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华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结,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丰富的内容与内涵,需要广泛的研究和挖掘。以“四川音乐学院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的建立、管理和发展为例,就中华传统音乐的研究提出见解和思考,旨在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开展中华优秀文化研究、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华传统音乐;传统音乐研究;四川音乐学院;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20)03 - 0003 - 04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0.03.001
华传统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传统音乐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认识中华文化的特性,认识中国人的国民性,特别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和繁荣将会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四川音乐学院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的建设推进情况为例进行样本分析,希望能为促进中华传统音乐研究,为深入思考高校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些启示。
一、用好条件
2019年岁末,四川音乐学院按照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霖同志关于“四川音乐学院要深入研究、传承、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要求,开始筹建研究院。经过紧张有序的筹备工作,研究院于2020年5月26日正式揭牌运行。研究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组建成立并开展工作,主要得益于3个有利条件。
(一)建设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把文化复兴上升为国家战略,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赶上了百年以来最好的机遇。可以说,研究院的建立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践,是对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文化政策的具体落实。也正是在这样的国家政策背景下,研究院的建设工作得到了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社科联的大力支持和有力指导,建设速度、质量和效果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川音的深厚学术积淀
面对国家的重大文化决策,四川音乐学院之所以勇于担当,敢于担当,主要原因是川音长期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深耕。川音建校80余年来,汇集了中国西南地区艺术研究最雄厚的学术力量,为研究院提供了深厚的学术基础与丰富的学术成果;为研究院整合国内外的传统艺术研究力量,形成一支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团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目前,川音有18个创作与表演院系可以直接介入到传统音乐的展演展览和创新创作工作中,其中音乐教育学院与艺术教育系是中国西南地区传统音乐教育系统化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重要支撑。同时,川音毕业生分布在省内外传统艺术研究以及传承、传播、创新、创造所需要的几乎全部相关工作岗位上,为研究院的艺术人才整合、梯队建设、资源协调提供了其他艺术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协同整合优势与梯队建设空间。
(三)川音的顶层设计和全力推进
自2019年12月决定成立研究院以来,川音就把其建立和发展列入学校重点工作,坚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好发展规划方案,完善体制,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从机构建设、人员配置、场地及经费等方面着力推动研究院实体化运行。在学院人员、经费与场地都相当紧张的情况下,学院为研究院配置了专职与兼职研究人员及专门的办公场所;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的基础上,再每年配置100万元专项科研经费用于传统音乐的研究、传承、创造与推广。同时,为确保健康运行,研究院采取院长负责制,由学院院长担任研究院院长。在管理层设院长与执行院长,运作层设学术委员会与咨询委员会,研发层分设传统音乐研究中心、传统戏曲与曲艺研究中心、传承传播研究中心、创新创作转化研究中心、藏羌彝传统音乐大数据工作站、音像档案采集与修复实验室等6个专题研究单位。
二、定好目标
建立研究院的主要目标是在对传统国乐进行系统深入研究阐发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学术研究―展演展览―传承传播―社会服务―创新创造―文创文旅为一体的传统音乐当代再生生态系统。通过对传统音乐的研究、推广、转化与创新,呼应四川省委省政府文化兴省的政策方针,并以一系列传统音乐优秀成果有效提升国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研究院定位为典型的主题研发机构,依托四川音乐学院,整合国内外传统音乐研究力量,形成一支优秀的研究阐发梯队;以四川地区数千年文化积淀形成的传统音乐为核心研究对象,包含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诸多类型,突出四川传统音乐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以多种成果形式深刻阐释传统音乐的精神内核,诠释四川传统音乐与中华文明的深刻内在关系;力求在一个更宏大的文化格局中更深刻地理解四川传统音乐,并为传统音乐的当代生命力找寻前进道路。
目标既定,规划先行。研究院的工作将围绕3个相互叠加的工作阶段来推进。
第一阶段,以传统音乐的研究阐发与展演展览为重心。 用1~2年的时间,以学术数据库、学术著述、学术课题、学术活动、展演展览共五类十余种成果样式建构四川传统艺术的宏观与微观知识体系,深度挖掘其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
