育规律、教学特色和艺术专业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立足实际推进思政课改革創新创优,既把“思政课程”这个育人主渠道、主阵地建设好,又把各类艺术专业课程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充分挖掘出来,探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艺术专业特色带入思政课堂,将思政元素融入艺术教学实践,构建起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

一、聚焦全程育人,推进“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隐性教育有机融合

从广义上说,“课程思政”实际上一种新的思政观念,它不是在课程的设置上进行简单增减或机械组合,而是围绕实现立德树人目的,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和融入到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和所有教学课程,通过潜移默化的全方位教育引导,润物无声地达到育人目的。具体到艺术院校来说,就是要协同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发挥同频共振、协同育人作用。

(一)强化思政课程的主渠道育人功能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显性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是强化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抓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艺术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出德艺双馨、具有人民情怀、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艺术人才。因此,艺术院校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必须重视“思政课程”建设,用好用足育人主渠道,理直气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通过坚持不懈的理论武装和价值引领,使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更加坚定,始终对党的领导充满信心信赖,在学习生活、艺术创作和实践中自觉践行和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优化教学内容。按照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理论研究方面的引领作用,组织科研力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文艺思想等理论研究,针对艺术院校学科专业特点和优势,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把具有很强理论性和概括性的思政教材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贴近学生实际的思政教学内容,打造出具有丰富内涵、鲜明特色、优质上乘、学生喜爱的“思政金课”,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听得懂、感兴趣。

二是要转变教学理念。针对艺术专业学生活泼张扬、崇尚自由的特点,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出来,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和交流,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发挥艺术语言情感丰富、感染力强的优势,倡导支持思政课教师涉猎艺术专业相关知识,在教学中融入艺术专业元素,用艺术的语言感染和吸引学生,拉近师生距离。此外,要加大新兴媒体和信息技术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使用力度,将思政微课、思政MOOC(慕课)、SPOC(私播课)等网络教学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用新兴媒体的“短、平、快”模式改变传统教学的“满堂灌”模式,使“传统”的思政课更具时代感,更有吸引力。

三是要改进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凝练,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照本宣科式的空洞说教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尤其是对艺术专业学生而言,他们价值观念多元、文化积淀不够、形象思维见长、理性思维较弱,对单纯的理论知识更难理解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入真情实感,用通俗生动的语言、鲜活丰富的事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把理论的温度和魅力充分展现出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要针对艺术专业学生实际,探索和推广专题教学、启发教学、专家讲堂、翻转课堂等形式多样、效果良好、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以学生想参与、易接受的方式上好思政课,如同“春风化雨”“溶盐入水”般浸润学生心灵。特别是思政课教师,要能用生活化的语言阐明理论、讲清道理,注重运用理论知识解答学生的现实困惑,回答学生关心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并善于运用社会热门话题和身边事例启发学生思考,激发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同时,可以聘请校内外的知名专家、教授、学者、律师等走进课堂,开展诸如“道德讲堂”“法制讲堂”等大型讲座以及板块课程,带给学生更高层次的认知和获得感,让思政课既“有意义”也“有意思”。

(二)强化艺术专业教学的协同育人功能

艺术院校拥有许多艺术资源,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在无形之中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家国情怀、价值观念、政治信仰的确立具有正面引导作用。因此,艺术专业课教学具有强大的育人潜力。实践中,要根据艺术专业教学特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良美德、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思政元素融入艺术专业教学、创作和实践,依托艺术专业阵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组织歌剧合唱专业师生排演红色经典剧目《方志敏》,组织声乐专业师生排练红色歌曲《长征组歌》、举办作品听辨赛,组织电子音乐专业师生改编红色歌曲《南泥湾》《情深谊长》,组织美术专业师生创作邓小平生平主题油画、时代楷模其美多吉雕塑、“两弹一星”功勋院士雕塑,组织钢琴、管弦等器乐专业师生演奏《黄河颂》 《我爱你中国》等红色和民族经典音乐,组织设计相关专业师生举办“艺术点亮乡村·设计拥抱未来”项目成果展,等等。在艺术专业教、学、练中,让师生亲身感受先辈先进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

(三)强化艺术专业教师的合力育人功能

艺术专业师生之间是“师承关系”,专业教师的处事方式、人格魅力、价值理念、政治态度等,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为此,一方面,要鼓励思政课教师和艺术专业课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深度合作,通过相互听课、沟通交流,了解把握不同艺术专业学生的行为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反映,量身定制、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重视对艺术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理论武装,加强经常性的教育引领工作,促进专业课教师提升理论水平、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在此基础上,注重发挥艺术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经常接触,有更多时间相处,对学生影响力较大的优势,倡导鼓励专业课教师在技艺指导、知识传授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聚焦全员育人,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与艺术专业课教师队伍有机融合

