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美春
摘 要:小学阶段的数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难度并不大,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身心、思维等的发展都很不成熟,所以他们在学习中对数学中抽象的数学现象并不了解,以致于在今后的学习中不能跟上教学进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问题来逐渐深化学生的思考,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数学课本中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探讨。本文以问题导向式教学为切入点,从“以问题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展开讨论”“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注重学生的提问或者动态生成”三方面对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向;讨论
受限于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足,很多小学生可能在课堂上听不懂教师讲解的内容,虽然学生在学习中对这些知识点充满了兴趣,但是对于抽象的概念,学生还是难以理解。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问题作为导向,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展开讨论和探究学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结合一定的教学实践,就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完成数学课堂授课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以问题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展开讨论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基本概念有一個清晰的理解,但学生往往在刚刚接触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不能够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思考,掌握它们的含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答问题。可以说,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相关知识时,笔者让学生们在一个圆形纸片上折出1/2、1/4、5/4等分数,但是学生们发现怎么也折不出5/4。这时,有很多同学在冥思苦想,发现单凭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已无法折出5/4了。怎么办呢?此时笔者设计讨论问题:(1)一张圆片表示多少?5/4比1大怎样用圆片表示呢?在此类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与同桌或者小组间进行了课堂交流与合作。通过交流发现只能用两张圆形纸来表示5/4。这样,他们在课堂交流中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样的课堂讨论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通过这样的讨论,还可以真正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很多时候,数学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新颖性,也脱离一定的实际,导致学生的探究热情不高。对此,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该具有创新性,以学生的生活作为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探究。设题时联系一定的生活,可以改变问题枯燥性的缺点,让问题更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同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地思考。所以说,教师在提问中应该多联系学生的生活。
例如,在学习了一些重量单位和长度单位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实际称一称、量一量生活中的实物,如量一量课本、书桌、黑板、地板的长度,称一称书包、铅笔盒的重量等,如此来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化问题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同时让学生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又如,在教学百分数或者四则运算的相关内容时,还可以开展生活化的角色扮演活动,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老板去进行一定的计算。在这种生活化情境的烘托下,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会被提高。
三、注重学生的提问或者动态生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可以说,数学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有些情况是无法预见的,许多学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在课堂上有一些奇思妙想,这就需要教师智慧地甄别,积极地把这种多样化、差异性的思维资源转化为有利于教学的资源,找到应对策略,对新问题、新状况进行处理,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不同长度的小棒,用这三根小棒搭建一个三角形。突然,某位学生的一根小棒不小心折成了两半,无论他拿哪一段都无法和原来的小棒拼成三角形。这时问题就产生了,“为什么一根小棒短了就不能拼成三角形了呢”?学生们的思维为此活跃起来。教师最初的教学计划是正面解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看到这种情况后就立即改变了教学方法,并与学生进行了讨论。最后,师生通过思考和推理,掌握了三角形三个边的长度关系。可见,有效处理这种动态生成问题可以说是有利于教学的。
总而言之,数学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和问题导向式的结合,有效地设计问题。当然问题导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学科的运用不仅只是以上三个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教师探讨的内容,教师要不断思考,不断研究,不断总结,探索出更加有效的问题导向式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潘军义.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研究[J].学周刊,2019(35):68.
[2]杏永辉,陆道坤.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基础教育研究,2019(16):38-39.