第二阶段,以传统音乐的传承传播与社会服务为重心。 用2~3的时间,以原真性传承、學校化传承、普及型传承等十余种活动方式为基础,扩大传统艺术在时间、空间和更广泛人群中的认知、认同与流动。
第三阶段,以传统音乐的双创工作为重心。用3~5年的时间,力抓传统音乐的推陈出新,以双创与文化产业、文旅实践的结合关系,在艺术创作中强调其主题性、系列性与跨界性;在艺术创新中强调工艺、功能与材料的多维度创新;在文创文旅中强调产品开发、品牌打造与产业研究三者的实际结合。
三、抓好重点
5月26日,甘霖同志在研究院揭牌仪式后主持召开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座谈会”,对四川音乐学院加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创新、推动研究院发展提出了5点要求。
一是要增强使命感,站在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的高度,认识和把握传承发展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二是要着力构建传承体系,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矿,统筹资源要素,做强学术基础,提高学术水平。
三是要突出自身特色,立足四川以及西南地域音乐文化资源,发挥优势,树立品牌。
四是要着眼创新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刻把握中华文化精神内涵,广泛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赋予传统音乐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
五是要融入当代生活,坚持活态传承,面向大众、服务社会,不断增强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命力,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理解、体会、享受中华音乐之美,探索其在当代传承发展的新路。
基于省委对学校和研究院广泛开展中华传统音乐的研究、传承、创新、创造提出的明确要求和川音办学特点,根据发展规划,川音整理出了研究院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做好研究阐发、展演展览工作
一是做好文化数据库建设以及学术著述、科研项目、学术活动等的相关工作。在研究阐发的基础上,通过对四川传统音乐的系统调查整理,以图、文、音、像、物等多种方式呈现研究成果,并以此为依据建立起相关的多种数据化知识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研究院的科研、创作、展演、社会服务项目的管理办法,使之操作性强并切合实际,以项目为抓手,实现全体人员围绕项目开展工作,人人有压力,肩上有担子;以项目为核心,整合资源,汇聚校内外研究力量,打造一批学术和创作精品。把学术交流活动作为深化与活化学术研究的主要途径,统筹计划每年度的学术交流活动,专项支持各类型学术会议、专题学术讲座和学者交流访问活动。
二是加强展演展览工作。一方面借助自身具有的艺术展示实体空间,展示研究院的研究与创作成果。以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城市音乐厅”为主阵地,有计划地与四川省各类型的艺术展示空间联动互助,面向社会广泛展示各类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同时,积极参与四川省委省政府推进文艺作品展演展览平台的建设,逐步建立起最具规模与综合能力、最具当代媒体精神的四川传统音乐展演展览平台。另一方面,周期性地举办学术型、传承型和交流型展演展览活动,形象地呈现研究院的研究成果,直观地表达传统音乐的精髓。
(二)提升传承传播、服务社会的能力
在精准深入、全面研究阐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传统音乐的传承传播和社会推广服务,构建四川传统音乐的多渠道传承体系,做好原真性传承、学校化传承、社会性推广和海内外传播。
1. 原真性传承
以对优秀传统音乐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目标,有计划地邀请传统音乐传承人、巴蜀艺术大师到院建立工作站,进行以面对面、口传心授为主要方式的传承。
2. 学校化传承
研究制定基础教育阶段地方艺术课程的课程标准与具体课例实操方案,帮助各类学校开设以地方传统音乐为核心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网络课程,并提供青少年学习成果的展示与展演空间,在第一时间转化相关研究成果。
3. 社会性推廣
针对学术界、艺术界与学校教育以外的社会人群,定期开放传统音乐公共资源,通过开放性的讲座与相关单位、社区、机构合作,进行传统音乐普及性的展示演出活动。
4. 海内外传播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传统音乐的宣传推广,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向海内外推送、展示优秀的地方传统音乐。同时,在年度计划中专门列出年度定点定项的艺术传播计划,实现与省外艺术团体、个人、项目的交互式传播合作。
(三)肩负起创新创造、文创文旅责任
传统音乐既是历史珍品又是活水源头,创新创造是艺术生命永恒的本源。研究院通过组织力量、整合资源,全力推动四川传统音乐的创新发展与创造转化。在整理四川地方传统音乐珍品的同时,加强艺术创作与艺术创新工作。
一是以四川传统音乐为主题,以“创作项目”为抓手,向广大传承人群体、艺术家群体、教师学生群体发出创作邀请,将巴蜀艺术的创新发展落实到具体项目中,以主题创作项目、系列创作项目和跨界创作项目为手段,实现项目的多样性、系统性和梯队性。同时,支持多样化的创新活动,着力对传统音乐的工艺、功能与材料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研发创新。
二是组织专门人员对文创产品与文旅活动相结合进行专项研究,以市场引领传统音乐的产业化,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深度注入传统音乐元素,创建四川传统音乐的文旅品牌。在跨行业合作的基础上,开发四川传统音乐的游学精品主题线路,协助地方政府挖掘地方音乐名片,用音乐助推乡村振兴。
研究院的挂牌是川音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承载着川音人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艺术院校”的美好愿望和热切期待,翻开了川音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传承、服务社会和国际交流的崭新篇章;同时,也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探索出新的路子。
本篇责任编辑 钱芳
收稿日期: 2020-06-11
作者简介:刘立云(1966 — ),男,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音乐学院院长(四川成都 6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