全员参与、全员育人,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大家的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艺术院校实际,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壮大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例不可以低于1:350的标准配齐配足思政教师,提高思政专业师资队伍人才水平。采取“内培+外引”方式,引进马克思主义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聘请高层次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努力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此基础上,可梳理学校具有思政相关专业背景和实践经历的教职工,把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条件的教辅和行政岗位人员、专兼职辅导员等纳入思政教育教学培养和使用范畴。同时,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以及各级党校、行业单位等的交流与合作,采取挂职兼职等形式吸引各方面专家走进课堂,不断壮大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二)全面提高教师综合能力素质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采取多样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理论武装,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和时代要求,全面准确把握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努力做到学思践悟、融会贯通,积极向学生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把好关、引好路。其次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教育能力。科学系统制定教师培养培训规划,建立和完善新教师入职思政专题培训机制,开展多样化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实践锻炼,组织教师名校访学、校外挂职、基层锻炼,通过学习借鉴、开阔眼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注重发挥老教师作用,做好以老带新、结对帮带工作,帮助青年教师打牢理论功底、提高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再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结合艺术院校工作实际细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完善师德行为考核评价办法,综合运用领导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等方式考核教师的师德行为,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职务职稱评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以此促进教师强化德育意识,提高德育能力,争做“四有”“六要”好老师。

(三)积极推进教师素质融合

以教学院系为单位建立教师素质融合平台,采取思政专职教师与艺术专业教师“一对多”方式组建“思政教育合作教学团队”,推进思政专职教师与艺术专业教师在政治素养、艺术修养等方面取长补短,在理论上相互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思想上相互影响和激励,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办法,探索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机制,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活动,定期组织课程合作优秀案例及成果展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质效。

(四)健全相关制度机制

构建三级联动机制,按照学校党委统揽、部门协调配合、全员广泛参与的原则,加强对“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领导,做好教学督导、教务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建立融合教学机制,科学统筹教学任务、师资力量和课程安排,探索思政课教师与艺术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融合教学的有效模式,促进教学课堂、教学内容有序衔接、有机融合,使“课程思政”真正落地见效。健全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在职称评定中,要求45周岁以下专业教师需具有担任兼职辅导员、班主任等相关思政工作经历。加强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和教学效果评估,把“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推进情况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考虑课堂反映和学生评价,全面评估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质量,并纳入教师评教、职称评定及绩效考核体系,鼓励支持专业课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践行“课程思政”理念,主动投入“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完善关怀激励机制,提高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自豪感、责任感。将优秀思政教师纳入学校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养使用。设立思政教师岗位津贴,提高思政教师绩效福利待遇。按要求、按标准提取思政专项经费,加大对思政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实践研修和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改进思政课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生学分认定程序和管理办法,更加注重在课堂学习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考核评价学生,综合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三、聚焦全方位育人,推进思政实践教学与艺术专业实践有机融合

社会实践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实际成效的重要途径。艺术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强化开门办学意识,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促进知行合一。

(一)创新实践教学形式

艺术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艺术专业教学的鲜明特色就是注重实践,艺术学习和艺术创作都离不开实践。因此,艺术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特点,提高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探索实施“社会实践课创新计划”,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创优,通过紧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扣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具体实施时,要采取学校教务部门统筹部署、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院系共同计划、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参与、指派教师全程指导的方式,积极组织学生到非遗文化基地、定点帮扶地区、产业园区、博物馆和学校实践教学基地等进行实践调查,了解感受我国建设发展成就,考察调研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现状,走进社区开展文体、艺术、教育、法律等实践服务活动。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针对具体问题开展实践调研、提出解决方案、策划创意项目,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创作贴近现实、健康向上、具有艺术水准和思想高度的艺术作品,参加大学生“双创”、互联网+竞赛活动等,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采用过程化考核和目标考核、平时成绩和成果成绩相结合,对“社会实践课创新计划”的成果进行考核评定并计入学生学分,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服务社会,实现艺术专业实践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理论学习与服务社会的有机融合,到达同向同行、相互促进的目的。

(二)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果,必须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度。为此,要根据艺术专业学生擅长表演、乐于展示的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把“红五月”“心理健康季”“毕业季”“一二·九”“寝室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书香校园”“普通话朗诵比赛”等校园精品文化活动,打造成思政第二课堂,通过校园环境的熏陶和文化活动的感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领,传递正确价值观念,实现一、二课堂“教育内容无缝对接,思政理论有效落地”。

(三)用好艺术实践资源

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建立特色实训基地、创作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完善實践教学管理,充分运用艺术院校特色优势,促进艺术实践与思政实践有效结合、无缝衔接,进一步拓宽实践教学的方法路径。比如,结合定点帮扶,组织师生走进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参与文化扶贫、艺术扶贫、支教实习等,到田间地头以脱贫攻坚为主题进行文艺作品创作,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传递党的声音,助力乡村振兴。结合艺术采风、写生教学,参加艺术赛事、展演等艺术实践机会,开展暑期“三下乡”“走基层、送温暖”、公益志愿服务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担当精神和社会服务意识。结合国情省情民情调研、各类社会实践和实践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切实感受和实践运用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增强对理论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结 语

在新形势下,艺术院校要承担起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的重任,必须牢牢把握艺术院校教育教学的特殊规律,积极探索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立德树人的全过程,融入文化知识学习、艺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活动的各环节、各领域,使每门艺术专业课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本篇责任编辑 何莲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03-19.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新华社,2016-12-09.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5.

[4]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N]. 中国教育部,2019-09-17.

[5]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6]阎占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讲出理论的温度[J].思想理论教育,2020(2).

[7]史晓眉,谢宝利,王凤侠.“期待视野”下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6).

[8]匡尔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思考[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18(2).

[9]张力.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

收稿日期:2020-01-13

作者简介:侯钫(1965— ),女,硕士,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四川成都 610021)。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课程思政
艺术院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研究与实践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浅析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翻转课堂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中国艺术院校巡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